何学林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由于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不良因素的影响及自身的存在的有待改进的因素,从而导致在思想、认识、心理、行为、学习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他们自身表现为没有目标和理想,没有学习的动力,思想偏激,对教师和家长的教育产生逆反心理,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部分学生意志不坚定,经受不了品行不良学生的诱惑和影响,逐步走向“问题学生”的行列。
一、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
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全国劳模、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而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在原则上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这种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种,教育实践了最基本的功能。如果教师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他们一定能有所转变。
二、忍受“问题学生”的“问题”
“忍他”才能接近他,如果从一开始就忍不住,那他的问题就得不到解决。“问题学生”不都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种形成的。看上去他们问题多多,表面还是一副对犯错满不在乎的样子,其实“问题学生”的心里特点是比较复杂矛盾的,他们内心蕴藏着要求进步的愿望。正是因为他知行不能统一,才出问题,成了“问题学生”。例如,教师教育“问题学生”不要说谎,但他们说谎可能是常态。并不是心里想说谎,有时是处于自我保护,不想让别人接近他们;有时是不想说出心里的秘密,不敢轻易相信别人。所以教师要学会“忍让”他,但这种忍让不是纵容,而是“爱的表达”。因为真正的关爱是可以感化顽石的。
三、真心与“问题学生”做朋友
教师只有把学生当成朋友,他才能敞开心扉得说真话、说实话,教师才能从而真正地了解他得了什么“病”,然后对症下药,给他开一剂“良方”。自尊、自信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应坚信“人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应满怀期待,倾注耐心,尊重他的人格,用平等关心的方式对待他,不厌恶歧视,不当众揭丑,不粗暴训斥,不冷嘲热讽,不虚情假意。当他有所改变时,我们要真切地表达出发自内心的高兴,让他感到有人懂他,支持他,欣赏他,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他的心灵,用爱心去融化他的心理防线。实践证明,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请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吧!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你的赞美之中。
四、当“问题学生”最忠实的倾听者
“问题学生”的教育重在情感沟通。为人师者,再气再急也别忘了静下心来,倾听他们的心声,成为学生心事的倾听者。当他们向教师敞开心扉时,教师就得到了他们的信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他,才能有转变他的可能。
“人非贤者,孰能无过”,当他出问题是,要尽量地理解他的失误,宽容他,力争站在他的心理角度和他一起思考: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更好。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学会难得糊涂。在转化过程中,面对他们出现的问题,也可适当采取“小事讲灵活。大事讲原则”的处理方法。
“问题学生”并非不清楚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也会增强,当问题发生是,其实他们就知道错了。只是有时心理作怪,不愿承认而已。这是就需要我们耐心陪他冷静地思考,帮他找出问题的原因,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帮“问题学生”树立自信
教师应时常为“问题学生”打打气,帮其树立自信心。教师要细心观察,发现他的“闪光点”。问题特别严重的学生是很难发现其“闪光点”的,这时就要创造条件。如通过“借分及格”,甚至是学生坐姿端正,都要给予肯定。在教育转化中,我们要轻声批评,大声表扬。肯定小成绩、小进步,让他获得“成功体验”,从而树立起自信心,推动其前进。在他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是除及时肯定以外,更重要的是还要乘胜追击提出新的目标,让他吓一跳,够得到。让他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逐渐形成良性循环。
经验告诉我们,有时一味地说教、一味地批评对“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国画中有“留白”的手法,在转化过程中教师也不妨采用这一手法——什么都不说,给他思考的时间,让他学会思考,从而使他慢慢懂得思考的重要性。
六、引导“问题学生”的人生道路
教是为了不教。中学阶段的学生处于“多事之秋”的叛逆期,转化一个“问题学生”可能比培养出10个优秀学生还要更艰辛。“问题学生”在面对他们排斥的人或事是,所表现出来的抵制情绪让我想到:教他们学会变通的处事之道,比让他们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为重要。而有时我们所面对的“问题学生”,他们除了书本上的知识还懂得很多,但有一些难免被表面现象所误导。他们不理解的不一定正确,所以需要教师适时纠偏、点拨。
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问题学生”都能成为一个知荣耻的人。一个知荣耻的人,才有健全的人格;一个知荣耻的人,才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自我。要让学生明白:学习虽然枯燥乏味,但我们依然要抱着“书上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态度。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不辛勤耕耘,怎会有收获?告诉他;“迷茫时,去读一本好书,它可以是名著,是散文,是哲理故事,只要它有意义。因开卷自是有益,定会让人有所感悟。”
教师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教师能引导他泛舟于知识的海洋,他自然会意识自身的问题,“问题”就会逐渐减少。当然这一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该耐心陪伴他们左右,坚持关注,坚定地陪他们一起走。相信教育的路上定有收获,教育的菩提终成正果。
总之,“问题学生”的确存在,而且为数不少。然而,即使是那些在行为、学习和身体方面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教育专家也并不主张对他们进行差别教育。教师应该真正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学生”,他们也可以成才;用无私的爱温暖“问题学生” ,他们也可以成功。我们要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能抬起头做人。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