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胜恒
摘要:对壮族武术中的伦理思想进行分析和研究,认为壮族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突出人伦价值;崇尚道德至上,好善鄙恶,爱憎分明;强调忠君爱国、尊师重道,从而构成了壮族武术伦理思想体系,并存在引导人们培养良好道德情操、规范和约束人们思想行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壮族武术伦理思想价值
1前言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传统伦理思想在壮族社会中有着广泛的影响,成为壮族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而壮族武术作为壮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涵着丰富的伦理思想,能较好地协调武术活动中的价值和利益关系,反映时代精神。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不断变迁,以伦理道德为重心的伦理思想出现了一定的弱化和衰退,严重制约着壮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壮族武术中的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研究,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进而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2壮族武术发展概述
壮族武术是壮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在长期生产生活中,通过观察各种野兽蹲伏、奔驰、闪展腾挪的姿态和特征,并根据这些动物的自然属性,将豹的快捷,猴的灵巧,蛇的柔性,鹤的轻盈,虎的雄姿等揉入到技术动作中,逐渐形成了壮族武术的雏形。
秦汉以后,壮族武术不断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种变成多种,其内容得到进一步充实,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宋朝时期,著名的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此拳械,并将它广为传播。明清时期是我国武术的大发展时期,壮族武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多种徒手和器械套路。壮族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将古老朴实的壮拳揉进了北长拳,促进了壮族武术与中原武术的交流与融合。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曾吸取壮族武术中的技术动作训练军队,可见当时壮族武术在军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在战争中得到完善与发展。
壮族武术独具民族风格,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拳术、器械、对练三种形式。其中徒手拳术套路有擒功大王拳、霸王锤、梅花椿拳、打虎拳、天字功、小太极、插拳、十八椿、擒椿、莲花拳等35种。器械套路有杀弓、铁尺、铁线棍、九子连环棍、三春秋大刀、三指铗钯、鱼尾标、长板护身凳、飞砣、竹篙枪术等14种。对练套路包括八卦榔棍对练和三耙头对棍两种。
3壮族武术中的伦理思想
伦理思想是一种社会调节工具,起着协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调节、引导、控制自身行为以及规范人们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等作用,贯穿并指导着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社会活动。而在壮族武术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也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并在择徒拜师、授艺习武、施武用武及日常生活处事过程中起着约束和规范性的作用。
3.1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突出人伦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突出人伦价值,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尽的道德义务与责任,并渗透到习武者的日常生活、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壮族武术中的师门规矩甚严,要求凡是练习壮族武术者必先修其门规,如门中弟子拜见师傅及师门的长辈都要求行叩头礼,看见同辈的长者也必须行礼,否则就视为没有礼貌,缺乏教诲。而在习武过程中必须尊师爱徒,严格按照师父的要求进行训练,有目无师长者,师训之改过;对于道德败坏者,将给予严厉的惩罚,必要时予以逐出师门,以避免危害社会。由此可以看出,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壮族武术强调“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突出人伦价值,无疑为壮族武术的传承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在规范人们行为的同时又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敬重传统以及对师长的顶礼膜拜,要求后辈对前辈当心悦诚服,并严格按照师门的规矩和要求行事。评价习练者的对错与好坏,不是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体系中,而是以师父的评价为依据,以至于在壮族武术传授过程中形成了“专制化”的倾向,再加上盲目排外心理,严重阻碍了壮族武术的创新与发展。
3.2尚武崇德,道德至上
中国传统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历来提倡社会和个人道德理想的实现,并把追求个人道德的自我完善看作生命价值之所在,同时也把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等各种“德”提到至高的地位。在壮族武术的发展过程中,要求习武者的举止言谈都要符合自身的社会地位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做到忠厚老实、坦诚相待、言而有信。从中可以看出壮族武术习练过程中不仅要求提高武技,而且注重武德的培养,并把武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道德要求。壮族武术中对“德”的突出强调,使“武”相对处于次要地位,并始终坚持“缺德者不或与之学,丧理者不或教之武”的原则,讲究“尚武崇德”“欲练武,先修德…拳以德立,德为艺先”“以德为先,技道两进”等,从而构建出“择徒而授”“尊师重道”“以武会友”的道德文化体系。
3.3好善鄙恶,爱憎分明
善与恶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人的行为或事件进行评价的一般概念,是人与社会之间所发生的复杂道德关系的反映。伦理学上所说的“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说的“恶”,则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对于善,知善至善,练习壮族武术之人会崇敬有加;对于恶,则鄙弃不遗,予以严惩。而碰到“善人”受到欺凌会行侠仗义,以武相助,遇到“恶人”则深恶痛绝,除恶务尽。
壮族武术中的壮拳也被称为“南蛮拳”,给人以蛮横、凶猛的感觉,但“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勇敢、敢作敢为,毫不畏惧,果断向前,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则有理有节,疾恶如仇,有胆量,不退缩,充分体现了壮族武术中好善鄙恶,爱憎分明的传统美德。
3.4忠君爱国,尊师重道
由于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忠孝观念成为一切伦理准则的基础和核心,反映到壮族武术中,便体现为忠君爱国、尊师重道的体育道德观。在忠君爱国方面,练习武术最主要的目的是“保家卫国、强身健体”,平时可以用来健体防身,而一旦国家遭遇外敌入侵,习武之人则应共赴国难,以身报国。明朝中期,倭寇大规模入侵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沿海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壮族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应朝廷征调,率狼兵奔赴沿海一带与倭寇血战。在抗击倭寇的过程中,瓦氏夫人用壮族武术训练的狼兵,并在抗倭前线奋勇拼杀,狼兵骁勇善战,视死如归,所向披靡,屡建奇功,沉重打击了倭寇对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此举充分表现了壮族人民忠君爱国的思想,同时也是壮族武术伦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在尊师重道方面,要求习武者行“礼”、“忠”师、守“节”。首先是行“礼”。壮族武术的拜师学艺有一套完备的礼仪程序,进入师门时需要行叩首献茶之礼,对师父表示孝心,而在拜见师门的长辈及同辈中的年长者时也要求行礼。其次是“忠”师。在壮族武术的传承过程中,耳提面命、口授相传的传授方式一直是其主要的传承途径,师父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要求习武者充分相信师父的人格、功夫及传授方式,严格按照师命行事,不违背师父的意愿。其三是守“节”。习武者对师门所授之术要潜心修炼,绝不外传本门技艺,并恪守门规,永不背叛师门。
4壮族武术伦理思想的现代价值
壮族武术中的伦理思想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但总体而言,其积极成分比较明显,对社会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应对壮族武术伦理思想做好辨别,剔除传统的、因循守旧的思想,同时对积极的、优秀的伦理思想加以传承与弘扬,充分发挥其对社会的现代价值。
4.1有利于引导人们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壮族武术伦理思想的特点之一是强调习武之人的道德修养。诸如尊师爱友,崇尚“道德至上”,好善鄙恶,爱憎分明,忠君爱国,尊师重道,包含了深刻、丰富而广泛的道德内容,既体现了尊敬师长、互教互学、兄友弟恭、相互团结、公平竞争,也体现了讲礼守信、广交朋友、正直刚强、见义勇为、除邪惩恶、不凌弱逞强等品德。修炼壮族武术对人体的速度、灵敏度、柔韧度,体力、耐力、平衡力等身体素质要求很高,武术套路的运动变化,讲究轻如燕、硬如刚、柔如水、缓如鹰、快如风等等,整个身体和行为充满着矫健、敏捷、轻盈的气息,使人的情操在习武中得到陶冶,身心得到锻炼。实践证明,壮族武术的修炼对外有利于关节活动,加强筋骨,强壮体魄;对内能理顺脏腑,活络经脉,调养精神。修炼壮族武术不仅可以锻炼人的体能,强身健体、自卫防身,还可以开阔胸怀、培养品德,修心养性、强健意志、陶冶情操。练习武术对人的毅力和品质的考验是全面的,练习壮族武术的基本功会非常疼痛,要不断克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修炼成扎实的基本功也需有耐心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对壮族武术的套路练习是非常枯燥的,也要不断克服,以此培养吃苦耐劳、不骄不躁、谦虚沉稳的精神品质。在壮族武术的比试过程中如遇到强劲的对手也不能消极逃避,以此锻炼勇往直前、积极应对、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并且经过长期锻炼,还可以培养人们勤奋、刻苦、刚强、果断、耐心、毅力、博爱等优良习性和意志品格。
4.2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壮族武术中蕴含的注重人伦、道德至上、恪守诚信、忠君爱国、尊师重道等思想,体现了人与人互尊互爱、团结和谐、尊老爱幼、通力合作、默契配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些思想对于调节人们与家庭、职业、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正确处理人际矛盾、人与工作的矛盾、人与社会的矛盾仍然具有积极的作用,不仅是壮族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并且影响到壮族武术活动以及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和工作行为的各个方面。将壮族武术伦理中重视道德修养的优良美德融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用精神力量规范和约束、检查自身的行为,提高自身监督和自身约束的自觉性。通过对壮族武术的修炼,可以帮助人们在遇到不利情况时运用习得的各种壮族武术伦理思想进行冷静分析,采取得当的策略应对不利情境。日常的生活和工作如同壮族武术的运作一样,需要很大耐心和韧劲才能做好,切忌急躁、蛮干,避免造成更大的失误。在壮族武术套路运动修炼过程中讲究缓如鹰,鞭笞容易急躁的人们,应具备坚持不懈、戒骄戒躁的精神准备,一点一滴地培养心田的宁静和稳定,逐步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行为规则,督促人们有规律地生活,有规律地工作,培养做事的计划性、条理性,使生活充满规律感和节奏感。
4.3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发展
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离不开良好道德品质的指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在规范各领域、各行业中起着基础而重要的作用。壮族武术伦理思想通过武术的多种形式及修炼武术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武术的精髓和要领,社会的要求、期望、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人的道德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而且必须经过个人的道德实践内化,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并能够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维护社会的整体利益。壮族武术伦理思想中蕴含的忠君爱国,重视人伦关系之和谐,体现的是重视整体观念和民族大义,而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国家的宝贵传统,是民族团聚、社会和谐、国家发展的基石,也是一个国家公民最基本和最高尚的道德要求。把壮族武术发扬光大,把壮族武术伦理思想进行传播与弘扬,将成为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民族观念、爱国主义信念的另一条路径。在集体的壮族武术活动中,人们可以相互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既可以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也可以激励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而形成对祖国的强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如果每个公民都讲团结、有集体、识大局,那么我们的集体就会更加团结有力,社会也会得到和谐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