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在春秋时期以前,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直到孔子开办私学后,提倡“有教无类”,才让平民子弟也有机会入学。在教学方法上,孔子一改以往生硬死板的教学方式,而是因材施教。把那些出身低贱的学生培养成才,是孔子在教育方面取得的最大成果之一。
孔子之所以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是因为他在春秋末期从事教育时间最长,所办学校规模最大、招收学生人数最多、实行教育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最大,更是因为他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
有教无类,就意味着不管年龄大小、出身如何,都可以成为孔子的学生。事实上,在孔门弟子当中,除孟懿子等少数人是贵族外,大多数来自社会中下层。如子路原是不知礼的“野人”,仲弓之父为“贱人”,子张出身于“鲁之鄙家”,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有的学生年龄只比孔子小几岁,还有一些学生比孔子小几十岁。
面对种类如此复杂的学生,孔子是怎么对他们进行教育的呢?他对学生总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他注意观察学生的所作所为,听其言而观其行,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出发,给予不同的教育。
孔子欣赏“贱民”出身的冉雍的德行
鲁国人冉雍,字仲弓,比孔子小29岁,他以德行著称,是孔门十哲之一。孔子很欣赏他的德行,曾经说过:“冉雍这个人,可以让他做一个部门或一个地方的长官。”
冉雍的父亲是个地位低下的“贱民”,因而冉雍难免有自卑心理。孔子针对他的心理状况进行因材施教,他说:“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古代常用赤色的牲畜作供祭祀的牺牲,一般不用耕牛,自然也不会用耕牛所产之子。孔子这番话的意思是,耕牛所产之子如果够得上作牺牲的条件,山川之神一定会接受这种祭品。冉雍的父亲虽是贱人,但冉雍学业有成,社会不会因他父亲的地位低下而舍弃他。
在孔子的教育和鼓励下,冉雍克服了自己的自卑心理,成为孔子门下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战国时的荀况很推崇他,并把他和孔子并列为大儒。
孔子激励冉求果敢行动
冉求字子有,也称有子,比孔子小29岁,鲁国人。他多才多艺,长于政事,尤其善于理财,曾任季氏宰。他还精通军事,于公元前484年任左师统帅,以步兵执长矛的战术以弱胜强,打败了齐国的军队。趁这次立功的机会,他说服掌握鲁国政权的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十多年的孔子,后来冉求由于帮助季康子敛财,受到了孔子严厉批评。
冉求性格谦退,孔子对他的教育很有针对性。有一次,冉求问:“一听说有事要做就应立即行动吗?”孔子说:“立即行动。”
后来子路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孔子说:“父兄在,哪能立即行动呢!”孔子的弟子子华觉得不解,便问:“为什么同样的问题回答却不一样?”孔子说:“冉求遇事犹豫退缩,所以我要激励他,而子路胆大好胜,所以我要抑制他。”
冉求尽管有不少缺点,甚至曾被孔子宣布革出孔门,但他仍被后人认为是孔门最有政治才干的人物,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
孔子告诫子路好勇不可无义
仲由,字子路,由于他曾是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又被称作季路,比孔子小9岁。史书记载,子路出身微贱,生性粗野,好逞勇斗狠,为人刚强直爽,经常头戴鸡冠式的帽子,身佩用野猪皮装饰的剑,还曾想欺凌孔子,孔子通过礼仪慢慢引导他,使他改邪归正,改穿儒服,并拜孔子为师。
逞勇好斗是子路的缺点,孔子便在施教过程中加以纠正。有一次,子路问:“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告诫子路首先要崇尚义,如果没有义只有勇,无论身份高低,都会走上歪门邪道。
子路为人耿直,光明正大,做事专一,并对孔子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始终保护孔子唯恐不周,不愿孔子遭人非议,对孔子处理和南子、佛肸、公山弗扰等人的关系敢提出异议,所以他成了孔子的监护者。孔子又说:“我的道如果行不通,就乘小筏到海上去,跟随我的,恐怕只有仲由吧!”可见师生间感情之深。
在孔子的教导下,子路的进步很快,由“野人”变成了言行一致的“君子”。在学问方面,孔子称他已经“登堂”,但仍未“入室”。对他的好勇,孔子始终加以批评,并指出子路好勇是很不可取的,如果继续好勇下去,一定会“死得很惨”。
公元前480年,卫国发生内乱,这时子路在卫国担任孔氏宰。孔子听说卫国内乱,便断定子路必死,继而听到子路被砍成肉酱的消息,时年已72岁的孔子感到悲痛无比。据史书记载,子路临死也不忘礼仪,他的帽带被人砍断了,子路说:“君子即使到死的时候也必须戴好帽子。”他把帽带系好便死去了。
个性鲜明的子路与冉求同为孔门政事科的杰出代表,子路也曾担任过鲁国的季氏宰,被列为孔门十哲之一。他闻过则喜的学习态度及始终如一的高尚品德深受后人好评。
孔子挖掘曾参潜质传以孝道
孔子在评价他的学生的缺点时这样说:“高柴愚笨,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孔子认为,要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长处和短处,在这方面,孔子对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性格特征都了如指掌。高柴字子羔,身高不到5尺,是个矮个子,而且长得其貌不扬。针对他天性愚笨这一点,孔子是如何教育的史料并没有记载,但他经孔子教导后相当有成就。高柴先后在鲁、卫两国四次为官,历任鲁国费宰、 喭宰、武城宰和卫国的士师,他为官清廉,执法公正,广受好评。他是孔门弟子中从政次数最多、时间最长的一个。可见只要教育得法,愚人也可成才。
曾参字子舆,16岁拜孔子为师,是孔子晚年的学生。他的记忆力、理解力、口才等远不如颜回、子贡等人,所以被孔子评价为“迟钝”。
曾参很有自知之明,他以勤补拙,刻苦好学,注重修身养性,提出“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他为人谨慎,待人谦虚,特别以“孝”出名。据说他和母亲的感应很强烈,曾参出外,母亲希望他回来,便用牙咬指头,曾参便感觉到了疼痛。孔子正是看出他“孝”的特点,所以把孝道传给他,而曾参毕生实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原则,直到临死还叫弟子检查自己的手脚,发现无损后才叹道:“从今以后,我才知道自己可以免于祸害刑戮了!”他认为自己肩负着传播儒家思想的重任,任重而道远。他把得自孔子的真传传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将其传授给孟子。这样,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成为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相传,他著述的《孝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与《春秋》并列为两部最重要的经典。到宋以后,他更由贤升为圣,被尊为“宗圣”,在孔庙中的地位仅次于“复圣”颜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