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铁军
五月抢了一本新书:《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的冒险人生》,全球首部埃隆·马斯克授权传记。新鲜抢看有点儿小风险:这类抢先出版的畅销书原著肯定不会令人失望,但中文版的翻译和印刷质量难以保证。当年出《乔布斯传》时,第一时间看过的朋友讲,中文版的体验不是很好,尤其是印刷。这本就好多了。
本书作者阿什利·万斯,是商业专栏作家、资深科技记者、全球最著名的科技作者之一。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他与马斯克深谈超过40个小时,首次深入特斯拉、Space X等公司,采访了马斯克的伙伴、员工、家人、朋友超过300人。本书好评如潮,福布斯杂志评论道:“真正好的作品必须在两方面非常突出。其一,提供许多过去没有人说过的精彩故事;其二,不以偏概全,为一位重要人物的曲折人生提供完整说明。显然,这本关于马斯克的书在这两方面都不负众望。”
埃隆·马斯克目前是硅谷最炙手可热的明星,许多人认为他是乔布斯以来硅谷最具企图心的创业家。对于这个评价,我个人略有保留,我认为谷歌的两位创始人自创建公司以来,就是影响力最大的创业家,而且谷歌的影响不可限量。埃隆·马斯克也非常敬仰这两位好友,他们差一点就成了特斯拉的主人,这是后话。我在略有保留之后,也和许多人一样,对埃隆·马斯克不吝溢美之词。
70后的埃隆·马斯克生于南非,先后就读于加拿大和美国几所大学,然后来到硅谷创业,从做黄页起步,后来涉足电子支付行业,赚取第一桶金后,开始为儿时的梦想奋斗。从电动汽车、太阳能到民用航天,他颠覆传统行业,闯入了政府的“禁地”,而这些巨大的成功还不是他全部的野心。殖民火星,为人类寻找另一个安身所在,可能是他的终极目标。对读者来说,埃隆·马斯克是包括但不限于造斯特拉汽车和龙飞船的钢铁侠狂人。
埃隆·马斯克成功的最大意义,是证明了硅谷这块创新之地生生不息,能够顺理成章地诞生影响世界、改变世界的创业家。从在车库里创业的HP的两位尊神,到英特尔的安迪·格罗夫和微软的比尔·盖茨,再到互联网时代的第一代创业家、亚马逊的杰夫·贝索斯,以及谷歌的布林和佩奇,苹果的史蒂夫·乔布斯,再到更新一代的马克·扎克伯格,英才辈出,星河灿烂。纵然人们把乔布斯当做神,但注定会有下一个偶像很快出现,这就是硅谷。埃隆·马斯克可以看做是又一个乔布斯,甚至比乔布斯更伟大,但他首先是硅谷制造的创业家,他最成功的事业,都离不开硅谷的资金、人才、技术。本书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在特斯拉和spaceX火箭研发过程中,硅谷人才和技术平台的作用。
埃隆·马斯克给人带来的另一大兴奋是,他是一个投身最前沿科技和实业的创业家,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改变世界的人”。互联网时代最大的误区是,创新=互联网本身。其实,硅谷的许多投资人和分析家早就忧心忡忡,因为创新局限于互联网这个工具本身,其中两个言论最典型:“硅谷最聪明的头脑都用于怎么吸引人点击广告”、“我要一辆会飞的汽车,你却给了我140个字符”。也许,硅谷已经腻歪了推特、facebook、领英,甚至是亚马逊这样的“纯互联网”公司。互联网可能已经成为了生态,但它的最终目的是用来解决切身问题或颠覆传统,也就是所谓的“互联网+”。德国人做了务实的工业4.0,而埃隆·马斯克用它来颠覆了传统,甚至颠覆了世界。
我觉得本书里最有价值的一句话是:“天衣无缝地整合软件、电子、先进的材料科学和计算能力——似乎正是马斯克的天赋所在。”这是评价马斯克的天赋,但它准确地指出了科学和产业的方向。埃隆·马斯克的成功,是互联网与其他科学整合的成功。他颠覆世界的方式,让一些“纯互联网”的公司相形见绌,甚至乔布斯和他相比,也只是做出了精致的掌上消费品。“活着就要改变世界”,似乎是乔帮主对这位后辈的赞扬。一些纯互联网公司,在国内都有抄作业的,苹果也有果粉雷布斯,但埃隆·马斯克无法山寨,他有颠覆性的思维、将最尖端科技消化简化的能力、还有对产品和技术的变态要求,这一点比乔帮主有过之而无不及。更重要的是,他最关注人类的未来,因此涉足的产业,从太空科技到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未来交通系统、互联网金融等等。本书作者注意到,还有一个方向他尚未涉足,就是生物基因领域。
一口气读完这部书,最有感触的一方面不吐不快。好莱坞电影《钢铁侠》是科幻作品,这部《硅谷钢铁侠》对志存高远的中国创业家来说,很多情节也是“科幻”。不仅他们,连我这个旁观者在阅读时,也时时联想着“门槛”、“准入”这些词。埃隆·马斯克的伟大事业,关乎人们的生活、人类的未来,也关乎国家的安全。以我们的常识来看,这都是有极高门槛的,而从书中的描述看,这些所谓门槛都不是障碍。相反,这些私营企业家和风险资本经常得到政府的鼓励和资助。埃隆·马斯克的成功不仅是硅谷的成功,也是国家的成功。因此,我推荐政策制定者翻翻这本书,尤其是SpaceX火箭的相关章节。
埃隆·马斯克在民用航天领域取得的成功,是只有极少数国家举全国之力才能取得的。这种不可思议的成功,改变了世界航天格局,甚至世界安全格局。从这个角度讲,他是有史以来影响力最大的创业家,而他的成功,最终得益于国家的选择。
美国的航天工业主要是由政府和军方作为主要的需求方支撑起来的,很多航天公司(如波音和洛克希德)的主要客户还是NASA和美国军方。铁饭碗和大锅饭造就的是安全、平稳、昂贵,航天业的寡头几乎没有想过竞争。而当埃隆·马斯克从知名航天公司挖角,用风险投资彻底颠覆这个行业时,政府一直是扶持的。国防部的专家全程视察并委婉地提出改进意见,在SpaceX火箭接近成功时,NASA就准备把订单交付给埃隆·马斯克了,而决定的因素,一是SpaceX火箭的可靠性,二是价格优势。
在埃隆·马斯克进入航天业之前,美国发射联盟(官方指定的发射公司)每次发射成本为13.8亿美元,而2010年6月试射成功的SpaceX猎鹰九号火箭每次发射成本是6000万美元,猎鹰一号火箭每次发射成本更是只有600万到1200万美元。因此,SpaceX最终得到了50亿美元的发射合同。埃隆·马斯克对这个行业的另一个颠覆是,他通过实验向NASA证明,普通的电器元件几乎完全可以应用于航天设备,而无需再用所谓的“航天级设备”。这个名词是我看神舟五号的新闻时了解到的,就是说,一万个元器件里,只要有一个不合格,这个批次就都算不合格,航天业天价成本就是这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