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谷之家
在勐海七彩云南茶厂,我有幸认识了一位70岁的老太太。她名叫李琼,是一位掌管着普洱茶渥堆核心技术的资深发酵师。刚一见面,我就感觉到了老太太身上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和风骨,心想她一定是一位不平凡的女人。
果然,她一坐下来便纠正我对她的称呼,笑呵呵地说:你不能叫我大姐,我儿子的年龄都有你大了。
接着又说了一句:不是我选择普洱茶,而是普洱茶选择了我。
原来,她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归国华侨。她于1946年的一天出生于勐海,三天之后被父母用马帮驮到了泰国,直到8岁,又与父母一起,在祖国的感召下,回到了勐海。她父亲名叫李云生,是腾冲县人,年轻时在勐海和泰国开办“云生祥”商号,主要经营普洱茶和其它土特产。所以,李琼一出生,普洱茶就宿命般地选择了她,迷人的茶香气就浸润着她的感官系统,让她从此成为一个富有灵性的茶人。
在李琼一家归国后的1956年,她父亲苦心经营的“云生祥”商号,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实现了公私合营,并入勐海茶厂。此后,逐渐长大成人的李琼,也于1968年成为勐海茶厂的一名工人,直至成长为一名普洱茶的发酵专家。
在李琼并不复杂的人生经历里,她参与并见证了普洱茶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1972-1973年之间,勐海茶厂、昆明茶厂和下关茶厂在“热蒸”的基础上,借鉴广东和香港“发水茶”的经验,按照传统普洱茶制作工艺流程,经过反复试验,成功发现普洱茶速成发酵工艺——渥堆技术。
对于这项技术工艺,有人认为它是发酵技术与普洱茶的完美结合,堪称一项伟大的发明,也有人对它持有怀疑态度,甚至全盘否定。这一切都源于它的神秘性和保密性,这项技术在当年很长时期都属于国家机密,不被外人所知。而李琼是掌握这一核心机密的少数人之一。
其实,在传统的普洱茶技术谱系里,并无渥堆工艺,李琼也没从父辈那里“继承”这方面的知识。从小时候开始,李琼就知道新制的普洱茶一般是不能喝的,因为它太过寒凉,有强烈的青草味、水闷味、日晒味等等,对肠胃很不好。对于这样的新茶,她父亲总是把它们放在避光和干净的地方,妥善地储存起来,放好几年时间,直到新茶变成了“旧茶”,才把它们拿出来销售。那样的茶,色泽、滋味和香气已发生了变化,茶性子也不再刚烈寒凉,苦涩味减退,味道显得醇和了。之后,再用马帮经过漫漫长途运输到老挝、泰国、缅甸和我国西藏和内地,其间少则数月,多则半年以上,历经重重高山峡谷,风吹日晒,甚至难以避免的雨淋之后,马背上的普洱茶已悄然发生了许多变化,比如说,外表色泽变成褐红了,冲泡之后的汤色变得浓红透亮,喝起来醇厚回甘,具有独特的陈香味。这种来源于大自然,又经过自然发酵而产生的滋味和香气,让多少人为之陶醉、入迷,欲罢不能。
可是,这种在时光中酝酿而成的滋味毕竟太漫长了,人们为了能尽快享受到普洱茶带来的感官愉悦,在制作工艺上作了许多探索,设想用水和热来加速毛茶的发酵和醇化速度,这样就有了“渥堆”工艺的发现。
当年云南学习和发展了这项技术和工艺,普洱茶就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从“传统普洱茶”分离出了“现代普洱茶”。李琼清晰记得,有了这项工艺之后,云南就有了“普洱熟茶”出口销往世界各地,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那时,“普洱熟茶”在中外茶客的眼里和手上,外表是那样褐红深沉、汤色是那样红浓发亮,香气是那样醇正饱满、润雅回甜。
可以说,李琼的大半生都献给了这项特殊工艺,她富有才情又具有创造力,在多年的实践中,她既尊重传统,又能摆脱传统的窠臼,她以一般女人少有的勇气、力量和探索学习精神,完整地掌握了从晒青毛茶的采摘、筛分、渥堆、翻堆、干燥、分筛、捡剔、拼配、蒸压、仓储等整个工艺流程的秘密。她从这些“秘密”工艺中享受到了强烈的乐趣,对现代普洱茶产生了深深的依恋,同时也获得了人生的成就感。
10年前,李琼从勐海茶厂退休了。也就在那个时候,普洱茶又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各种现象、思想和事件,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茶客开始品饮和迷恋上了普洱熟茶,特别是由普洱熟茶所创造的“快销”经济效益和健康效应,早已令国人瞩目。当然,普洱熟茶作为普洱茶中的“另类”,并不是任何人、任何茶厂都能加工生产的,但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有一些茶商和小型茶厂也贸然投身到普洱熟茶的生产中来,致使普洱熟茶市场出现了许多怪现象,以次充好,以劣充优,以新充老,鱼目混珠,还有异质混杂、发酸发霉等原因,普洱熟茶引起了很多争议。
那个时候的李琼对这些现象和声音,本可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可以静静的休闲在家,颐养天年。但她突然听到了勐海七彩云南茶厂的声音,感受到了这个新兴茶企的温度和力量,作为一个核心技术的把关者、传承人的角色,重新“上岗”。她的儿女们对此很不理解,认为一个退休老专家还要出去“打工”,会被别人笑话的。但李琼却有自己的使命感,她以自己的微薄力量,守护好渥堆工艺,用纯正的渥堆发酵工艺为“普洱熟茶”正名。
李琼“上任”以后,不计时间,不计报酬,目标就是要努力重塑勐海普洱熟茶的良好形象。当然,这样的路子走起来并非轻松、浪漫,它需要七彩云南人冷静下来,对自己、对别人、对市场、对品牌有一个最清醒、最准确、最科学的分析和认识。那个时候,几乎全体勐海七彩云南茶厂的人都为此行动起来,表现出了异乎寻常的热情。从那时开始,李琼的内心变得生动起来了,她的性格变得率性起来了。她很自豪,也很虚心。她的思维很清醒,也很坚定。
李琼觉得公司的理想就是她的理想,一切都与她的思想灵魂相连,是她自己的真实感悟,抵达了她的内心深处。她也明白,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固步自封,不进则退;改革开放,风起云涌,审时度势,趁势前进。她更清楚,无论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只有在思想上有着巨大的探索精神,才会有巨大的发展空间。虽然“普洱熟茶”只是普洱茶的一个新生子,但已是公司的一个重要产品,并且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因此必须脚踏实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艺无止境,路无尽头,更深远更迷人的风景还在前方。
李琼认为:渥堆工艺没有一成不变的定律,作为一个发酵师一定要有灵性,要见茶做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面对一堆毛茶,要像写文章一样,进行主题提炼、构思、谋篇布局,根据原料的特性,决定渥堆的数量、大小和高低、补水量的多少、温度的调控、翻堆的方式、发酵的时间和程度等等,该做什么就做什么,以不变应万变。比如说,渥堆过程中的发水量,决定了茶味是厚实还是浓烈,汤色是黄绿还是红褐,香气是清香还是醇厚,水量多了不行,水量少了也不行,一切都要恰到好处,恰如其分,这就需要发酵师不仅要根据毛茶自身的含水量来决定,还要了解和审视毛茶来自何地、采摘时的季节、现时的空气湿度和渥堆的地点等等,才能决定发水量的多少,以及用热水还是冷水?只要稍有偏差,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达不到渥堆的最佳效果。
再比如翻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翻水”。这是决定普洱茶品质的关键步骤,一般新渥堆之后的第二天就要翻堆,以使水分分均匀。如果发现水分不足,就需要及时补水。此后,翻堆的间隔时间要根据茶叶的各种特性和场地的环境条件,决定是5天翻一次,还是6天、7天……抑或10天翻一次。总之,要适时分析,灵活掌握。当渥堆的温度达不到要求或超过要求时都要进行翻堆,而且要翻拌均匀,不留团块。这个步骤的劳动强度很大,一般要经过几个周期之后,当茶叶呈现出红褐色时,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通沟、摊凉。
李琼聊起这些“核心”技术,滔滔不绝,无形中显示出她对这项工作的精通和娴熟,最近几年,她正把这些经验和知识传授给新人,那几乎是她一生的总结和积累。她对年轻人们充满了希望和期待。
李琼现在是该厂主管质量的副厂长,但她的办公室似乎不固定在公司的“机关大楼”,而是流动在工厂的每一个车间。她说:我们不能总是呆在办公室里喝茶,坐在电脑前办公,一定要深入现场,才能发现和解决问题。因此她每天不断地四处巡视,无论走到哪里,她都会对那里的工作和员工提出一番意见,而且坚持原则性的意见,有的意见甚至不容员工质疑,只可遵行和改正。比如,男职工不能随意在车间抽烟,女职工不得使用化妆品。
那一天,我们跟随李琼进入七彩云南勐海茶厂巨大的制茶车间,看到神话般的生产流水线,真切感觉到了身处现代化茶厂的巨大震撼。李琼说:我们将最先进的设备与最传统的工艺技术结合起来,使18道工艺环节和137道品质控制细节,都达到最严格甚至最苛刻的调控,力求让我们的每一种产品都至臻至善。
我们在她的引领下,看到每一个车间都干净、澄明、井井有条,恍如一个个无尘空间,八个当今最先进的普洱茶烘房温度、湿度电脑控制自动化设备依次展开,那是她眼里世界最动人的线条,每一条曲线都似乎有一股神奇力量。
这一切是她经历的最鲜活的现代日常生活,而李琼就在这样的日子里,继续以她一丝不苟、锲而不舍、厚积薄发的工匠精神,守护和传承着熟茶渥堆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