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福彬 杨兵 刘鸿雁
摘要:“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内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目的是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其核心是完善和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科学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本,并与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和目标相符、与学生特点和企业人力资本需求相匹配。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包括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三个层面。
关键词:中职升本;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06-0031-05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已经进入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现代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全新探索,从2012年开始,在辽宁、广西、山东、江苏等省区陆续展开。“中职升本”教育具有特殊的教育属性功能和经济属性功能,既有别于普通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教育。因此,要实现“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标,需要科学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内容的创新和完善。
一、能力本位教育与岗位适应能力
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在完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正不断向更高规格的高等职业教育延伸。“中职升本”教育正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通过四年大学本科教育将中职毕业生培养成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成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这种以能力培养为本的教育模式也正是“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体现。
能力本位教育(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简称CBE)模式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加拿大、荷兰等国为代表。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核心是从岗位需要出发,以培养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核心,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训练结合,以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为中心,并重视学习者的个性。与传统职业教育模式相比,能力本位教育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力本位教育模式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供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通过教育培训使学习者具备从事某一岗位工作所必需的实际工作能力。这种能力是一种基于职业需求的综合性能力,由针对岗位工作任务的若干专项能力构成,每个专项能力包括与岗位工作相关的知识、态度、经验、评价四个方面。
基于生产经营实践的视角,这种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可以称之为岗位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是工作者专业知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的综合性体现,是工作者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问题、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工作事故的基础和保障。它强调工作者所具备的能力与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职责相匹配,表现为工作者所拥有的专业知识够用、职业素质合格、基本能力满足、工作技能突出。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结合生产经营实践,岗位适应能力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和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岗位任职的基础性能力指从事某个岗位工作所应具备的知识、态度、素质、技能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应会操作工作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市场营销员应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和沟通交流技巧;行政文员应具备公文写作和沟通协调能力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特定性能力指完成本岗位日常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性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的技能;市场营销员向消费者推荐产品、解除消费者疑虑、签订销售合同、处理客户投诉的技能;行政文员撰写组织的规章制度、安排特定事务、工作总结汇报的技能。解决工作问题的创造性能力指工作人员解决生产经营中偶发事件和复杂问题所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术等。例如,工程技术人员对生产工艺进行改良、对生产流程进行改造的技能;营销人员解决环境突变对销售绩效影响的技能;行政文员解决工作危机、安排复杂性事务的技能。
在工作实践中,基础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是任职的资格性技能;特定性能力是一个人完成工作任务的基本保障,是解决“怎样做”的技能;创造性能力则是一个人取得优秀工作绩效的必要条件,是解决“怎样做更好”的技能。基础性能力通常是在日常学习和经历中形成的,特定性的能力则通常是对日常工作进行总结、提炼而获得,创造性能力则是工作者对日常工作反思、观察、总结,并经历过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形成的。基础性能力是培养特定性能力的前提,特定性能力则是形成创造性能力的条件,创造性能力是对基础性能力和特定性能力的总结升华、重新建构和创新应用。
二、“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本的必要性
如何提高“中职升本”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保证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企业需求,是“中职升本”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不仅符合现代高等教育发展趋势,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利于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与企业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一)符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与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科学家,也要培养技术工人;不仅要培养管理者,也要培养生产服务一线具体工作的执行者。“中职升本”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本科层次,属于高等教育。其根本定位就是培养在生产经营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在“中职升本”教育中,将“岗位适应能力”作为培养的核心内容,通过针对性地教育培训,提高和完善学生未来就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就业竞争优势,保证其能够有效适应行业和社会发展、满足企业的需求。这是对现代高职教育基本理念的落实,也与高职教育未来发展趋势相符合。
(二)与“中职升本”人才培养对象的特点相适应
“中职升本”教育是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所培养的学生是接受过中等职业教育的中专、职高或技校的毕业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也不足,但这些学生经过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培养,已经具备某些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因此,为提高“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效果,有必要针对学生的基础、特点和需求,将能力培养作为核心内容,并据此进行课程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三)有利于解决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大学毕业生为就业不得不放弃所学专业,一些大学生毕业后返回技校、中专去“补充”实践技能,甚至有大学生毕业即失业。与此同时,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频繁出现企业“用工荒”问题,尤其是拥有某些专业技能的高技能人才甚至达到“一将难求”的状态。造成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根本原因在于高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针对经济产业结构变化和企业需求,将岗位适用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和核心内容,将有利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同时解决人才市场上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供给不足的问题。
(四)适应企业降低人力资本成本和风险的需求
企业作为追求经济效益的组织,在对人力资源进行配置与使用过程中,降低人力资本的成本和风险是其必然选择。企业希望市场提供的人才能够完全适应岗位需求,一方面避免人力资本配置风险,另一方面降低人力培养成本。也就是说,如果企业内的员工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水平,在工作岗位上能够取得优异绩效,就会成为企业的优质资源,企业因人力资本造成的损失或风险也就较小。因此,在“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中,学生经过大学本科阶段学习后,拥有适应企业某类工作岗位的技能,并与企业需求有效匹配,不仅容易实现就业,更有利于降低企业人力资本投入与潜在风险。
三、基于岗位适应能力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学校定位,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在方向、途径、具体规格和各种要求上做出明确的规定。“中职升本”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在国家总的教育目标指导下,对受教育者的发展方向、内容及应达到的规格所提出的要求。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立足“中职升本”教育的基本目的,保证培养目标体系能够可操作、可执行。
(一)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基本原则
“中职升本”教育突出应用性特点,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所培养的人才也将就职于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需要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坚持如下几项基本原则,从而保证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对接、就业能力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1.与岗位的工作任务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以能力为本的教育模式,其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应与能力本位教育模式的理念与方法相一致。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从岗位需要出发,立足完成工作岗位任务、履行岗位职责对工作者的能力需求,对基础性能力、特定性能力、创造性能力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以保证毕业生的能力结构和水平能满足企业需求。
2.与区域内产业发展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作为特殊的高等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其突出特点就是与区域产业发展有着更为密切的关联。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与转变以及区域内产业技术的发展趋势等因素,直接影响着学生未来就业情况。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密切关注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积极响应产业结构调整,突显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产业发展趋势相一致。
3.与企业的人才需求相匹配
培养能适应岗位需要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是“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基本目的和发展方向。因此,构建“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必须切实体现学生未来就职岗位的能力需求。同时,还需要考虑到企业技术进步、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对人才知识水平、综合素质、技术能力要求的变化,从而使学生的职业能力结构与能力水平和企业的岗位职责与工作任务相匹配。
4.与学生需求和特点相匹配
“中职升本”教育的培养对象是中职学校毕业生。这些学生经历过中等职业教育培养,虽然具备了某些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但是,普遍存在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不足、对知识学习兴趣不高、专业技能结构不完善等问题,所以,在确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实践中存在的优点与不足。此外,由于学生在中职阶段已经逐步接触社会,其心理发展和人格秉性与普通高中毕业生有所差异,因此,设计“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特点。
(二)不同类型“中职升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中职升本”教育的教育属性与经济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其社会本位职能在于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即在知识、素质、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完善与提升,使学生具备与未来就业岗位相匹配的能力。基于现阶段我国“中职升本”教育的专业设置情况和学生未来就职工作岗位,可选择几种典型的“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目标。
1.工程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企业的技术结构和技术水平不断变化,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正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企业技术水平提高了,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会增加,同时,对技术型人才的技术水平、能力结构以及创新精神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工程技术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技术水平变化、适应人才技术能力要求提高而设置的,其根本目的是为企业输送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工程技术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生产一线或工程现场,他们将主要依赖熟练的操作技能和技术创新能力,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技术问题。基于对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确定的工程技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1所示。
2.经营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在市场竞争加剧、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对经营服务性工作越来越重视。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工作岗位的人才需求数量大幅增加。同时,企业对经营服务类岗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中职升本”教育中经营服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客户服务等工作的人才需求,以培养从事经营服务性岗位的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目的而设置的。经营服务类专业毕业生就职岗位主要是企业经营服务一线或现场,如市场营销员、客服人员、物流管理员等。这类岗位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熟练的沟通交流、统筹策划、客户服务等方法和技巧,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解决工作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基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和企业经营服务性工作岗位要求,确定的经营服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如表2所示。
3.行政事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行政事务类工作岗位主要指从事企业内各类专项事务性工作的岗位,如企业中的 会计、采购员、仓库管理员、秘书等。这类工作岗位通常是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支撑和保障作用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具有熟练的专项技能,具有较强的执行力、统合协调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具有严谨、负责、为他人服务的工作精神。“中职升本”教育中行政事务类专业正是为适应企业对事务性岗位工作人员需求而设置的。从岗位适应能力培养目标出发,行政事务类专业培养目标体系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如表3所示。
四、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措施
“中职升本”教育以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为根本目的。在根本目的导向下,遵循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以培养岗位适应能力为核心,科学设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不仅为具体的教育培养工作提供了方向,更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前提。
实现“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目标,需要立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高职教育的规划、布局和部署,正确认识“中职升本”教育在我国高职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树立促进“中职升本”教育良性发展的科学理念。
在发展方向选择上,需要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相融合,把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作为“中职升本”教育的重点和方向。按照“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明确各专业学生未来就业的行业领域和工作岗位,把握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和任职条件、所需技术能力,从而保证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需要针对行业发展和企业所需的,基于培养岗位适应能力的基本目标,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上,合理安排专业理论知识课程、基本能力培养课程和专业实践操作课程的关系;在课程内容设计上,强化实践操作内容的比重;在课程方式上,设置走岗见习、入岗实训、顶岗实习等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在对外合作上,需要学校与企业建立良好合作关系,使教学内容与就业环境实现“无缝对接”。依托企业建立技术工程或经营管理实验室、实训基地,让学生充分利用生产一线设备和设施,在生产岗位上进行学习、锻炼,从而保证所培养的能力为企业实际所需。通过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实现教学环境与就业环境、企业环境的高度统一,真正做到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尹波,宋君.“十二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前沿展望[J].职教论坛,2011(3):24-26.
[2]张慧敏.浅析项目化教学模式下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效能[J].职业时空,2013(6):50-53.
[3]邢菊.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构想[J].职教论坛,2013(11):109-110.
[4]谢志平.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5):10-14.
[5]张涛.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构建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90-93.
[6]胡建波,汤伶俐.职业能力的内涵与要素分析[J].职教论坛,2008(2):25-27.
[7]姜大源.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三个基本问题[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3.
[8]顾志良,于丽娟.地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定位研究的经济学视角[J].辽宁教育研究,2007(10):81-83.
[9]张秋慧,韩彬彬,谢茜萍.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基于系统论的视角[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9):87-90.
[10]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40-341.
[11]范唯,郭扬,马树超.探索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62-66.
[12]李海宗,杨燕.中高职培养目标有效衔接研究——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26):70-73.
[13]夏建国.技术本科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特征与思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1(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