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林 司媛
【摘要】志愿服务,是一种传递崇高精神追求和塑造良好社会风尚的向善之举。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进一步壮大志愿者队伍,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推动志愿服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但从总体上看,基层志愿服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特别是志愿者队伍建设上存在认识不够,志愿者人数偏少、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
【关键词】基层志愿者;队伍建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一、志愿者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认识不够,缺乏群众广泛支持
一是群众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到位。志愿服务的氛围营造应该全社会的参与,但由于对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尚且不够,广大民众对对志愿服务认识不够,甚至有的民众对志愿服务还存在一定偏见和误解。二是志愿者队伍自身服务理念不强。大部分志愿者基本上处于号召一次参加一次的状态,缺乏主动服务意识。特别是一些机关事业单位自觉自愿参与服务队的愿望不强烈,配合志愿活动力度不够。三是志愿服务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没有浓郁的志愿服务氛围,这与志愿服务理念的宣传和教育有着一定的联系。比如在学校教育、成人培训、社会性培训等课程设计上,很少有关于志愿服务的相关内容,所以很多人对志愿服务不了解或者了解甚少,是直接导致人们不理解、不支持、不参与的一个重要原因。
2、机制不全,缺乏积极参与性
目前,志愿服务者的激励方式单一,主要采取星级志愿者激励机制和榜样激励的形式。在新形势下,这种激励机制与社区志愿者的构成变化不相适应:一是奖励缺乏针对性,受表彰者虽然获得荣誉,但对自己的影响不大。二是公众包括普通志愿者,感觉榜样距离自己遥远,难以学习。特别是个别宣传报导,对于典型人物事迹过于夸大其词,导致志愿者可敬不可爱,甚至造成公众的反感,无法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志愿服务。
3、队伍单一,缺乏专业化服务
目前社区比较固定的志愿服务人员主要由离退休党员、低保人群和部分机关事业单位志愿者组成。志愿者来源较窄,流动性较大,缺乏专业服务技能,直接影响了志愿服务效果。
4、培训欠缺,缺乏高素质人才
据笔者调研,志愿者队伍基本上没有经过专业的岗前培训和岗位培训,什么时候需要就什么时候召集,根据每一次服务的需要,召集人简单介绍然后就开始志愿服务活动。比如在文明劝导中,行人不配合,劝导者又缺乏沟通技巧,劝导者与被劝导者产生矛盾的事件时有发生。
5、经费不足,缺乏后续保障
运营资金不足是困扰志愿组织的最大问题。主要原因在于:现有的志愿者组织是借助政府和党团的力量自上而下建立起来的。志愿服务基本上处于政府推动的模式,导致志愿者组织不善于通过企业或民间组织筹集活动经费,社会资金资助志愿工作不足。
二、志愿者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1、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志愿者队伍服务理念
志愿精神包容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梁平精神的深刻内涵,对于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善,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融合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具有重要作用。一是大力提升宣传力度。抓住典型、注重形式、适度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台、社区的各种会议、黑板报、橱窗、社区出版物、网络、电视、公益广告等渠道宣传志愿服务精神,普及志愿服务知识,最大限度地营造社会舆论环境。二是拓宽志愿服务认知途径。首先在学校开展义务教育课程,从小学教育做起,加强终身服务意识;其次在成人培训、干部教育、党校课程等方面均应适度开设培训内容,增强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知度。
2、健全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队伍服务意愿
志愿者的激励是志愿服务事业长远发展的推动器。建立志愿服务社会回馈制度,完善志愿服务社会评价体系,实施志愿服务认证制度,规范星级志愿者和志愿服务证书,吸引更多社会公众加入到志愿服务队伍中来。首先建立统一的、以时间和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志愿服务认证制度,制定并实施《志愿者星级认定办法》,以“小时制”为志愿服务计量单位,记录志愿者从事志愿服务的时间和经历,根据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时间和经历累计的量,授予“1-5”星级志愿者。其次加强正面引导,充分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在志愿服务激励中的重要作用,将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纳入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好市民等先进荣誉评选指标中,推动志愿者隊伍良性发展。第三建立台账,记录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次数、时间、内容,并将其作为志愿者享受其他志愿服务项目的依据。第四鼓励、支持在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纪念日,为优秀志愿者组织联欢会、座谈会,举办志愿者大会,传递社会的关注和认可,使广大志愿者感受到志愿服务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营造全社会崇尚志愿服务、参与志愿服务队伍,践行志愿精神的风尚。
3、广泛动员,扩大志愿者队伍招募渠道
一是招募中青年为注册志愿者,通过开展活动吸引志愿者,让他们培养一个爱好,加入一个团队,滚雪球式,让中青年成为志愿者队伍中坚力量;二是通过“文明办指导协调、房管局主管、物业公司主办”的模式,调动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和小区居民加入志愿者队伍,使小区居民既是志愿服务的参与主体,同时也是受益主体;三是实行“社工+志愿者”的组建模式。社工具有从业资格证,有专业知识。让社工加入志愿者,不仅可以弥补志愿者队伍人才不足问题,还可以用社工专业知识带动志愿者掌握更多的服务技能,同时以社工为活动带头人,可以有效引领志愿者少走弯路,更好地开展活动。
4、夯实培训,提高志愿者队伍服务水平
首先要扩大培训对象。将社区志愿者培训纳入社会工作培训规划。重点加强居民小组长、楼栋长、物管员、志愿服务队负责人的培训。对志愿者的培训经历应建立专门的档案,各类培训的小时数应有明确的要求,培训情况要作为志愿者考核的重要依据。其次要丰富培训内容。一要系统地讲解志愿者、志愿服务和志愿精神的内涵,全面阐述志愿服务的意义,强调志愿服务应坚持的原则。二要对现行的有关志愿服务的重要政策性文件进行归纳总结,阐明志愿者享有的权利及应履行的义务,特别是对志愿者必须遵守的政治、组织、言论、行为、财务等方面的纪律要有明确的要求,并辅以相应的制约措施,以确保志愿服务的正确发展方向。三要围绕孤老残障人员的护理、司法矫正、环保等志愿服务重点领域,要进行专业培训。第三要创新培训方式。志愿服务队伍培训,一是采取“理论教育+实践体验”的方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二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请进优秀志愿者或专门从事志愿工作研究的专家进我县培训,同时还可适当组织部分志愿者队伍负责人出去考察学习,汲取先进经验,为我县志愿者队伍建设服务。
5、加大投入,确保志愿者队伍建设后续保障
为确保志愿者队伍建设,保障志愿工作有序开展,要扩大社会融资。建议社区、或者社会志愿者组织扩大社会融资渠道,充分发动个体户、私营企业、个人参与志愿活动,并投资志愿组织,补充志愿活动经费不足。如发动私营企业投资志愿活动,可以采取换资的方式,我们在志愿活动时免费给企业打广告,而企业则保障活动的相关费用,一举两得,各得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