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景万
摘要:中国农业资源匮乏,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上升,我国农业资源的需求急剧上升,如何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加快我国农业资本对外投资,缓解我国的农业资源内需压力,利用国外农业资源,构建中国粮食安全架构,形成以国内国外农业资源为保障的新型中国农业发展战略,是文章写作目的。
关键词:农业;对外投资;粮食安全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于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农业结构性改革的基本底线,要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保耕地、保产能,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农业是中国的基础产业,是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道屏障。只有粮食安全得到保障,国家才能长远稳定发展。中国的農业是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农业,也是最复杂的产业。一方面源于我们的土地基本制度,一方面源于我们庞大的人口。我们的土地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私有制度,也不同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有制度。我们的土地制度是集体所有,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农业规模发展存在障碍,因为制度限制,很难有大的土地并购发生,也就很难形成规模化的农业,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我们的人口决定了我们必须保障我们的农业只能依靠自己,因为世界不能承受中国的农业出现问题。农业对外投资是我国提高世界经济参与度、扩大世界影响力、提升世界经济地位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的农产品由于资源缺乏,规模小,劳动上产率低以及科技水平所限,在国际市场上并不具有比较优势。但出于国家的粮食安全战略,我们既要利用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大力发展我们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同时我们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全力确保农业不出现问题,结合世贸组织对农业的特殊政策,制定适合中国农业发展的政策。
一、 中国农业的生产现状
根据联农组织的农业产量统计资料,2014年我国粗粮总产量达到2.25亿吨、玉米产量达到2.16亿吨、稻米产量达到2.08亿吨、大豆产量达到0.13亿吨、小麦产量达到0.90亿吨。我国2013年粗粮和玉米达到最高产量,分别为2.27亿吨和2.19亿吨,在粗粮中玉米占主要份额,所以粗粮总产量和玉米产量的趋势图基本一致。我国小麦在2014年有一个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出于粮食安全的考虑,大幅增加了小麦的最低收购价格,同时,由于种子等技术的改良,也是造成小麦的产量出现了较大的增长。大豆的产量基本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产量水平且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稻米的总体趋势是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有小幅缓慢增长的趋势;而玉米在长期增长之后,在2014年出现下降趋势。从长期看,玉米的产量主要是由于我国饮食结构的变化,使得对家禽肉食产品的需求不断增长,而玉米作为家禽家畜的主要饲料也得意在2001年之后出现长期增长。但是从总的产量趋势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增长基本已达极限,上升空间有限,其由于化肥等要素的投入已达极限,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2013年的数据测算,我国化肥投入在大部分国家中属于较高的水平,我国在氮肥方面的投入相当于美国的2.86倍,巴西的4.35倍,欧洲的4.31倍;在磷肥方面(P205),我国的投入相当于美国的3.31倍,巴西的12.28倍,欧洲的5.91倍;在钾肥(K20)方面,我国的投入相当于美国的2.04倍,巴西的0.96倍,欧洲的3.99倍。通过提高化肥的投入来增加粮食才产量的空间有限,未来应主要以提高优质种子资源来提高我国的粮食产量。而根据最近几年的我国粮食自给率,我国粮食自给率自2007年起持续下降,2013年我国粮食自给率达到历史最低87.75%,早已突破我国95%的粮食自给率的安全警戒线。
我国农产品的国内供给不足,主要受到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农业资源不足,生产能力有限。我国人均耕地少,规模化种植不足,种粮成本高,现有耕地资源受制于集体土地所有制的限制,有一部分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出来。(2)中国现有的农业生产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低效率的农业耕作,生产产量没有达到最大化。二是大量的农村土地抛荒,该种粮的没有种粮,稳定的粮食生产能力受到威胁,最终导致农产品供应的不足。(3)自然灾害导致农业减产。近年来,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多项气象指标打破历史记录,干旱、洪涝、重大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交替发生。从产量的影响因素看,我国的耕地资源很难再有较大的增长,而农业生产率来看的话,确实规模化的农业,短期内也不会有较大的改善。而农村的荒地的话,经过一定的复垦可以增加一定的产量。而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如此来看的话,把我国的粮食增产完全放在国内来解决的话,难度较大且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根据粮农组织统计的我国农业进出口贸易量来看,我国农业进出口的增加值同比基本上都在提高,但农业出口的贸易增速明显快于。从总的趋势看,我国农业自2002年以来进口值明显高于出口值,在2008年由于世界粮食危机发生后,由于世界许多国家如俄罗斯制定了出口限制措施,致使国际农产品贸易市场交易量大幅下滑,我国在粮食进口同期出现下滑外,基本上我国粮食的进口值增长趋势明显高于出口趋势,而且自2009年始进出口差距明显加大,进口增势明显。
二、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现状
2014年我国农、林、牧、渔业对外投资仅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0%,而且是历史最高水平,严重低于我国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对外投资的规模。虽然从2008年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农业投资总体总量一直处于增加态势,但是增长仍处于低水平增长,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以提高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总体战略,提高我国粮食安全的应对水平。要维持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解决我国粮食一定程度的短缺问题,坚持以我为主适度进口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目标,应继续提高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水平,以增加我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控制力度。中国农业是一个劳动力和资本相对丰富、土地资源相对短缺、农业技术较先进的国家。《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建立稳定可靠的进口粮源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国内粮食安全的能力。从农业走出去战略来看,我国具有一定的优势。包括资本、劳动力及先进的农业技术都可以作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但从农业投入的环节来看,我国主要以生产环节投入为主。目前走出去的水平相对较低。国外企业投资我国农业往往是头两头,即育种和化肥、农业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领域。与制造业相识,我国农业还是处于在生产领域具有比较优势。但在育种和化肥农药领域以及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竞争力较弱。这也使得我国缺少农产品的定价权。在利润方面也表现得获利较少。我国农业目前对外投资以民企投资为主,而且多以生产领域投资为主。规模小,投资区域以亚洲、非洲和南美洲为主。但都仅限于从企业层面对国外农业方面的投入。缺乏从国家层面的系统性的对外农业投资规划及战略。
三、 中国农业对外投资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严守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人口统计资料,我国在2030年预计人口将达到14.16亿人,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放开,居住证制度的全面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速进一步增加,这意味着我国的粮食压力也将将持续受制于人口的增加。而随着我国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消费粮食呈上升趋势。虽然膳食结构发生一些变化,但是最终都会体现在基本粮食的供应上面。无非是在食物链的传递过程发生一些变化,但是对最初营养级的需求是呈绝对上升的趋势。
而按照粮农组织对我国的土地资源量的统计资料,我国农业用地在2013年为5.15亿公顷,耕地为1.06亿公顷,虽然我国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势必更加严重。按照现有的国家占用耕地土地政策,虽然实行占补平衡,并可跨省市调剂,但是由于城市占用的往往是比较好的耕地,而补的往往是劣质耕地。虽有土地评价等一系列防范措施,但人为影响较大,且事后监测比较困难。
从我国农业的资源禀赋及发展现状看,我国扩大农业投资,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必要途径。而扩大农业对外投资又有许多不确定性,如非洲政局动荡、国家政策调整都增加了投资的风险。因此有必要由国家制定统一的投资策略。政府应为我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从国家层面制定FDI的投资政策;通过双边及多边谈判协商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农业投资协定,规范农业投资的方式方法。通过国家的大型国企走出去,带动中小型民企走出去,建立对外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建立不同国别农业投资数据库,从政策上,制度上、法律上和文化风俗上为企业服务。2011年,全球排名前二十位的农化企业绝大多数实现业绩增长。以美元计算,有14家企业实现双位数的增长。延续前六位农化巨头的强劲增长势头,四家美国企业以美元计算的业绩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目前我国尚无农业巨头进入世界20强。这也说明我国农业对外投资还处于学习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我们可以先从比较容易的生产阶段进入。在逐步参透进入育种、化肥、农药及农产品深加工阶段。在熟悉农业资本运作的条件下,在逐步进入农业资本领域,通过并购及参股进入世界级的大型农化企业中去。在现有阶段看,农业是未来的一个新的投资增长点。而我国也将复制在制造业上的成功经验,从初级阶段入手,逐步进入农业全球产业链的不同层次。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直接投资和农业对外援助等方面的内容。农业投资不但受比较优势的影响,也受世界环境及自然灾害、国家国情的影响。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制定安全、可持续的投资策略,持续推动农业对外投资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
农业对外投资,既要有利于我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也要保障投资对象国的基本利益不受损,维护我国的国际形象,最终实现可持续的良好发展环境。正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老师所说,对外开放应坚持和国际社会形成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的关系,确保中国能够和平崛起。在农业对外投资中,应加强双方谈判,本着优势互补的原则,相互开放农业投资领域,没有任何国家愿意单独承担义务而不行驶权利。在继续“以开放促改革”的同时,以“开放换开放”应当成为中国下一阶段贸易谈判战略的重要目标。在农业的对外投资中,也应坚持互利开放,同时在开放的过程中逐步对我国的农业投资领域进行改革,引入战略投资者,增强我国的农业竞争力。
四、 在现有阶段,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政策建议
1. 由国家制定总体投资战略,对耕地资源丰富政治稳定且与我国友好的国家名录,签到双边农业投资协定,针对土地的开发、农业生产资源的进出口、粮食的回運、税收等方面签署双边协议,保护我国的投资利益,同时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从收入、劳工、文化及环境建设方面保护对方的根本利益。
2. 加大金融、保险的扶持力度,加大对我国农业企业在境外融资,投资风险等方面提高补贴程度,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贷款,抵押提供便利化条件。同时,结合我国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与我国互补性强,适宜农业投资的国家,加快金融力量的进入,同时,加快双边的货币的互换额度,减少我国农业企业受汇率变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农业对外投资风险高,投资大,中国企业必须得到我国金融企业的大力支持,才可能在国外取得长足的发展。我国四大行拥有强大在资金实力,但在我国农业对外投资方面投入不足,这里面既有风险问题,也有制度问题,应提高我国对外投资农业企业的融资的抵押种类,允许对外投资企业母公司为对外投资子公司提供担保,同时引入战略投资者包括银行资本,加强银企之间的信息沟通,同时加快我国保险行业的对外投资风险产品的开发,为企业提供种粮丰富的保险产品,减少我国对外农业投资企业的投资风险成本。加快我国金融行业在与我国农业优势互补性强的国家和地区的参透能力,化解我国对外农业投资企业的融资困境。
3. 加大我国农业企业的联合重组,减少我国企业在境外的内耗,建立不同国别地区的农业投资协会,协调双方在生产、加工、流通及劳动力资源流通等方面的分歧,为我国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中国企业种粮繁多,且大多具有地方色彩,在国内的环境下,在一定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同时出海,中方企业面临的国内同行竞争程度往往大于其周边的国外同行。主要原因就在于国内企业的发展水平差距不大,异质性不强,同质竞争现象明显,最终基本表现为传统的价格战,双方受损。应加快我国农业领域对外投资行业协会的建设,消费美国商会的模式,在中国主要农业目标投资国加快行业协商,维护共同的利益,保障我国的对外投资企业具有一定的利润水平。同时,为中国农业提高信息咨询服务,解决中国企业对投资国在政策、关税以及劳务派遣等方面的困难。
4. 我国农业的对外投资提高我国粮食的安全水平为目标,所以,由于我国粮食市场与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价格倒挂现象,对回运基本粮食作物的企业,仿造中国国内的农业补贴政策,在种子、化肥、农业机械等方面的采购,根据其粮食的回运量,提供一定的优惠额度,以提高我国农业企业的资本力量,加快我国农业对外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中国的对外农业投资,既要本着提高投资国的粮食生产水平,为投资国的粮食安全做贡献,同时也要具备向母国国内市场供应粮食的能力,以缓解我国粮食紧张的局面。可以仿效沙特的农业对外投资模式,即为投资国创造了一定利润,建设了较好的投资形象,又极大的解决了本国的粮食问题。
5. 在农业对外投资的区域选择上面,以亚洲为基础,建立共同农业市场。在共同市场内执行统一的农业投资政策。农产品在统一市场自由流通,共同市场实行统一的农产品标准。
以非洲、俄罗斯为农业投资的重要区域。这些区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尤其是俄罗斯,土地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是我国农业投资的重点领域。对北美、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发达地区,以参股为主,并购为辅,以资本投入为主,学习农业巨头的盈利经营的经验,不断切入产业链利润丰厚的阶段。为增大中国在农业产业链的控制力提前布局。我国拥有巨大的外汇储备,同时我国又拥有规模化的农业资源优势,尽快建立我国资本对国外农业资源的投入模式标准的建设,建立国际农业资本投入标准及风险防范措施,进而通过资本走出去,分散国内农业资源的生产风险,通过外部资源优势,内部的资本优势,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规律,提高我国农业的危机应对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永春,徐明,王秀东.我国农业对外投资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5,(10):79-84.
[2] 肖黎.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格局、影响因素及其应对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学位论文,2012.
[3] 杨易,马志刚,王琦,等.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合作的现状分析[J].世界农业,2012,(12):107-112.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新长征,2012, (12):4-17.
[5] 王亚星,谭波,黄彦君,等.对外直接投资影响因素分析与我国的应对策略[J].现代管理科学,2015, (3):3-5.
[6] 刘钧霆.中国农业向东盟国家“走出去”战略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4,(5):86-89,121.
[7] 隆国强.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战略[J].对外经贸,2015,(4):4-6.
[8] 屠新泉,劉洪峰.WTO20年:未来趋势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J].国际贸易,2015,(8):4-10.
[9] 张纪凤,宣昌勇.“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升级版”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15,(12).
[10] 邬红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论文,2006.
[11] 李孟洲.中国大陆对外投资及对台投资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学位论文,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