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 从“无”到“有”

2016-05-14 17:33李洪飞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16年6期
关键词:化学资源内容

李洪飞

[摘 要]

从“教材资源”角度去分析、审视课堂教学及存在的问题,并立足于教材资源的整合、运用,注重从单元知识的宏观把握的角度,努力使学习内容从“无趣”“无用”“无序”“无理”转变为“有趣”“有用”“有序”“有理”。

[关键词]

有序;教材资源;优化提升

一、问题的提出

有学生在课后问我:老师,《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这一单元的内容都是要记的吗,好难记,都记混淆了。他的这一问题引起了我对本单元内容的深刻思考:新课改以来,因受到课时少,内容多影响,教师为了完成有些单元教学内容时总是最大限度地满堂灌,把一个单元的内容并成一节课,上不完的内容学生自学,致使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质量可想而知,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正是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

(一)教材内容简单无序

必修1专题三第三单元“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知识内容简单缺乏深刻性,思维容量小而缺少理性魅力,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突破传统的物质中心模式,不再追求元素化合物知识系统(存在、组成、结构、性质、制法、用途)的完整,因而呈现方式显得有点杂乱,学生很难形成知识体系。

(二)高考试题难度不高

近些年浙江高考试卷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出现得比较少,很多教师潜意识里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那么重要,学生可以通过自学加记忆就能掌握考试所需要的知识点。

笔者分析了从2008年到2015年浙江高考试题来看,高考中对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只出现在2010年、2012年与2015年三年的考题中,并且考题知识点相对都比较基础。

逐一分析考题,可见高考关于这一单元内容的考查要求比较低,主要停留在识记的层面上,对考生思维要求不高。

(三)教师认识不够到位

根据以往高考和平时的考试来看,教师普遍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需要花多大的笔墨,学生可以自学,反正高考这个单元内容考得也不多而且很基础,到时候让学生稍微记一记就可以了。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以考为纲,以考定教”的行为,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也习惯这种目标定位,缺乏积极的认知动机,他们受到老师定的“重要内容”和“不重要内容的影响,逐渐失去学习的热情。我在听取了后文出现的C老师与S老师两位老师的课之后有了对本单元内容更深刻的理解。

二、实践优化策略

(一)依据学情,调整教学体系,让“无序”变为“有序”

如果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或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教师就要创造性地调整教材,发现和选择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力求提供有价值的学习材料,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谐发展。本单元教材内容先出现硅酸盐矿物及硅酸盐产品,然后呈现二氧化硅与硅单质,看起来在知识内容安排上显得很无序。

【案例1】C老师在教材顺序上做了如下调整:

教师必须积极地研读《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敏锐地发现课堂中学生的困惑或疑难处,机智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教学,科学而大胆地努力“整合教材资源”。而对教材资源的“整合”,不只是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还应将教材中的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互相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C老师打破了原有教材的安排顺序,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体系,通过调整教材顺序,自成体系,课堂自动生成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网络关系图,这样的调整更有利于学生对硅及其化合物的认识。

我们应当把重点放在学习的过程上,而不仅仅是放在学习结果上,可以尝试着改变教材、整合教材、优化教材,使之更加适合学生去学习,去探究,去发现,去对它感兴趣,对化学越来越有好感。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假知识、死知识。

(二)联系生活,选择内容,优化手段,由“无趣”变“有趣”

课堂教学是师生相互传播信息的重要场所,它以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为宗旨,而实现这一宗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状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兴趣的培养,产生于教学过程中的艺术性、鲜明性、趣味性和奇异性等的精神感受之中,一旦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个身心就会处于积极状态。

【案例2】C老师上课铃响说:给同学们10分钟时间阅读课本,自学硅酸盐的性质,这部分内容并没有什么难点,同学们自己阅读就能理解,这一节课就在同学们沉闷地阅读中渡过。

S老师上课时给予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设计:

〔设计一〕利用PPT提供各种硅酸盐的成品材料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

2.生活当中随处可见的硅酸盐产品,引出三大硅酸盐材料\&欣赏图片

感悟人类的伟大

感悟生活的美\&]

【设计意图】同学们结合图片了解水泥陶瓷玻璃的历史,感受到人类智慧力量的伟大,同时也感悟到硅元素作为一种“古老的充满青春活力的元素”的魅力。教师用陶瓷、玻璃、玉器等实物图片,创设古老的物质和文化情境,现代计算机以及通讯光缆等介绍,创设现代的科技文明情境,普通玻璃的制备用途介绍营造了玻璃建筑的美感情境。

〔设计二〕利用学生切身经历感悟化学之美,激发对新知识的学习热情

提问:谁知道家里的陶瓷花瓶是如何制作的?\& 一位同学自告奋勇的举手说:老师,我来说,我小学去上过陶艺兴趣班,他详细地描述了陶瓷花瓶制作工艺流程,同学们听完后都啧啧称奇,都流露出非常想尝试一下的表情,学习的情绪高涨。\&]

【设计意图】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由于与学生距离最近,所以最易于引发学生的共鸣。教师及时地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寓化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无形中缩短了未知与已知之间的距离,学生产生兴趣也属必然。

〔设计三〕充分利用化学的优势,巧妙设计实验,引发学生对实验现象探究乐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不仅可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硅酸的制取方法,还可使学生观察到硅酸还是一种不溶于水的酸,这也是硅酸的特性。通过补充实验不仅更好地了解硅酸不溶于水,还加深了对H2SiO3的酸性弱于碳酸的认识。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实验的魅力,并且同样的试剂,学生却没法完成这个实验,提升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的形象,对教师的崇拜之心油然而生。

由于“含硅矿物与信息材料”的知识内容简单缺乏深刻性,思维容量小而缺少理性魅力,如若单纯地让学生去自学这部分知识,学生很容易读懂,但日后的印象会如过眼烟云;若只是教师讲述,学生会有单调乏味之感。基于以上考虑,采取录像展示、实物展示、实验演示等教学方法,以激活学生思维,增加学生对含硅矿物的感性认识,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含硅物质的广泛应用和重要意义。通过演示实验,可让学生有较深的印象。对于这种理性思维不深刻、方法过程缺乏、情感因素零附着的事实性知识,教学设计的另辟蹊径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挖掘教材,把握学生认知的逻辑,让“无理”变“有理”

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对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的整合与呈现,“再加工”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学习主动与高效。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案例3】C老师:SiO2+2C=Si+2CO,请同学们注意这个方程式产物不是二氧化碳而是CO,至于原因暂时很难解释清楚,请同学们记住即可。

S老师:设计了表格对比SiO2与CO2的化学性质,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2.二氧化硅的主要化学性质

学习理论认为: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这样的学习就会更有价值,更有意义。高一学生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非金属的性质,不太会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也没有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制法等”的化学学科思想,因此,归纳和总结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应关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从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为出发点,带领学生从自己熟知的现象或知识“入境”。教学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比”的学习方法,从二氧化碳的性质对比学习二氧化硅的性质,并从结构分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温故而知新,让学生能更多地参予教学活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归纳、总结和探究的能力。

(四)分析资源,挖掘价值,让“无用”变“有用”

偏离教育宗旨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比如教学的工业化效率意识,随之而来的很多做法就会损害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叶澜先生说过,“书本上的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只是育人的资源和手段”。课堂教学如果只存在知识学习,不讲究知识教学的方法,忽视精神文化传授,不仅会直接降低课堂对学生精神发展的价值实现,而且也将使得知识的传习缺乏方向性和吸引力,导致课堂教学最终滑向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深渊。

【案例4】C老师课堂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在高考中考得很少,内容也不重要,同学们无需花太多的精力去深入学习,只需记住我上课重点提的这些内容。

S老师课堂总结:硅及其化合物知识在高考中虽然占有的比例很小,难度也不大,但作为构成地壳的骨干元素,硅及其化合物在材料科学、航空航天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硅酸盐工业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在社会发展历程中、在科学现代化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重视化学和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提倡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学习方法、提升能力、体验情感。“带领学生去关注生活,关注人类,关注科学,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应当始终作为我们教学出发点。依据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原则,将化学知识放到真实的情境中学习,有益于提高学习兴趣,了解化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三、反思提升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资源,为学生高效地学习提供提纲挈领性的素材。教师心中要有教材观,立足教材而不拘于教材,把教材资源进行“再生”。

首先,教材对知识呈现是结果性的,但学习的思维活动的过程涉及较少。因而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使用者,而且是教材资源的开发者和整合者,做一个驾驭教材资源的有心人,用学习者的思维关注学生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拓展化学课程资源时,在关注学习材料的现实性和趣味性的同时,不要忽视学习资源的目的性、实效性和科学性。

其次,学生的学习是有差异性的,教师要整体把握学生学习化学知识逻辑性的特点,在充分了解学生情况的上整合教材资源,也可以在学生已有的资源基础上生成学习资源,从而达到学生能总结规律性方法,提出学习知识的核心和难点,使新知得以内化和升华。

教师要驾驭新课改,必须积研读《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教材,审时度势降低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灵活地从“教材资源”的角度去重新审视课堂教学,科学地全方位“整合教材资源”。通过精心设计学习进程来设计学习单元,将核心观念相联系,让教材的过程性资源和结果性资源可以兼得,只有这样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化学新授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彰显“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智慧”!

[参 考 文 献]

[1]徐泓.教学、评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研究[J].化学教学,2015(2).

[2]王学兵.教学从有效走向优质[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8(4).

[3]林海斌.教学资源整合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8(4).

[4]洪杰.整合教材资源,提升化学教学有效性[J].化学教学,2014(4).

(责任编辑:张华伟)

猜你喜欢
化学资源内容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