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香菱“有命无运”的悲剧命运

2016-05-14 20:11权菲菲
青春岁月 2016年6期
关键词:香菱悲剧红楼梦

【摘要】香菱是《红楼梦》这部描绘世家贵族末世挽歌的古典小说中最先登场的女性角色,是我们领略红楼奇景时首先映入眼帘的一株琼花。同时她也是金陵十二钗副册中位列首位的女子,她的身世遭际和命运走向也成为我们探索红楼秘境时一条必经的小径,引导着我们在穿过层层红楼迷障的同时,也深入地了解到这个女子可怜可叹的悲剧命运。本文拟沿着香菱从出生开始的人生历程,按照小说中叙述时间的顺序,以她人生中出现的几次命运转折点为中心,浅析其“有命无运”的悲剧命运。

【关键词】香菱;红楼梦;有命无运;悲剧

在曹雪芹以血泪渗透灵魂并诉诸笔端勾画出的女儿国群芳谱中,香菱是让人最为哀叹的角色之一。她在幼年懵懂无知时便被拐子拐卖,远离双亲,失去亲人的庇佑,在人情与势力交织的社会险滩中苦苦挣扎。在小说中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可以将香菱的人生历程大致划分为出生,被拐,入薛府,正式进入大观园,以及遇妒妇香魂归乡几个阶段,下面即从这几个阶段入手,来分析香菱那“实堪伤”的人生遭际。

一、清莲初露角

在小说的第一回,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香菱的家庭背景。她出身于姑苏城中的一个乡宦家庭,其父甄士隐天性恬淡,不热衷于功名利禄,是个只知观花修竹,任性潇洒的“神仙一流”的人物。其母封氏亦是贤良淑德,深明礼义。香莲又是家中独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怜爱异常。观其出身,虽不是皇亲国戚的世家大族,却也是衣食无忧,富贵闲适的当地望族。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拥有这样的双亲,香莲本应该在父母的庇护下忧无虑地成长为一位知书达理,亭亭玉立的大家小姐。然而在其尚未知人事之时,便被癞头和尚的“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八个字的判词戴上了一生都无法摆脱的命运枷锁。她命运的轮盘便沿着这八个字的寓言,一步步牵引着她走向痛苦的深渊。她生命里仅有的纯粹的幸福时光就像街上的烟花和灯火一样,虽耀眼夺目却短暂异常。关于这部分的描写,书中着墨并不多。香莲这时作为一个稚子小童,尚未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意识,只是一个依恋父亲臂弯的小丫头,书中也并没有给其性格特征刻画一个清晰的轮廓,但依据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的名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再结合其所处的社会阶层,物质环境,我们不难判断出她将拥有的娴淑温婉的性格特质。而纵观下文的情节展开,这个女子的成长历程也是顺着这个性格脉络向前延展的。然而这因良好的出身而形成的性格特质,正如同她娘胎里带来的胭脂?一样,反而造就了她不可挽回的悲剧命运。初入人世间的香莲,正如花苞刚刚露出水面一般,还未来得及绽放一缕娇艳的颜色,便被命运无情地掐掉了娇弱的花蕾,只留下一段出身清白的根茎,在世情海中苦苦地寻求依傍。

二、孤女逢孽缘

元宵节后祸事起,香莲被拐子拐卖他乡,甄氏夫妇遍寻不着,最后家业败落,投亲被辱,饱受世态炎凉的折磨。这虽然貌似是偶然的祸事造成的一连串恶果,但事实上却是人心趋炎附势,落井下石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而远离家乡,失去父母的香莲此时正在拐子的手中饱受折磨。由第四回门子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香莲离家的七八年时间里,整日都是在拐子的毒打与恐吓中提心吊胆的过日子。她甚至连关于幼时短暂幸福时光的记忆也一并失去,让人不得不再次哀叹命运的残酷。然而命运的转机突然降临,她在被卖之时,令对其相看的冯渊一见钟情。冯渊乃是小乡宦之子,家里略有薄产,且父母早亡,亦无兄弟,家庭关系相对而言十分简单,如若香莲能顺利入门,既不用受公婆刁难,也不用受妯娌相扰。更甚者,冯渊以往一直喜欢男子,则可以推测其家中尚无妻妾,观之种种实在是香莲之良配。况且除去种种外在条件,冯渊本人也对香莲十分喜爱,愿意为她立誓再不娶妻,也再不结交男子。这在男女地位极不平等的古代,可谓令人感动。封建社会女子饱受封建礼教的种种压迫,甚至连嫉妒都成为可以名正言顺休妻的法律条令。而香莲作为被拐卖的丫头,身属贱籍,更是毫无地位可言。但冯渊怜她爱她,甚至按照明媒正娶时才需遵守的礼仪,打算三天后才迎娶过门,充分说明了其情谊的深刻真挚。然而好命终还是没能逃脱恶运的诅咒,本应该美好幸福的一段姻缘被薛蟠生生拆散,冯渊丢掉性命,香莲终是被拉入那个不得回头的富贵风流的纷扰之地。

三、菱花开薛府

在入薛府之后,香莲被宝钗更名为香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名字一直是一种饱含着深刻意义的个人特写,更名从某种意义上寓意着全新生命的开始。从“莲”到“菱”,虽然没有出脱水生植物的范畴,但不能不说是一种重大的意义转变。纵观我国古代诗文中关于这两种植物的描绘,也能清楚地看到其所象征的含义的差异。莲花,在众多的诗文中,被塑造成花中君子的形象,是高洁清雅的象征。而菱花则多出现在关于采菱活动,采菱女形象的诗句当中。这一更名无疑增加了香菱身上的世俗性和人间烟火气息,这也正与文中的描写相照应。在被拐卖的七八年间,香菱一直被拐子偷偷藏匿,可以说几近过着远离世俗人情糾葛的生活。而在她被买入薛家后,身处世家大族里人口纷繁,事务纷杂的环境当中,则不可避免的要牵扯进许多人情与势利的纠葛当中。但站在香菱的立场来看,她作为一个漂泊孤女,能进入富贵之乡,从此摆脱物质生活上的饥寒交迫,脱离拐子对精神肉体上的折磨摧残,可以说是命中幸事亦不为过。同时她所要面对的主子薛姨妈和薛宝钗,也都是十分疼惜她的。在薛蟠苦求要将她收为房里人时,薛姨妈更是摆酒请客的大肆张罗,给了她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而从作者行文中的描述,我们也可以清楚看到她精神状态的改变。如第七回,第二十四回中都用了“嘻嘻笑”来描写她的神情,虽然这不乏当时语境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可以窥到其轻松愉悦的情绪表现。而文中关于她日常生活中的描写也多是与丫头们一起游戏玩耍,这些描写虽不能代表她日常生活的全貌,但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她所处的生活境遇。然而轻松的生活境遇并不能改变她不幸的婚姻生活,命运并没有善待怜惜她,赐予她一个良人。书中多次点出薛蟠乃是沾花惹草,喜新厌旧之辈。而从第十六回,凤姐与贾琏的对话“过了没半月,也看得马棚风一般了”,我们更是清楚地看到其所处的婚姻状况。再从第四十七回,因薛蟠调戏柳湘莲被打得皮开肉绽,香菱眼睛哭肿这一情节,我们一方面可以看到她对薛蟠是存在爱情的,另一方面更是可以看出她因薛蟠风流多情而伤心痛苦的心情。

四、慕雅入诗园

在经历了远离双亲,爱情失落的双重不幸之后,香菱迎来了生命里的又一次转机。在薛蟠离家外出经商之后,她得以跟着薛宝钗正式入住大观园,并藉由学诗,向大观园中诸芳的精神和心灵靠拢,经过自己废寝忘食的苦心学习,最终得到了黛钗等的心灵认可,正式成为诗社的一员。大观园既是纯净的女儿国,更是凝聚了女儿真挚情思的诗之国度,成为诗国的一员也正寓意着香菱的精神和心灵获得了归属。被买入薛府,如果说是为香菱提供了一个外在的物质生存环境,那么学诗入社则是为其提供了生存的必要的精神养料。在书中第四十八回脂砚斋的批语写到:“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而香菱的至纯心性更是融合了“黛玉多愁善感的心,宝钗玲珑世故的心,袭人忠诚柔媚的心,晴雯刚烈纯洁的心”群芳性灵的集合体。可谓是红楼中又一个“兼美”之人。然而美中不足,她虽然也曾在幼年读书识字,但因飘零的遭遇,在诗词才情方面不免落于诸芳之下,这一点于香菱自身而言也是一大憾事。从宝钗携其入园时,她欣喜异常的精神状态,我们可以看出那不仅仅是对大观园内优渥闲适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对女儿国清静风雅精神的向往。因而她入园之后便急不可待得央求宝钗教她作诗,后又拜师黛玉,开始废寝忘食的钻研诗艺。甚至在睡梦之中也喃喃念叨着,被宝钗调侃为“诗魔”。然而在这热闹欢愉的背后,却又让人不得不沉重哀叹。香菱煞费苦心地学艺作诗,企图拉近自己因不被命运眷顾而造成的与诸芳之间的差距,渴望融入诗国的集体之中。虽然最后学诗有成,达成心愿,但是这对于她自身的处境和命运并无实质性的改变。在男女地位极其悬殊的封建社会,闺中小姐作诗结社不过被视为闲暇时的闺阁游戏而已。一个女子是无法凭借诗学才华独自在社会安身立命的。在那个时代,女子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为维护自身生存所能依仗的只有父母亲人的扶持和夫君的宠爱,而这两点于香菱而言都是遥不可及,不能指望的。

五、遭妒魂返乡

薛蟠行商归来后,在薛蟠迎娶正室夏金桂之前,虽对待香菱已不似当初一般如珠如宝,但也并不曾过分冷落她。这一点从第七十九回宝玉与她的对话中,可以得到某种程度的印证。宝玉在园中偶遇香菱笑问她为何多日不曾入园,香菱答到是因薛蟠归来,不似以往自由自在。那么可以推知,是因薛蟠需要香菱的服侍照顾,所以她才沒有空闲来园中走动,他们之间是呈现一种较为亲密的情感状态。我们从文中描述来看,倘若薛蟠迎娶的是一位纯良贤淑的夫人,那么香菱是愿意抱着一种知足心态,将这并不完满的生活继续下去的,她甚至期待着夏金桂早日进门。在经历人生的诸多不幸之后,她仍以混融天真,毫无心机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可谓其人生之幸,却也更加剧了她人生的悲剧性。在夏金桂进门之后她殷勤周到,尽心服侍,在被其诸多刁难之后,她也单纯地以为只要自己再多加小心,定能有所改观。然而“有命无运”的命运诅咒,再次在她身上应验,让她遇上了一位泼辣恶毒的主子奶奶。在她被改名为“秋菱”一事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夏金桂的险恶用心。众所周知,菱花乃是盛开在夏天的花卉,秋天来临之时也就意味着离花落之期不远矣。在她中了妒妇的奸计,撞破薛蟠和宝蟾的丑事之后,薛蟠本是对她心有愧疚的,但是在宝蟾故作姿态逃走之后,才将怨气撒在她身上。正是这一对恶毒主仆的挑拨离间,将她与薛蟠的夫妻情分全盘斩断,把她推向了不幸的深渊。虽然香菱没有再次被卖掉,但是她在世上本无父母照应,如今又失去夫君,事实上她所赖以生存的空间被全部挤压,生命的根系已被完全斩断,从此只能逐渐地走向枯萎消亡。虽然曹雪芹并没有写出香菱最后的结局,但据其在第五回中的判词:“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再加上行文之间情节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推知香菱终难逃脱郁郁而亡的悲剧命运。

在香菱坎坷而又波折的一生中,“有命无运”四个字可谓贯穿其生命中的各个阶段。她有出身地方望族之命,却无父母庇佑之运;她有得人珍爱之命,却无成就姻缘之运;她有豪门美妾之命,却无恩爱相守之运。她的一生正是生活在等级森严,权势横行的以男权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无依无靠的孤女的悲惨命运的真实写照。《红楼梦》不仅生动地塑造了香菱这一可怜薄命女的形象,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这一人物背后所拥有的深刻社会内涵。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 著. 脂砚斋, 评. 脂砚斋评石头记[M]. 上海:三联书店, 2011.

[2] 邹自振. 红楼梦发凡[M].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 2002.

[3] 袁锦贵.从香菱改名看香菱的命运[J]. 小说评论, 2009(1):154.

[4] 胡文彬, 周 雷, 编. 台湾红学论文选[M]. 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

【作者简介】

权菲菲(1992—),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现就读于天津师范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香菱悲剧红楼梦
细品《红楼梦》中的养生茶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假如《红楼梦》也有朋友圈……
续红楼梦
画家的悲剧
从“香菱学诗”出发思考说进去与说开去
保准有人追
近视的悲剧
不希望历史“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