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象的失踪》是村上春树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头年迈的大象与同样年迈的饲养员离奇失踪,之后便被人们逐渐遗忘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而荒诞,充满了非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村上作品的一贯风格。但这篇犹如童话般奇幻的作品,却并非单单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抓人心绪,更是因它极其深刻的寓意引人深思。
【关键词】村上春树;《象的失踪》
《象的失踪》是村上春树发表于1985年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头年迈的大象与同样年迈的饲养员离奇失踪,之后便被人们逐渐遗忘的故事。小说情节简单而荒诞,充满了非现实性,充分体现了村上作品的一贯风格。但这篇犹如童话般奇幻的作品,却并非单单以其精彩的故事情节抓人心绪,更是因它极其深刻的寓意引人深思。
之前曾经上过林少华老师的笔译课,以此为契机拜读过村上的一些作品,《象的失踪》就在其列。然而惭愧的是,当时我只顾沉迷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并没有深入思考探究作品的主旨及其中隐含的寓意。时隔两年,我才重新研读这篇小说,并决定在参考林老师对《象的失踪》的翻译及解读的基础上,浅析一下我自身对这篇小说的理解。
要理解好这篇小说,我认为至少要弄清楚三点,即象、消失、寻找,具体解释来说就是象为何物、为何消失、是否寻找或如何寻找。
首先,关于象。村上的作品中时常会出现各类动物,象也是其中的常客。要读懂村上的小说,不搞清楚这些动物的指代意象是不行的。因此,在解读《象的失踪》这篇小说时,象究竟指代何物便成为首要解决的课题。关于这一问题可谓是众说纷纭。有人说象征着日本的老人问题,有人说象征着青春与死亡,甚至有人说象征着社会政治问题。尽管百家之说各有其理,但我最认同的是林老师的“精神家园”之说——“大象代表着一个温馨、美妙、地老天荒的世界,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而象的失踪,意味着一个美妙世界的消失,意味着精神家园的失落”。这是与我自己的理解最为相近的解释,同时相信也是众多读者最容易接受与信服的解释。
那么为什么说大象象征着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呢?证据有三。
第一,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世界极其丰富,然而精神世界却日渐缺失、贫乏。而大象的温和安详与善良正是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急功近利的人们所缺失掉的部分,而且毫无疑问,那是一个美好得可望而不可即的世界,尽管它似乎与这个社会格格不入。
第二,村上在《且听风吟》中将大象与“解脱了的自己”联系在一起,在《象的失踪》中又说道“大象这种动物身上有一种拨动我心弦的东西”。在物质充足的时代中,或者说某种意义上在任何一个时代中,真正能够使人解脱、真正能够拨人心弦的,必然不可能是物质,而只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物质只能填满欲望,却不可能充盈灵魂,只有精神信仰才能溢满灵魂和内心这种虚幻而真实的容器。
第三,在《象的失踪》中有一个关键性的暗示,能够证明象的象征意义。在探讨是否要收留大象时,在野党提出过,与其收留大象,不如将经费花在整治下水道和购置消防车等物质性问题上。但最终辩论结果,比起那些物质性措施,大家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收留大象的提议,因为大象能够带给人们精神上的享受与满足,即与物质相对,象代表了精神。
其次,关于消失。比起“失踪”,我更倾向于选择以“消失”来形容大象的结局。虽说意思上几乎没有区别,但若说失踪,仿佛还有“踪”可寻一般,但事实上,人们既弄不清楚象是如何消失的,也完全找不到寻找它的头绪与方向,仿佛大象的消失连“凭空”都没有,就那么没有一丝痕迹地不见了。
那为什么象会消失呢?因为象无法成为商品。“在这急功近利的世界上,成不了商品的因素几乎不具有任何意义”。于是象就消失了,而且这种消失并不是象主观上的意愿,而是这个“追求功能性(即经济效益)和协调性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具有一种迫使象消失的力——种压制可能扰乱功能性与协调性的过剩的异质之物的力”(和田敦彦语),在这种力的作用下,象“被”消失了。简单来说就是,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的运转不需要象的存在,在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中已然没有了象的容身之所,因此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便将它像胃里多余的气泡一样挤了出去。
而象无法成为商品的原因,林老师已经为我们分析得很透彻了。急功近利的现代社会所追求的简洁性、功能性和协调性,象都不具备。第一,象缺乏簡洁性:象大而不当,连杀掉都麻烦,只能成为累赘,无缘简洁性;第二,象缺乏功能性:象老得让人担心,除了消耗食物和资金一无所用,功能性为零;第三,象缺乏协调性:象无人收留,形单影只,且其慢吞吞的性子与周围的氛围格格不入,简直可称为协调性的反面教材。于是这样的象,必然不可能成为商品。再于是,它就消失了。
这种消失是可怕的,因为不仅这种消失的本身和消失的原因无法得到人们的理解和重视,而且人们最终关于这种“消失”的记忆也会消失,就仿佛象从未出现、从未存在过。当消失被遗忘,消失之物自然是再也无法寻回,“大象和饲养员彻底失踪,再不可能返回这里”。
村上在1979年的《且听风吟》中尚期待大象“重返平原”,而在1985年的《象的失踪》中却断言大象“不可能再返回”,仅仅5年时间,人们的精神家园便丧失地如此快速彻底,不可不说是极大的讽刺,同时也弥漫着极大的悲哀与绝望。
最后,当然是关于寻找。消失与寻觅一直是村上作品永恒的主题。自然,对于消失的东西,人总是会或凭本能或凭意志去寻找,否则便会有什么地方一直空着缺着,让人感觉不踏实,不完整。虽然在《象的失踪》中村上说过大象“不可能再返回”,其本人也在寻找挽留大象中屡屡受挫而最终放弃,以急功近利的态度融入了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但我认为这并不能代表他真正地放弃了寻找,更不能说这篇小说丢掉或缺少了“寻找”这一因素。
村上曾说过:“我的小说想要诉说的,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简单概括一下。那便是:任何人一生当中都在寻找一个宝贵的东西,但能够找到的人并不多,即使幸运地找到了,实际找到的东西都已受到致命的损毁。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继续寻找不止,因为若不这样做,生之意义本身便不复存在。”由此可见,村上的小说决不会在绝望与妥协中结束,决不会止于消失而在寻找之前结束。《象的失踪》中“我”看似放弃寻找,看似妥协,但“我”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内部的某种平衡分崩离析”,“感到周围正在失去其固有的平衡”。当然,失去平衡是因为精神家园的缺失,这一点自不必说。只要有这种心情在,渴望寻回的心情就必然不会散去。所谓寻找,未必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证明,渴望本身便是寻找的前奏,便是某种意义上的一种寻找。
而且“寻找”这一行为不一定非要出现在小说中,也不一定非要出现在主人公的行动里。任何一部作品的最终落脚点都是在读者身上,读者感受到的,读者理解到的,读者领悟到的,我认为都可称其为小说本身的一部分。因此,即便是小说中没有寻找行为,但以小说的寓意和启发力量使得读者醍醐灌顶,激励着读者去寻找,也依旧算得上是小说内部的“寻找”因素了。可以说这是村上式“寻找”形式中的一种,又或者应该说,这种“寻找”才是村上的最终目的所在。
综上,对于《象的失踪》内容的概括,大致可将“因某种不明原因导致大象离奇消失,而且人们再也无法寻回”,解读为“因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导致人类精神家园彻底丧失,而且人们再也无法挽回”。当然,这只是众多解读中的一种,也是我个人主观作用下也许还不成熟不充分的解读,存在偏颇不足是不可避免的。
《象的失踪》朴实而离奇,充满了矛盾与谜团,而解开这些矛盾与谜团之后,展示在我们眼前的便是村上光怪陆离的内心,丑陋而美好的现实,还有我们每个人遗忘在心灵角落里的“宝贵的东西”。而正如村上所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在“寻找着宝贵的东西”,有人寻找爱,有人寻找纯真,有人寻找安稳,有人寻找刺激。无论寻找什么,只要我们还在寻找,我们的精神家园就不会失落,就不会像大象一样消失不见不再回来。因为寻找,本身便是一种精神。
【参考文献】
[1] 村上春树, 林少华, 译. 象的失踪[M]. 漓江出版社, 1999.
[2] 林少华. 象的失踪与海豚的失踪[J]. 招商周刊, 2006.
[3] 于凌云. 《象的失踪》中村上春树的自疗[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