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礼恒
摘要:任何一门学科的课程内容及教学过程都蕴涵有丰富的德育功能,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道德问题。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已成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共识。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德育渗透;策略
新课改以前,信息技术课堂以单纯的讲技能为主,课堂的教学围绕着软件的操作进行。这样的教学,只有当讲解到网页浏览的相关操作时才会让学生去自主地浏览网络,其余的教学时间不需要网络的支持。新课改以后,要求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主,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长时间地浏览网络,对于涉世未深的高中学生来说,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所以在高中信息课程中渗透德育势在必行。
一、分析好教材,挖掘隐性德育教材
信息技术课本中,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显性的德育内容,但只要我们认真阅读教材,分析材料找出其内涵,就能发现德育无处不在。
二、结合网络犯罪案例渗透法制教育
当今,计算机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但计算机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却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所以,信息技术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道德的重要途径。例如在学习互联网应用的时候,可以号召学生一起来净化信息环境,不传播不文明的言论,自觉抵制腐朽思想、言论的诱惑;在介绍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通过实例让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会对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危害,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有的青少年随意删除文件、更改系统设置,以至恶意攻击政府网站、破坏金融机构数据、窃取考试信息以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学习《信息安全法》等法律、法规,教育学生不制作、不传播计算机病毒及恶意文件,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等。让学生懂得软件是计算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软件难以创作却极易被复制。为了发展和繁荣计算机软件产业,必须加强对软件著作权的保护。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鼓励学生自觉使用正版软件。
三、巧设思辨话题,在思维碰撞中渗透德育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个时间段中,对人对事的看法已经逐步在每位同学心目中萌芽。同时,这段时间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很强,可以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学科中的内容引导同学们讲出对人、对事,甚至对自己的想法、看法,并由老师跟学生一起辨别是非。所以根据信息技术学科内容巧设思辨性的话题,让学生们都讲出来并一起分析、探讨、总结,从而达到德育跟信息技术教学的双赢。
在同学们阐述完观点之后,笔者设计了一个角色互换的环节。让正反双方改变自己的阵营,通过论述来维持原先的“反面”观点。通过课堂评价,笔者发现,通过这样的活动,同学们都深刻领悟了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真谛,同时在合作辩论中增强了集体意识,在辩论中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也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更有几位同学通过结合当前计算机病毒、网络谣言等时事进一步加强了民主法制的观念。
四、加强网德教育
网络具有很强的实效性、渗透性和吸引性。它能让学生及时获取大量信息,使学生自由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在网络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一些健康、优秀、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论坛、聊天室、网站等,引导他们有效上网,避免在网上到处“逛”;也可以通过一些实例进行教育,如“上海两名女中学生约见网友离家30多天,身心受到伤害”等,教育学生要慎交网友,不要随意约见网友……在上课时,如发现有些学生同时打开过多的浏览窗口而造成网络不畅时,要及时指出虚拟网络世界也存在着资源浪费问题。要使学生懂得网络社会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社会,也需要注意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分配,也强调规则和美德。
五、巧设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渗透德育
信息技术学科的工具性很强,这就给课程的设计者很大的知识运用空间。很多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内容都可以巧妙地设计出主题活动,学生们在一个个主题活动中自然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巧妙地渗透进德育。
考试是高中阶段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看待考试、如何应对考试,一直是高中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信息技术基础》的第四章的一个难点内容《表哥数据加工的多元性》一课中,笔者就设计了一个主题班会“考试分析”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们作为老师请学生思考,在用Excel分析成绩的时候要分析出什么内容,为什么要分析这些内容,如何用Excel实现这些内容。同学们在这样的主题活动的带动下,不仅仅从不同角度考虑表格的处理并巩固了函数、图标、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内容,同时也逐步明白了考试的导向、诊断、发展性、选择性的意义。
总之,网络对于中学生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成熟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成长给他们带来了许多烦恼,他们需要向别人倾诉,需要交流的平台,因此,要因势利导,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需要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