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

2016-05-14 14:42潘春丽
未来英才 2016年6期
关键词:信仰教育高职大学生中国梦

潘春丽

摘要:由于“中国梦”是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主线,“中国梦”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的信仰教育内容一致,“中国梦”引领大学生为实现梦想努力奋斗,“中国梦”应当作为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着力点。文章提出加强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具体路径,即信仰环境的营造;教育队伍的建设;教育体系的创新等途径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信仰教育;高职大学生

一、当代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困境

1、“理论”与“实践”的背离: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命体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梦”是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社会模式和社会政治理论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追求。高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教育是一种努力改善、完善和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格的尝试。长期以来,高校信仰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输送给学生,用以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但在这种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校信仰教育的内容往往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教师的授课内容被抽象化为纯粹的理论说教,缺乏理论与实践的交流,出现严重的工具化倾向。目前部分高职大学生已经直接或间接地流露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冷漠和质疑态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大学生的信仰陷入了迷茫。

2、“应然”与“实然”的断裂:大学生信仰教育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精神诉求。“中国梦”既着眼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发展方向,又延伸和拓展到个体与家庭生活,展现了个体、家庭和国家相统一、融合的生活乐章。“中国梦”作为关怀个体生存的生活信仰,也应体现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因此,大学生的信仰教育理应与时代和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但是,当前大学生信仰教育并没有走出传统教育模式的窠臼,没能摆脱物本主义、教条主义等偏颇,忽视了大学生的情感和精神诉求。从哲学层面说,这种长期秉承的传统教育方式往往更重视事情的“应然”方面,强调做人做事的智慧和价值规范体系,采取直接或间接的强制性集体灌输;相对而言,则较少就事情的“实然”方面进行系统的反思和追问,忽视了学生拥有的自由意志,没能让学生平等地参与到学习和研究中。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大学生的生活信仰异化为对物质生活极大限度的追求,还有些大学生面临信仰迷失,价值观混乱的困惑。譬如,有些女大学生用各种方法在网络上为自己制造一夜成名的机会。“富二代校园征婚”、公务员考试的“持续升温”等现象都反映了高职大学生的生活信仰困境。

3、多元文化的碰撞: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日益复杂化。高职大学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成长,充分享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累累硕果,但同时也面临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当代大学生是个性最解放的一代,他们生活在各种信息化和新理念汇集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具有较强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较少受传统的束缚和影响,表现出较强的个性化倾向和自我独立意识。 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价值观,东方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相互交织,阻碍了大学生科学文化信仰的养成,部分大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和追求时尚去选择自己的信仰;另一方面,科技进步推动了网络文化、消费文化、世俗文化等多元化的发展,使高职大学生精神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环境日趋复杂化。正如复杂性观点所指出的,人类生活世界充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正在不断地解构着人们对“简单性”的绝对信仰。

二、“中国梦”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信仰教育途径

1、信仰环境的营造。今天的中国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外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信仰理念通过不同的渠道渗透进来。需要营造学习和践行“中国梦”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社会环境的感染力。有调查显示,大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的重要途径是网络媒体,占71.6%。因此,要掌握信仰和思想斗争的主导权,需要汇聚“中国梦”的力量,利用新媒体丰富“中国梦”的新内涵,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积极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的交流与讨论,理论宣传和政策引导,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利用校园各种媒介,加强“中国梦”的校园舆论宣传。通过校园网、校报、宣传栏、微信、微博等开展“中国梦”的宣传和讨论,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引导大学生自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梦”的建设中。

2、教育体系的创新。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需要教育体系的创新。充分运用网络教育技术,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融入“中国梦”的建设,产生内心的共鸣,而不是将对“中国梦”的理解停留在机械地吸收和被动地接受,应体现在日常的学习和实践活动中,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在教育内容上,要将信仰教育根植于马克思主义体系之中,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中,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线之中,弘扬主导信仰,以“两课”、通识课、专业课和相关的实践课为基石,同时考虑各课程之间如何相互契合,形成信仰教育的强大合力。如果仅仅将信仰教育停留在“两课”教学层面,不可避免地会出现“5+2=0”的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将信仰教育落实到各学科当中,形成教育的合力,作为一项系统的工程来进行建设。

猜你喜欢
信仰教育高职大学生中国梦
加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意识研究
“微文化”传播对高职大学生价值观影响及对策研究
高职大学生新媒体环境下诚信缺失的危害性
信仰教育在哲学教育中的地位、作用与实现途径
网络时代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探析
浅谈高职大学生考试诚信的养成教育
鲁南地区青年大学生信仰现状及信仰教育对策研究
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