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洁
摘要:目前我国国际收支处于严重失衡状态,给国家经济发展造成了巨大压力。在分析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中开始,简析我国国际收支的三个特点,随后说明了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效应(负效应),最后就其原因进行探讨,提出高储蓄率、大量引进外资以及我国加工贸易的现状是造成国际收支双顺差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现状;负面效应;原因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181我国国际收支的现状
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的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国际收支是由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以及储备资产组成的。20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经常项目顺差4261.07亿美元,仅增长14.6%;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增幅同比下降74.2%。2008年以后除了2010年,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下降,截止到2013年底,经常项目顺差1828亿美元,只达到2008年的43%。相比经常项目而言,资本和金融项目变动剧烈,2008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189.65亿美元,2009年达到1448亿美元,增长约7.6倍;2010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2260亿美元,同比增长56%;2011年开始下降,2012年资本和金融项目自1998年以来首次出现逆差,我国国际收支从往年的“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一顺一逆”状态。但是2013年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达到历史新高3262亿美元,我国国际收支重新回到“双顺差”的局面。到2013年末,我国外汇储备资产较上年末增加5097.26亿美元,达到38213.15亿美元。
1.1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是货物勿贸易顺差,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
经常项目是在我国的对外经济交往中经常发生的收支项目,主要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货物贸易顺差是经常项目顺差的主要来源,货物贸易顺差占经常项目顺差的比例飞速上升。2009年为84%,2010年为83%,2011年为120.7%,2012年为166.5%,2013年为196.9%。服务贸易逆差持续扩大,2009年是294亿美元,2011年为552亿美元,到2013年底达到1218亿美元。从图1可以看出,服务贸易逆差对整个经常项目顺差的影响越来越大,经常项目顺差不断下降,2009年经常项目顺差2971亿美元,2013年只有1828亿美元,大约只有2009年的六成。
1.2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波动幅度较大
近几年,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在国际收支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从图2中可以看出,我国资本项目差额基本没有变动,而且占整个资本和金融项目差额的比例微乎其微。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随金融账户差额的变动而变动,2009年金融账户顺差1409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1448亿美元,占比97.3%;2010年金融账户顺差继续上升达2214亿美元;不过2012年因资本外流的影响金融账户却陡然将为逆差达211亿美元,不高随着资本外流的缓解,金融账户重新顺差且高达3232亿美元,资本和金融账户顺差3262亿美元。
1.3外汇储备规模稳居世界第一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状况,使国际储备资产不断增长。2006年年底外汇储备突破万亿美元大关,达到10663亿美元,超过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2009年我国外汇储备有23991.52亿美元,2010年为28473.38亿美元,2011年达到31811.48亿美元,2012年,虽然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168亿美元,但是由于经常账户顺差,外汇储备仍增加1344.41亿美元,达到33155.89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截至201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创历史新高达38213.15亿美元,较2012年增长15.2%。
2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负面效应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例如,外汇储备的逐年增长,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偿债能力,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的对外融资能力和吸引外资的能力,也加强了我国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但是,双顺差带来的负面效应远远高于积极效应。
2.1外汇资产缩水风险加大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在我国的外汇储备中,60%左右的资产是美元。截至2013年末,美国财政部公布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总量为1.27万亿美元,占全中国外汇储备的33.25%。这种过于单一的外汇储备结构使我国外汇储备资产面临贬值的风险。例如在美国次贷危机的激烈蔓延中,仅在危机爆发后的一年里,美元贬值幅度就已超过12.12%,我国因依存度过高而受到严重的牵连。而且,美元近几年来开始了所谓的“战略性贬值”,今后几年美元很可能仍然大幅贬值,我国长期积累的以美元为主的外汇资产缩水的风险较大。
2.2流动性过剩加剧,通货膨胀压力增大
我国过剩的流动性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外汇占款,由于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央行需要不断发出基础货币对冲外汇占款,造成货币供应量加大,这必然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各月CPI指数涨幅都超过2%,全年CPI指数涨幅为2.6%。除此之外,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后,连年的顺差造成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巨大压力,为了保持汇率的基本稳定,央行需要不断投放人民币买入外汇,而基础货币的投放又以乘数效应扩大广义货币供给,进而使国内流动性过剩加剧。
2.3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弱
我国国际收支的长期双顺差使得外汇储备余额急剧增长,央行为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被动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这在一定程度上产生通货膨胀的压力,央行为了缓解通货膨胀压力,必然采取一些增发国债、减少再贷款等“对冲”措施,但这些措施又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各银行原有的贷款计划,从而改变我国的货币供应结构,这又会导致货币没有投放到真正需要它们的地方去,使得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减弱。虽然这几年,外汇储备增加的步伐稍有减速,尤其是2012年,它比2011年的外汇储备额只增长了4.2%,但是我国的外汇储备基准额太大,央行对冲措施面临的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给央行目前的货币政策带来困难。
2.4贸易摩擦增多
我国经常项目账户的顺差来源于我国对外净出口的增加,在国际贸易中,长期顺差使我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目标,对外经贸交往受到很大制约,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手段层出不穷。整理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数据显示,2013年(截至12月4日),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94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其中反倾销58起,反补贴3起,双反15起,保障措施18起。使我国出口蒙受巨大损失。
3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原因
我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特殊格局的出现,虽然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例如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但是其根源仍在国内。
3.1国内的储蓄率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储蓄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尤其2000年以来,随着我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长,国民储蓄率更是大幅攀升。2008年高达52.3%,2009年有所下降为50.6%,2010年升至51.8%,2011年仍保持在50%以上,2012年降到49.4%,2013年上升至50%以上仅低于卡塔尔和科威特。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国民储蓄率明显太高。我国储蓄率过高主要在于居民对预期支出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及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但更主要的是企业和政府的储蓄率过高。过高的储蓄率必然抑制消费,造成消费需求不足,导致产能过剩,资金配置效率低下,一部分过剩的供给只能通过出口来消化,同时进口需求下降,进一步扩大了经常项目的顺差。
3.2长期、大量引进外资,巨额外资流入
近30年来,为了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不断推出各种引资的优惠政策和条件(如审批、投资领域、税收、进出口权等),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中央政府的做法,不断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条件(如配套资金、地方税收、土地、水电、原材料、用人等),在我国掀起了经久不衰的引进外资热潮。从图3中看到,少数年份实际使用外资有所下降,但总体上保持上升趋势,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从2003年的535亿美元增至2013年1175.9亿美元,十年增长了2.2倍。2003—2013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总计9485.3亿美元。这些外国资金进入了国家外汇储备,所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引进外资政策,造成“资本与金融项目”大量盈余,亦成为今天我国国际收支出现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之一。
3.3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中国的进出口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是很不一样的。具体来说,中国进出口总额中有近一半是“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创造的。理论上说,加工贸易必然会使处在加工环节的国家出现贸易顺差,顺差的规模会随着加工费用以及出口企业利润的增加而扩大。实际上,我国从1997年以来,加工贸易顺差额不断增加且维持较大差额,而一般贸易和其他贸易则在有些年份出现了逆差。特别是近几年,很多外商投资企业为了利用国内外政策的优惠条件和廉价资源选择加工贸易方式,为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提供很大贡献。从表2可知,货物贸易顺差额从2009年的1961亿美元上升到2013年的2598亿美元,年均增长6.5%,而加工贸易顺差额从2009年的264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3638亿美元,年均增长7.5%,加工贸易顺差额增长的速度比货物贸易顺差额快。尤其是近几年,一般贸易年年逆差,货物贸易顺差就是来自加工贸易顺差。所以中国经常项目持续顺差的重要因素是加工贸易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