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爱孩子一样去爱老人

2016-05-14 04:12张洪明
商周刊 2016年6期
关键词:老龄老龄化养老金

张洪明

评论

逐渐老去,这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命规律。在还是只消耗不奉献的婴孩和少年时,我们被父辈祖辈视为珍宝。而当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端时,我们也应拿出同样的情感去爱他们。

前几天,一段女子当众扇病母的视频在网络上疯传,视频中的女子一边喂母亲吃饭一边责骂。仔细看完视频之后得知,女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觉得卧床不起的母亲耽误了她很多事,已经是她的累赘。

视频一出就引起强烈反响。传播学中说有共同经历才有可能产生共鸣,就此事而言,大家产生共鸣的原因是自己的家庭或者周围都有一定的老人群体存在。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2亿,高龄人口达到2500万,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目前我国像视频中女子母亲这样的失能老年人口规模已经突破了4000万。而且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很多情况是一个家庭需要赡养四位老人。

快速的老龄化进程让社会和个人都显得手足无措,大家显然还没有想好如何对待这一群体。且不说别的,看看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中到底有几件是为老人准备的呢?延迟退休、养老金话题以及到底如何养老等问题,也时不时地出现在新闻热搜排行榜上。对家庭而言,当老人从奉献者变为被照顾者时,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的子女的脸色便不再那么好看了,就如视频中视病母为累赘的女子一样。

更需要注意的是,老人的劣势却因群体话语权的消失而渐渐加重。老人公交车上“掌掴不让座女生”、“扶倒地老人反被诬陷”的新闻就时不时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南京彭宇案和淮南女大学生扶老人被诬陷最后翻转的结果被人们忽视,“老人变坏”的说法却随着新媒体的强大传播力而甚嚣尘上。

此时人们可能忘记了,他们所有人都是经历过青壮年时期才走到今天,也像我们一样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做出过自己的贡献。从微观来说,逐渐成长为家庭顶梁柱的年轻人,要记得父母曾经为自己遮风挡雨的日子,只不过现在换做他们在休息而已。

更何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依旧在发光发热。比如山东师范大学那位只因误了一节课就当众检讨的74岁老教师,试问如今的年轻教师能有几位像他一样敬业?更不用说战斗力爆表的西城大妈了。而且许多老人在失智或是失能的状态下,依旧在想着为子女奉献。比如央视那段引得无数网友泪奔的公益广告。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父亲对所有事情已经没有了记忆,却唯独记得自己的儿子喜欢吃饺子。所以不管何时,对待他们都需要平视,甚至是仰视。

然而,随着社会老龄化,平视需要制度和资金的支撑。若非如此,单单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一位同时需要照顾卧病在床的老人和面对职场压力的人,就会显得毫无意义。

老龄化问题并非中国独有,也非自中国始。

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第一个进入“超老龄社会”,有人感慨,日本老了。面对这种状况,日本政府颁布了《长寿社会对策大纲》,建立了老龄社会政策委员会,完善全民养老金和全民医疗保险机制,并引入护理保险制度。

而在新加坡,为了鼓励年轻人赡养父母照顾老人,政府制定了一个优惠政策,即对年轻人愿意和父母亲居住在一起或购买房屋与父母亲居住较近的,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后可一次性减少购房费3万新元。在新加坡的乐龄公寓,楼梯和走廊两侧都安装了扶手,开关、门铃和门窗设施的高度都有所降低,为的就是方便老人生活。

作为典范,这些国家为如何正确对待老人群体提供了参考视角。在3月5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公布的十三五规划草案中就有涉及老人群体的部分,比如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

逐渐老去,这是人类不可逆转的生命规律。在还是只消耗不奉献的婴孩和少年时,我们被父辈祖辈视为珍宝。而当他们走向生命的终端时,我们也应拿出同样的情感去爱他们。随着一系列政策的出现,愿这种爱有更多实现的可能。

猜你喜欢
老龄老龄化养老金
健康老龄化十年,聚焦骨质疏松症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Four-day working week trial in Iceland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老龄工作者之歌》——老龄工作者的心声
运动对老龄脑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基于确定缴费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随机微分博弈
健康老龄化与养医结合
养老金也可“弹性”领取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