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是一种富有节奏和韵律,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描述意境、抒情达意的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凝炼、结构跳跃,这就给学生理解诗句含义带来极大的困难,就更不用说透过语言文字去理解文本的内涵,挖掘作者的思想感情了。笔者认为在诗歌教学中若是把握好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让学生轻松而又深刻地读懂诗歌。下面笔者以《蒹葭》课堂教学为例,尝试探索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
一、意境感受的唯美
意境是指借助形象传达出的融入主观情感的意蕴和境界。诗歌中的意境给人的感觉或欣喜,或凄冷,或静谧,或明快……,但不管怎样的意境,给人的感受都是唯美的。在课堂教学中,若是能引导学生沉浸于诗歌意境的唯美感受中,就会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融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境,这样必将真正走进诗歌,与主人公心灵相通,与作者奏响情感的共鸣。可以从以下方面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境。
1.以声传情 吟诵诗歌
诗歌具有节奏感和音韵美,尤其是《诗经》多用重章叠句,通过有感情的吟诵,更是给人一种一唱三叹、往复回环之美。于是,在吟诵诗歌中,情感自然而然随着声音传达而出,不知不觉中诗歌的唯美意境悄然缭绕课堂。笔者在教学《蒹葭》时,首先引导学生听名家吟诵诗歌《蒹葭》,那低沉的声音和舒缓的节奏仿佛把学生们带入了2000多年前的秦地,感受到男子追求伊人的执著,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们引入诗的意境中;接着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多次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们沉浸于诗的意境中;最后,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做到课已结束,但诗的意境依旧悠远绵长。
2.感知形象 描述画面
意境是借助形象传达的,形象是它的依托。形象就是诗歌中描述的景、物、人,这些形象往往是融入主观情感的。在诗歌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形象,把这些形象进行组合想象,并用优美的语言描述画面。在引导学生感知形象、描述画面的过程中,学生犹如置身于画面所营造出的唯美的意蕴和境界中。
课堂片段一:
师:同学们,诗歌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生:描写了蒹葭、寒霜,烘托了一种萧瑟、冷落的气氛。
生:还有水,给人以凄凉、清冷之感。
师:是啊!蒹葭、寒霜、秋水,是何等的萧瑟、清冷。请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出来。
生:一个秋天的清晨,岸边茂盛的苇叶随着阵阵清风来回摇曳,苇叶上的露珠已经凝结成寒霜,令人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凄凉的感觉。
师:还可以在画面中加入人物,谁试一试?
生:清冷的秋水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萧瑟、冷落的感觉亦随之流出。我朝思暮想的意中人就在水的彼岸,遥望着美丽的她,是那样的遥不可及。
……
这一课堂设计让学生们品析了蒹葭、寒霜、秋水这些景物,这些景物本身就流淌出萧瑟的氛围,再加上飘忽不定、可望不可即的意中人,学生在描述画面的过程中仿佛身处萧瑟、清冷、朦胧的意境中,感受着主人公的孤寂。在诗歌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在感知景物、描述画面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置身在诗的唯美意境中。
3.创设情境 续写结局
诗歌语言凝炼,有些叙事诗往往结局交代得不明朗,甚至没有结局。因此在诗歌教学中还可通过创设情境、续写结局的方式让学生融入诗的意境中。这一环节设置让学生真正与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与主人公心灵相融,设想自己理想中的结局,这样学生们更是深深地沉浸在诗的唯美意境中。
课堂片段二:
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诗中的男子,你希望有一个怎样的结局呢?请根据诗歌内容续写你理想中的结局。
(学生续写结局)
生:太阳渐渐升高了,金色的阳光洒照在芦苇上,苇叶上的露水已悄然逝去。我沿着岸边迂回曲折的道路不停地追寻,我发现彼岸的伊人离我越来越近,那美丽的身影渐渐清晰。终于,我站在伊人面前,望着她的笑脸,望着她伸向我的手,我欣喜若狂。
生:不论道路是如何的坎坷,不论河水是怎样的清冷,我会一直追寻着你,美丽的伊人。即使你留给我的仅是一个飘忽不定的身影,我亦不离不弃,一直在水的彼岸陪伴着你。
……
教学《蒹葭》时,学生们续写了自己理想中的结局。有的学生设想了美好圆满的结局,让男子追寻到伊人;有的学生的结局是男子依旧在执著地追寻着伊人。
不管何种结局,学生的续写中都充分表现了男子的执著专一、不折不挠。这就表明学生们已经真正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他们表达的就是主人公的心声。可见学生们已经真正融入诗的意境中了。
二、思维引导的深邃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在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抒情言志。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所在。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架设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化、学生与人生思维碰撞的桥梁,从而更为深刻透彻地理解诗歌。
1.引导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向文本深层挖掘,使得学生与文本在思维碰撞中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意蕴。教师可以对学生逐层深入进行引导,比较学生初读文本的感受和经过老师引导后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发现后者有了梯度,有了深度。
课堂片段三:
师:你能看出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吗?
生:是一个热烈向往爱情的人。
生:执著追求爱情的人
师:说得对!男子始终执著地追寻伊人。对于伊人,除了指值得追求的爱人,还可以指友情、理想、自由、美好的境界等。现在让我们向更深处挖掘一下,再想一想主人公还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为理想执著追求、永不言弃的人。
生:向往自由、追求美好生活的人。
……
这一课堂环节探究了“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问题。开始学生的回答较为浅显单一,认为是一个执著追求爱情的人。经过老师的引导点拨,学生能深刻理解文本,多元解读文本,思维就变得深邃了,与文本有了深层的思维碰撞。
2.引领学生与文化的思维交流
诗歌尤其是古诗都凝聚着厚重的积淀,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民俗等等。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还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古典文化的魅力,引领学生与古典文化进行思维交流。在教学《蒹葭》时,笔者首先向学生介绍了《诗经》是诗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反映了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课堂伊始就带领学生走近古典文化。在课堂中,穿插了孔子对《诗经》“思无邪”的赞美,点缀了闻一多对《蒹葭》的评价:我们很难确定它究竟是招隐还是怀春,只觉得它百读不厌。这堂课,笔者就这样以自然的介绍穿插引领学生与古典文化进行思维交流,在学生心中播下了古典文化的种子。
3.激发学生与人生的思维对接
诗歌是现实的反映,往往能折射出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由诗歌中的形象联想到自己的人生、自己的生活,从中获得憬悟启迪。这样在品读诗歌的过程中感悟社会、启迪人生,达到实现学生与人生思维对接的目的。
课堂片段四:
师:从诗中的男子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
生:我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像这位男子一样不畏险阻、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生:我们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要坚持不懈,执著地向着自己的梦想迈开前进的步伐。
生:我们要有追寻美好生活的勇气和毅力。
……
“从诗中的男子身上,你获得了什么启迪”这一问题使学生与人生实现了思维对接。学生驰骋思维,由诗中的人物想到自己的人生,根据各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阅读感悟,获得不同的人生启迪。
综上所述,基于诗歌本身的特殊性,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声音、画面、情境等方面引导学生融入诗歌的意境,还可以构建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文化、学生与人生思维碰撞的通道。把握好诗歌教学中的意境感受与思维引导这两个方面,必能使学生真正融入诗歌,轻松领悟诗歌的深层内涵。
吴丽华,教师,现居江苏如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