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易
摘 要:本文通过对小说《简·爱》文本中简·爱人物形象反抗性格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英美文化元素在小说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隐喻表现展开了相应的揭示,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简·爱》;反抗性格;英美文化;隐喻;理解分析
中图分类号:I561.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6-0175-02
19世纪中期前后,英国文学殿堂中接连涌现了一批极其优秀的来自女性作家群体的优秀长篇小说文本,其中以夏洛蒂·勃朗特创作完成的《简·爱》影响最为深远,其实际具备的文学艺术成就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中具备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简·爱》是世界文学发展历史上,最早表现女权主义社会反抗意识的小说文本之一。这部小说的最大艺术特色深切地体现在其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作者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叙述过程中,充分摈弃了当时盛行文坛的对淑女式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倾向,以及情节安排行为实施模式,书中实际塑造的主人公简·爱形象,表现了对当时盛行于世的资产阶级思想与行为观念的深切反抗。作者通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当时英国社会资产阶级民众实际具备的虚伪、狡诈等卑劣品性,以及民众个体在实际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性身份地位获取过程中的不平等、不合理现象实施了极其深刻的隐喻性挞伐。《简·爱》小说文本通过塑造典型人物表现典型社会历史环境的艺术表现手法,透过对主人公简·爱生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切描绘,实现了对英美世界文化发展路径中众多极其深刻的学理性,以及隐讳性话题的艺术化呈现,本文将通过叙述简·爱的反抗精神之具体表现,针对《简·爱》中英美文化的隐喻现象展开简要的分析,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
一、《简·爱》小说文本产生的基本时代背景以及小说作者的生平简介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中女性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影响最为深远的小说作品,小说文本发表于1847年,是英国小说发展史中首部以表现女权主义思想倾向的小说,也是世界近现代文学发展历史进程中久负盛名的传世经典。
《简·爱》这部小说最具代表性的艺术特色,在于其通过完整细致的故事链条,以及数量庞大的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在性格特征层面具备极其充分的特殊性的艺术人物形象——简·爱。家境贫穷且出身低微的家庭女教师简·爱,是一位在男权社会伦理体系下层艰难生存的,具一定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的独立女性形象,缘于对女权主义思想倾向,以及平等化社会身份地位特征的顽强追索。使得他她始终积极投身于独立化人格权力的追求,以及捍卫,并且不遗余力地在实际的情感体验过程中,保持着对真爱的执着追求。这一艺术形象本身具备的极不平凡的内在气质,以及丰富曲折的情感体悟经历,确保了《简·爱》小说文本在后世历代读者群体中的深切感染力。也正因为这一原因,使得简·爱人物形象现实性地成为了英国文学史影响最为深远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
《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19世纪英国的一个贫寒的牧师家庭,她早年丧母,且家中一共有5个姐妹,在8岁时,她与她的几个姐妹一起被送往当地专门为牧师子女设定的慈善院校住读,这个学校极其恶劣的住宿以及饮食条件导致她的两个姐姐先后染病去世,之后夏洛蒂·勃朗特与其妹妹艾米丽·勃朗特离开了那所学校,并通过做家庭教师的方式谋生。
事实上,小说中主人公简·爱的人生发展遭际与作者之间的经历极其相似。因而也使得夏洛蒂·勃朗特在完成小说故事情节叙述过程中,具备一定程度的自传性叙述色彩。
二、简爱反抗性格形成的具体阶段分析
(一)反抗性格的初步形成(盖茨海德阶段)
缘于父母双亲的过早去世,使得简·爱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寄居在家境相对富裕的舅舅家,过着被人收养的生活,之后舅舅里德先生因病离世,其舅妈里德太太又刚好是一个性情冷酷、虚伪而又自私的人。她以对待雇佣工一样的态度来对待寄人篱下的简·爱,却对自己家的几个孩子给予了充分的爱,以及细致的关怀。生活在如此这般的不利环境之中,简·爱为了能够切实改变自身实际面对的生存处境,对里德家的几位家庭成员千方百计地实施各式各样的讨好巴结行为,并在努力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的过程中,极尽所能地对这人所表现出的冷眼,以及刁难行为进行忍受,故事情节的发展还是事与愿违的,无论简·爱在日常化的生活实践行为过程中如何表现,她还是不能得到里德太太在心理层面以及情感层面的充分接受。她在这个家庭生活环境中的边缘性以及尴尬性地位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
不仅如此,她那娇横残暴的表兄约翰·里德甚至将她视作女佣,并恣意进行殴打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简·爱终于充分展现出了其性格建设体系中不畏强暴,极具反抗意味的特征性趋向元素,他对这个伤害自己的小坏蛋施加了激烈的驳斥: “邪恶和残忍的孩子!你就像一个奴隶司机——你像罗马皇帝!“并在这样的呐喊精神的指引下,跟自己的表哥扭打在了一起。这样的一次以大家为表现形式的反抗行为直接使得简·爱被关进了极具惩罚性意味的红房子。但是这样的反抗行为却较为充分地展现了简·爱反抗性性格特质的萌芽特征。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简·爱开始对身处其中的自身命运形态,以及境遇特征展开相应性的思考,并逐步发现了金钱占有量以及社会身份地位特征差别,在导致彼此之间生存地位状态差别过程中的重要影响作用,在明确这样的思想理念技术的背景之下,简·爱继续在众多的故事情节中展现自身的反抗精神。
在舅妈里德太太在布鲁赫尔斯先生面前指斥简·爱是一个撒谎而又令人讨厌的女孩子时,简·爱认知到自己的人格正在遭受践踏,于是将心中相对尖锐的情感认知内容,直接转化为观点明晰的呐喊:“我不喜欢你,我恨你。人们认为你是个好女人,其实你很坏,铁石心肠,你是骗人的。”这种呐喊行为可以视作简·爱实际具备的呐喊精神的极其真切的直观展现,也是她反抗性格形成初期的深刻展现。
(二)反抗性格的发展(劳渥德阶段)
简·爱实际具备的反抗性格在劳渥德学校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实际前往劳渥德学校之前,她对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展开了热情洋溢的展望哥憧憬,她最大的心理性愿望预期就是要切实摆脱身在里德太太家时期的痛苦心理阶段,想要在这个即将前往的学校,开启自身美好生活体验行为的全新阶段。
然而,在她真正来到劳渥德学校之后,她发现事实与自己之前进行的想象以及预期之间存在的较大程度的差异,在这所以惩罚肉体的方式实现拯救灵魂之教育目标的“慈善”学校里,简·爱亲身体验到了形式多样的非人化的对待方式。校长布洛克赫斯特先生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伪君子,他在通过惩罚肉体以拯救灵魂的教育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表现出了极其深刻的虚伪性特征,他以豢养奴隶的实践方式选择对待在校师生的实际模式,并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层次上对学生群体施加深切的折磨。
当然,对于处于较小年龄阶段的女孩简·爱而言,想要实现对这里实际表述的有关事实性内容的清晰认识,必然经历一段相对漫长的时间性发展过程,她在实际已经离开这所地狱般的的学校之后,通过对过往经历的细致化反思,揭示了这所学校在多个具体细节中的具象状况:“总计八十个少女有四十五个在同一时间病倒,课堂教学工作无法进行,学校里纪律规章失去了约束力。”
简·爱在劳渥德学习生活的历史时期中,与她关系最好女孩是海伦,她在与海伦展开交往的过程中,充分展现出了其独具特色的反抗精神之发展特征,在海伦在学校中备受虐待而又一味顺从时,她基于对,命运发展状态的认同和同情,说出了这样一段义正辞言的话语:“如果人们总是亲切和服从那些谁是粗鲁的和不公正的,邪恶的人会拥有这一切,他们有自己的方式,他们不会感到害怕,所以他们永远不会改变,但是会越来越差。当我们没有理由地位的时候,我们应该反击又非常困难。我敢肯定,我们应该——这么辛苦,不如说是教我们永远不要再这样做的人。”
这样的内心情感流露,深切揭示了简·爱独具特色的反抗性格特色在命运流转以及生存环境的不断变化中所经历的发展变化。
(三)简爱反抗性格的成熟(桑菲尔德时期)
伴随着时光的不断流逝,简·爱逐渐对劳渥德学校内部实际存在的环境氛围产生了难以忍受的心理感知,谭波尔因为婚姻而离开,又使得简爱逐步丧失了友谊以及对生活发展趋向的憧憬。在这样的命运发展环境中,简·爱逐步在心灵建制以及精神层次失去了依托,于是她辞去了在学校的工作,前往罗切斯特先生独立拥有的桑菲尔德庄园成为了一名私人性质的家庭教师。
简·爱尽管出身卑微,外貌平凡,但是却真切地具备着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以及明确清晰的价值观表现体系。她的人格建制体系中比较充分地吸纳了自尊、自爱、自强,反抗精神,以及对平等化社会身份建设发展格局的深切追索。简·爱实际具备的这些极其优秀的人格品质,后来逐步获取了桑菲尔德庄园主人罗切斯特先生的欣赏以及赞誉。
简·爱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相对相似的人生经历,成为两人之间实际形成爱情关系格局的重要原因,两人之间事实建立的爱情关系格局,对当时盛行于世的且等级严苛的资产阶级门第理念形成了较大规制的挑战,以及反抗格局。简?爱实际具备的反抗性格特质,在这样的人物情感关系格局中得到了深切的升华。
简·爱深爱着罗切斯特先生,但是在实际化的爱情关系格局中,简·爱依然保持着充分的理智以及清醒的头脑,依然致力于切实保证自身的人格尊严特质,当她最终发现自己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爱情不能成为现实时,他以及其勇毅的态度实现了对自身要求的深切揭示:“我告诉你,我一定要去。你以为我会留下来甘愿做什么呀?你觉得我是一个东西——一台机器没有感觉?并能容忍别人把一口面包从我嘴里抢走,把一滴活水从我杯子里泼掉?你以为,因为我穷,默默无闻,长相不好,年龄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你想错了——我有很多的财富,我应该认为是让你硬要离开我,就像现在我难于离开你。”
简·爱以近乎决绝的态度宣示了自身与罗切斯特先生之间的在人格发展层次之上的平等性特征。在这样的态度鲜明的情感表现中,直接揭示了简·爱反抗式性格特征的成熟。
三、结束语
“没有受过语言文字训练的读者甚至可能感知不到隐喻的存在,而感知到隐喻存在的读者由于认知的差异可能对隐喻有不同的理解。”[6]本文透过对小说《简·爱》文本中简·爱人物形象反抗性格的发展过程的分析,对英美文化元素在小说艺术作品创作过程中的隐喻表现展开了相应的阐释,其中引入了作品中人物的部分说辞,预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兴军.《简爱》中的永恒魅力——解析小说《简爱》中女性反抗性格的形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04):10-13.
〔2〕陈姝波.论《简爱》中的性别意识形态[J].外国文学研究,2002,(04):79-83+173.
〔3〕王晓霞.从女权主义的视角解读《简爱》[J].海外英语,2010,(05):205+207.
〔4〕刘燕,刘晓.分裂中的女性形象:简·爱与疯女人[J].妇女研究论丛,2004,(04):54-60.
〔5〕史小平.论《简爱》中女权主义反抗意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06-107+123.
〔6〕李亚莉.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逃离》中的隐喻解读[J].长春大学学报,2015,25(5).
(责任编辑 赛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