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珊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7-040-01
摘 要 应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就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起源和发展进行探讨,深刻认识川西民族传统体育,旨在传承和发展川西提供一些参考。建议:深入挖掘整理川西体育文化;改编和创新川西体育活动;开展多种渠道开展川西体育旅游。
关键词 川西体育 民族传统体育 起源及发展
一、川西地区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
生活、生产方式是川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基础,川西民族传统体育从生活中的跑、跳、投掷、攀爬等基本技能和简单的射箭、骑马等牧猎技能演变而生,一些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射箭、射弩、摔跤、追羊、飞石索等活动得以开展并逐步具有一定技巧和规则。此外,宗教信仰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演变。川西地区传统体育文化最初萌生于古老的部族生产、生活方式及习俗,必然带有原始宗教色彩,宗教信仰是民族在其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它既是一种意识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1]。反映了当时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对自身力量的朦胧认识。原始宗教与体育相结合、相互促进与发展并作为文化载体对其传统体育的形成、推广与传承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川西地区传统体育是由当地生活环境及生产方式或习俗等逐渐衍生而来,具备各民族的民俗性、习惯性、娱乐性、健身性以及群众基础广泛性等特点也使川西地区传统体育具有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及文化价值。
二、川西地区传统体育困境
(一)与竞技体育的关系失调
人类自有了自我意识和群体意识,就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竞赛由此而生,而体育活动中的竞技性特征亦由此出现。我国的竞技体育大部分都是从民族传统体育而衍变而生,民族传统体育为我国竞技体育提供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及体育活动方式。而川西地区地处较偏,对外部的竞技体育接收不大,影响也相对较小,大多数仍沿用传统的体育模式及组织形式,未能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
(二)与经济严重脱节
川西地区地处四川的西部山区及少数民族地区, 经济相对不发达,当地开展其他体育活动的条件很不成熟。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今,第三产业的飞速发展,旅游行业的兴起,想要当地人们脱贫脱困并走出封闭就需要充分利用当地环境条件并能因地制宜、依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优势。
(三)自身的局限性
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本身带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表现为竞赛制度的不完整、地域局限、自发性以及缺乏现代科学的指导等等。虽然从1997年起,我国就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给予理论支持,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集中在如何开拓竞技性或表演性项目上,着眼点在于训练和比赛,而对开发民族传统体育中的群众体育项目这一领域几乎未涉及[2]。
三、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一)深入挖掘整理川西体育文化
川西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的群众性深深植根于其民族优秀文化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自身又偏重于娱乐性和健身性,符合当地人的兴趣及爱好,是祭祀及庆祝仪式。这就造就川西地区人民不论年少长幼都参于其中,为当地民族传统体育提供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川西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与发展总体上可分为挖掘整理、组织宣传、建立训练体系、走向产业化以及进入全民健身机制和学校等方面进行保护。
(二)改编和创新川西体育活动
川西民族传统体育要适应现代体育的发展和人民的需要,主动改变自身的落后面貌,去粗取精,积极主动的走进民族群众的生活中,在改编川西民族体育时要从细节入手,兼顾民族体育的特色和现代体育的特点,只有将两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才能使川西体育符合现代人们的需要。在部分项目上要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民族体育竞赛制度,对可以定量的民族体育竞赛项目建立比较严密的比赛规程和规则,把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经过整理、改进和提高后从区域性向全国范围发展。
(三)开展多种渠道开展川西体育旅游
川西地区组织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是当地政府,群众是参与者和基础力量。地方政府组织其参加全国、省级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及教育部门组织特色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等方面[3],当地民族群众自发参与民族年节庆典如藏族转山会、彝族火把节、羌历新年,在共同的民族意识驱动下,或跳起锅庄,或牵起赛马,相聚在民族体育的竞技场。政府和群众共同努力,携手共赢才是川西体育的发展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传统体育真正具有生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结论
川西的民族传统体育从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里发展起来的,具有的健身性、娱乐性及竞技性,反映出当前川西民族体育的特色,也反映了世界流行体育的某些共同特征。是我国民族体育的组成部分,应该保护和继承川西民族传统文化,保持自身的风格和特点,不能模仿其他体育活动不然必将失去其存在的价值及意义。提出建议:深入挖掘整理川西体育文化;改编和创新川西体育活动;开展多种渠道开展川西体育旅游。只有结合政府的力量和群众的支持才能为川西民族体育的发展寻找正确的道路,川西民族体育才会有更好的明天和未来。
参考文献:
[1] 高等体育院、系教材编写组.民族传统体育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2] 陈青.论区域民族体育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史.1998.(4).
[3] 赖斌.四川省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7):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