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 乃声中万古心

2016-05-14 15:10刘冶秋
醒狮国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题刻摩崖武夷

刘冶秋

在武夷山五夫镇“兴贤书院”门额上,有“洙泗心源”四个砖雕汉字画面。洙泗是孔孟故乡的两条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学与孔孟之道一脉相承。武夷山风景区朱熹纪念馆馆联如是题到:“接伊洛之渊源,开海滨之邹鲁。”

五夫镇政府大院内,处处是高耸的樟树、蓊郁的竹林、带着小鸡觅食的母鸡,它有一种与生命、与土地贴得很近的亲切感。几棵大樟树已有850年的历史了,其中就有一棵是朱熹亲手种植的。朱熹是武夷之子,垂暮之年还写诗怀念五夫潭溪旧居:“忆住潭溪四十,好峰无数列窗前。”

朱熹祖籍正是当代文青趋之若鹜的旅行圣地——江西婺源(当年属徽州),出生于福建尤溪。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14岁,父亲朱松病逝,临终托孤于崇安(今武夷山市)籍的挚友刘子羽。受朱松托孤重任的刘子羽为这对孤儿寡母专门盖了个紫阳楼。从此朱熹定居武夷山麓的五夫里前后达50年之久(其间,出仕九年,立朝四十日)直至晚年于绍熙四年(1193年)迁居建阳考亭为止。在那个文化气息很浓的时代,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区,为了生活、事业、友情、怡情,足迹踏遍大武夷的山山水水,除了在外当官、讲学的时间,朱熹基本上就在崇安、建阳生活。

朱熹一生致力于教育,他集大成发展的“新儒学”被国际汉学称为“后孔子主义”。他除了在武夷山之外的地区创办与恢复了寒泉、云谷、考亭、白鹿洞等多座著名书院外,还在崇安县境内创设书院并在多座书院讲学、论辨、著书、立说。当时不少名士也纷纷慕名而至,其中有二人就是诗人陆游(1125~1210)和词人辛弃疾(1140~1207)。古代文人为了寄寓个人情怀,彰显自我性格,表达个人志向,会给自己额外取个“字”,老了心境又不一样的,再给自己取个“号”,一个不够用就俩。三位文化巨人在他们中晚年后,都给自己取了新的字号,号中都带个“翁”字。朱熹号晦翁,陆游号放翁,辛弃疾号瓢翁。三人蹲九曲第五曲“茶灶石”上品茗,一边喝茶一边唠嗑,有一天思维跳跃的瓢翁发问:“要不咱也给屁股底下这块磐石取个号?”才情放浪的放翁说:“我早就想好了,茶灶石,多好听。”早有为此景取名而不得的晦翁抚掌大悦,说:“茶灶石?太好了!明儿就来题上!”传说,巨石上镌刻的“茶灶”二字,就是朱熹当年亲笔题写并请工匠刻上的。

说到石刻,朱熹的足迹几乎踏遍福建各地,他的摩崖题刻也遍布全省各地。据民国《福建通志》(1938年版,下同)载,朱熹撰题的碑铭摩崖有70多处,分布于建宁、崇安(武夷山)、尤溪等20多个县,尤以崇安和同安为多。武夷山现存朱熹摩崖题刻共13方,约占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内现存古代摩崖题刻326方的4%,占现存宋代摩崖题刻35方的37%,数量仅次于明万历年间隐居于武夷山云窝的卸任兵部侍郎陈省(32方)。

朱熹不仅书法饱满遒劲,自成一家,诗作也是值得玩赏的。脍炙人口的还是他描写武夷山光水色的千古绝唱《九曲掉歌》。该诗写于绍熙四年(1193年),是朱熹陪同辛弃疾泛舟九曲后所作。当代大文豪郭沫若1962年冬天游武夷泛舟九曲时唱道:“九曲清流绕武夷,掉歌首唱自朱熹。”明代胡应麟称“南宋古体当推朱元晦”。沈栗城则有“花月平章二百载,诗名终是首文公”。清代纪晓岚说:“宋五子(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朱熹)中,惟文公诗学功候为深。”

人说朱子“存天理,灭人欲”,也不无后辈过分夸大“理”和“欲”的对立面之嫌。张渝民先生说:“作为独树一帜的武夷古文化以古越渔猎农耕文化为源头,经汉唐时的发展,最终以集孔孟传统儒学和佛、道学三大成的朱子理学为核心,在中原文化、海洋文化和闽北山地文化的撞击、整合和交融中脱颖而出。”真正指出了朱熹的贡献。

猜你喜欢
题刻摩崖武夷
《武夷天下秀》
西狭颂摩崖石刻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摩崖石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
武夷学院
“南行唐北界”摩崖石刻考察图辑
巴渝古文化·千佛寺摩崖造像
基于PTR-TOF-MS与GC-MS技术的武夷水仙和武夷肉桂香气特征分析
平果县阳明洞摩崖题刻迁移保护
陕西神木清凉寺石窟金代汉文题刻校录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