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佳文
摘 要:贝聿铭是当今世界成就最高、最负盛誉的建筑大师之一,他在现代主义建筑几何构成美学的发展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在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中频繁出现几何符号,体现了他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继承与开拓。本文浅析了贝聿铭建筑设计中常出现的设计符号,结合实例研究其建筑设计符号内涵,旨在对贝聿铭建筑设计作品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
关键词:几何符号;建筑设计;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97-03
美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作为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建筑师之一,设计了大量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作品中带有自己的特色,他不断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设计语言,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符号体系,向世人呈现出了非富多彩的建筑作品,为现代主义建筑开辟了新的道路。
一、建筑符号学概述
符号是由其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构成的,一个符号能够包含若干意义。凡是人们熟知的设计符号,在设计之初,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理解才能被人接受。罗兰?巴尔特在《符号学原理》中,根据符号的来源和目的将其分为两类。“某些符号是为了意指而制造出来的客体,而另一些符号是为了满足某些功能的需求而制造出来的客体。[6]”而建筑符号,就是后一种。建筑符号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把建筑的特征以符号的形式表现出来,让人们更好的去欣赏、认识和理解。
在符号学意义上,建筑的外观、材料、构造等等,都从各自的使用功能中抽象提取出来,获得非建筑学意义上的文化内涵。在建筑体系中,建筑元素依据其自身内涵、意义生成的规则相互组合,给人们传递视觉信息。
二、贝聿铭作品中的设计符号
贝聿铭出生于苏州名门望族,他在狮子林里渡过了一段童年时光,良好的家庭背景与成长环境使他在童年时期就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熏陶。或许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有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比如贝聿铭擅长运用由中国传统装饰纹样——方胜纹提取变形而来的菱形,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月洞门,以及贝聿铭偏爱的三角形设计符号。
(一)方胜纹
方胜纹是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中常见的一种纹饰(图1)。方胜纹从外形上看是由两个菱形组成,两个菱形各有一角重叠,形成具有美好寓意的图形或花样。“胜”字寓意“吉祥、优胜”,而“方”字指其形状而为方而非圆曲,在意义上可理解为“正、犹”,再加上形状上压角相叠,象征着“同心”,方胜纹成为寓意丰富的吉祥纹样。方胜纹(图2)构图对称、均衡,图案精美且简洁,它的这些特点与中国人特有的生活习惯、感情色彩和审美心理相融合,使方胜纹艺术符号带有明显的东方特征与别具一格的艺术风貌,也使得方胜纹至今还应用于我们的生活中,源远流长。贝聿铭在香山饭店(图3)的设计上对方胜纹的应用表现得淋漓尽致。香山饭店建于北京西北郊20多公里处的香山公园内,古树、流水、碧荫、红叶等优美的景色决定了香山饭店以园林和民居作为其典型特征并与周围的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香山饭店的建筑主体大面积使用白色,城堡式立面墙体上应用了由方胜纹提取而来的菱形孔洞。贝聿铭在此应用方胜纹时并没有完全采用,而是提取了方胜纹中的菱形元素并在建筑上重复使用。香山饭店的室内墙面装饰上(图4)也采用了菱形符号的重复使用,使得室内外环境的设计元素相统一,产生室内外环境的呼应。菱形符号除了应用在建筑墙体上,香山饭店庭院内的灯具也是采用菱形符号,既增加了设计的统一感,也凸显出此设计的文化内涵。贝聿铭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上对菱形符号的重复使用,令建筑产生了设计美学上的韵律感,使整座建筑既有现代感又颇具文化底蕴。
(二)月洞门
月洞门(图5)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常见的一种门洞,因形似一轮十五的满月,故也称为月亮门。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讲究效法自然,传统建筑讲究天圆地方,古典园林中修建的月洞门,这也是天圆地方的体现。在曲折环绕的园墙上选一合适位置修建的月洞门,既是园与园之间相连的通道,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风景。园内地景色透过门洞暗暗透出,若隐若现,表现出优雅而含蓄的意境,若即若离,带给人们无限遐想只得进去一探究竟。从图形学的角度来看,圆形是一种饱满的图形,具有美好的象征,圆形因其简洁性特征而具有现代设计的特质。圆形因具有简洁、现代和传统文化内涵等特征,而成为了贝聿铭所爱好的传统元素之一。
由于苏州是贝聿铭的故乡,其设计作品有些会带有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在香山饭店的设计中贝聿铭也使用了圆形设计符号,将月洞门应用于室内空间。室内空间的衔接处以月洞门相连,此空间可望见彼空间之景色,似露似隐,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意境。
(三)三角形设计符号
贝聿铭的作品中除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也形成了具有自己风格的建筑设计符号体系。三角形符号是贝聿铭建筑中最常出现的设计符号之一,有些人认为三角形符号是贝聿铭在方胜纹变形出的菱形符号的基础上演变而来,但实际上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三角形符号比菱形符号出现的更早。
在贝聿铭的建筑作品中,三角形符号(图6)常被用作建筑结构和建筑表面装饰,足以看出贝聿铭对与三角形符号的偏爱。三角形符号自身具有传统设计文化特征,它是一种具有力学稳定性的形体,在早期的原始建筑中三角形就被广泛应用,三角形是古希腊经典几何学中重要的几何图形之一。三角形符号的简洁性也符合现代建筑美学追求。
三、贝聿铭设计案例分析
(一)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图7)是贝聿铭所有建筑中最高的一幢建筑。中银大厦的平面是一个正方形,正方形的对角相连形成4个三角形,每个三角形上升的高度不同,节节高升,每个立面看起来既严谨又富有变化。整座建筑看起来像竹子的“节节高升”,也有人将它称之为“芝麻开花节节高”,充满了茁壮与锐意进取的精神。贝聿铭在香港中银大厦的设计上再一次发挥了他的设计天赋,他着力刻画建筑的崭新造型,通过三角形母体的巧妙变换,形成建筑灵活多变的形象。节节升高,造型简洁明快又富有标志性,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成为香港的一个制高点。中银大厦是由四组向上、渐次伸展的三棱柱组合的,上升一段高度后,一组三棱柱停止上升,再上升一段高度后,又有一组三棱柱停止上升,最后只剩下一个三角形。因此,整座建筑也可看成是由向上逐级递减的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重复变化成为了香港中银大厦的立体语言。在贝聿铭设计的建筑中经常出现三角形设计符号,可以看出他对三角形设计符号的偏爱。除此之外,大厦的东西两侧,也因地制宜,建成各自不同的三角形的花园。花园中的景观布置也别出心裁,园中林木错落有致,显得古朴而典雅。同样,三角形主题也延伸到了室内空间,使得室内空间规范中灵活多变,出奇制胜,具有现代时尚气息。
不难看出贝聿铭在中银大厦的设计上也运用了从方胜纹中提取的符号——正方形。中银大厦的平面图是一个正方形,连接对角形成四个三角形,立面则是由若干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贝聿铭深受现代主义第一代大师密斯、柯布西耶等人影响,推崇“少就是多”的美学主张,他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基础上丰富了建筑几何构成的形式美设计方法(图8)。
大厦东西两侧各建一个公园,公园内有流水、瀑布,流水顺着地势潺潺流下,颇有苏州古典园林小桥流水的意蕴。流水的设计不仅含有财源滚滚的美好祝愿,还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池中三角形符号的重复使用与建筑形态相呼应,同种元素的重复使用使得整个设计富有韵律感,形成一个丰富的整体。
(二)卢浮宫金字塔
卢浮宫金字塔(图9)位于巴黎卢浮宫的主庭院拿破仑庭院,是一个用玻璃和金属建造的巨大金字塔,周围环绕着三个较小的金字塔,该建筑于1989年建成,已成为巴黎的城市地标。被人们称之为“卢浮宫院内飞来的一颗巨大宝石”。
卢浮宫金字塔外形看上去像埃及金字塔(图10),但在材料上应用的是钢结构和玻璃材质,整个建筑看上去通体透明,减少了对其他建筑物的遮挡,又因是广场中心,具有明确指向性。卢浮宫金字塔平面是正方形,而立面是三角形,金字塔的四个侧面由三百六十七块菱形玻璃组成,可以看出贝聿铭在建筑上对几何构成的运用炉火纯青。玻璃金字塔周围除西侧外,每个方向各围绕着三个三角形水池,西侧则留出空地作为入口广场,这三个紧邻金字塔的三角形水池池面透明清澈,玻璃金字塔映池中与环境相结合,又增加了建筑的美感进而丰富了景观。
(三)苏州博物馆
苏州博物馆(图11)是贝聿铭先生为家乡苏州设计的唯一作品,也是他在中国设计的为数不多的作品之一,所以苏州博物馆不仅是珍藏和供人们欣赏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欣赏价值,很多人因此慕名而来。苏州博物馆以灰和白两色为主,保持了与周边传统民族建筑色调的一致,造型上增加了很多贝聿铭最擅长的几何图形,显得既时尚又传统。在苏州博物馆建筑外立面的醒目处是贝聿铭常用的菱形符号,从方胜纹简化而来的菱形符号使得建筑更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每一扇落地大窗外都有风景(图12),窗外多变的风景丰富了人们的视野环境,既不空旷,也不突兀。穿过一座由玻璃和不锈钢棚搭建的大门,由钢梁和金属百叶构成的入口吸引人们的视线。通过一个别致的圆形孔洞(图13),给人们带来浓厚的中国传统情调。这里贝聿铭运用的圆形设计符号是由古典园林月洞门变形而来,以借景的手法将空间的灵性与活力展现给观众,远处的山水园林也成为了联系内外空间的纽带。博物馆将三角形作为突出的造型元素和结构特征,表现在建筑的各个细节之处。在中央大厅和许多展厅中,屋顶的框架线由大小正方形和三角形构成,由此可以看出贝聿铭对三角造型的喜爱。
(四)日本美秀美术馆
美秀美术馆(图14)是位于日本滋贺县甲贺市的私立美术馆。日本美秀(MIHO)美术馆表达了贝聿铭的一个主要建筑理念,即自然与建筑相融合。贝聿铭第一次来到这个地方时,就感动的表白:“这就是桃花源”,他在设计这座建筑时采取了为保护自然环境和与周围景色相融合的建筑方式,贝聿铭对这座建筑的设计概念是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从美秀美术馆外观上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图15)。贝聿铭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上大量使用三角形和菱形天窗,不仅是建筑外立面,由于建筑屋顶采用的材料是钢结构和玻璃,在建筑室内也可看到若干三角形和菱形构成的屋顶,三角形和菱形的组合给人一种敦厚、稳定、崇高的感觉,这样的设计既具有装饰美感,又很好的增加了室内采光,贝聿铭在美秀美术馆的设计上将精致的造型表达到极致,三角形与菱形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旋律般的视觉美感。美术馆入口处大门应用了正方形墙面中央设置圆形门洞的设计手法(图16),突出“天人合一”的理念,古人有“天圆地方”的说法,在如此贴近大自然的美术馆中应用圆形设计符号,凸显出效法自然的韵味。透过圆形玻璃可以看到室外风景,是人联想起古典园林中的借景。贝聿铭设计的美术馆和神慈秀明会建筑有一公里之遥,为了体现与这组建筑的联系、进入正庭之后,透过窗户可欣赏到远处的群山与仅露出屋顶的神慈秀明会神殿和钟塔。
四、结语
从上述贝建筑作品作品可以看出,贝聿铭常用菱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设计符号,他善于挖掘和娴熟运用这些富有传统文化内涵又具有现代感的设计元素,既能点缀空间又能深化作品的文化内涵,成为贝聿铭作品的个性化表现符号。贝聿铭以其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向人们表明,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真正的设计大师不仅应具有设计师本身的设计技巧,还应拥有深厚的文化素养、文化积淀,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化设计符号,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曹昊.贝聿铭建筑设计中的三角形符号的文化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黄健敏.阅读贝聿铭(贝聿铭系列丛书2)[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7.
[3]方四文.艺术设计概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4]张宪荣.设计符号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6]罗兰·巴尔特.符号学原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