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画在书籍插画中的重要作用

2016-05-14 06:09厉夏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6年7期

厉夏

摘 要:版画起源于中国,是为了书籍的印刷而发展成的一门艺术,所以书籍中的插画就和版画有着不解之缘,元代明代木刻插图到达顶峰,精美绝伦令人惊叹咂舌。而西方的书籍版画也有着它自身的特点长处。本文就插画、版画的历史发展联系,简述了东西方版画对书籍插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复制版画;木刻插图;书籍版画;推动和发展

中图分类号:J2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1-0161-01

版画功能的宽泛性使得它自从诞生以来就具有多样和特殊的特点。版画以木刻雕版的形态在某种程度上极大的推动了书籍插图的发展和传播。就像本尼迪克说过的,人类的不同文化在具体形态上的差别就是因为有着一个主旨的精神指引着,每个文化都有着一个带有历史性和行动一致的价值秩序或主导精神面貌贯穿着。而版画的复制和传播这两种与生俱来的功能正是东西方版画在古代社会生存发展的重要原因①。虽然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作为书籍插画,但在早期,版画的复制性和装饰性对于书插的发展是比其他更有优势的。

一、版画和插画的概述

版画从中国起源,通常说最早有确切的年代记载的木版画作品是《金刚经》的首卷扉页的《袛树给孤独园说法图》,这幅版画已展现了很高的艺术价值。

版画作为一种绘画种类,经历了从复制到自由创作的这两个阶段②。版画的诞生不是为了单纯意义上艺术的表现,而是为了一些印刷流传。传统木刻以复制为主,画、刻、印三者分离③,所以初期的木版插图在历史中担当的作用和功能也是有争论的,有些学者认为创作者没有参与雕刻印刷的过程,所以“中国传统木版插图不宜称作版画”④,但明代高超的雕刻技法、丰富的表现形式,虽然不能比肩创作版画,但是其艺术地位也是不能小觑的,如《十竹斋笺谱》就不再是单纯为了传播的目的,而是偏向于文人雅士平日附庸风雅的艺术品。然而到了摄影术的出现和印刷的机械工业化,版画就变的更加是一种纯粹独立的艺术绘画形式了。

从插画的起源来说,早期的岩洞里就有着类似记述性质的的洞窟壁画,战国时期也有着“宴乐铜壶”中的纹样,汉代更是广泛流传画像石画像砖的故事图案,这种形式可以说是连环画的雏形。所以插画一直在其他的艺术形式上积极的发展着,而自从有了雕版印刷之后,更是将插画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

插画狭义的说就是在书籍、报纸等中的起着帮助读者理解文字,对书本内容补充说明的图画,可以成称之为书籍插画⑤。

书籍插画已经从传统的基础学科的绘画艺术中逐渐上升成一种综合很多信息技法在内的艺术表现形式。这种创作也不同于基础绘画,它的受众面更广,要具有很大程度的趣味性、通俗性,来吸引读者的眼光和接着看下去的兴趣。这就要求书插要具有较高素质的审美实用、多样化、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特点,而且书籍插画也跟它所表现的主题有密切的联系,只有这样好的插画才能给书籍以锦上添花的效果,给人以愉悦的享受。

二、版画加强了书籍插画的魅力

版画和插画联系是源于书籍,雕版印刷是插画的载体,版画插图是书籍类插画最重要的形式,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甚至可以简单的说,一部版画史几乎算的上一部插画史。

我国古代的书籍插图发展最鼎盛的的时候在明代,甚至达到了“无图不书”的地步。书籍和图画这种相互补充取长补短的方式才能更加利于学习。插图不仅仅有着补充装饰文字内容,还有着帮助理解和增加阅读美感的功能,艺术的情绪可以弥补文字的单薄,可以更加激动、丰富、生动、直观,避免读者的茫然之感。郑振泽先生曾指出“插图的成功在于一种观念从一个媒介到另一个媒介的本能的传运。”

在没有雕版印刷的时候,多是以手抄的方式来复制书籍的,这种方式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大大限制了书籍插画的创作和传播,也不能更好的确保书籍插画的画面质量。而中国版画最早是以传播佛教传播教义为主,虽然以图文的形式反映佛经中的情节,但多是以单一的墨色或是朱砂,单纯用线条表现⑥。日本有名的浮世绘虽以版画形式在江户时代盛行的,但早期的浮世绘也是以手绘和墨色单木版印刷为主,日渐成熟的版画印刷才能满足众多诗画文人的需求。

而随着版画印刷技术的成熟,版画脱离了对宗教的依赖,更普及的应用在各种书籍中,从开始的大多应用在医术、农书、经书等工具书籍到明代戏本、小说等书籍插画绚丽多彩;书籍插画类型也从开始的科教师范作用向文学、日常娱乐普及。自元代开始,小说、话本、戏曲大量盛行,书籍中的木版插画可以更充分的吸引各个层次的读者。明代更是达到了巅峰,著名的《西厢记》就在市面上印了多个版本,岳家刊行的《西厢记》内的插图竟能达到150幅之多,以上图下文的形式情节为单位刻画。

欧洲早期的雕版印刷制品在制作和形态上,都和中国的宋代、元代的雕版印本有着很大的相似性。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有插画的西方出版物是1461年由阿伯雷奇·费斯特出版的⑦。版画插图也是经历了一个从木板凸版印刷到耐印度比较高的铜板上的过程。后期铜版画也常用于书籍的插图、《圣经》的内页等,国外的版画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西方更加商业性的市场机制,铜版画的出现之后,绘画复制行业吸引了大量的自由职业的画家来制作原画,画商进行复制版画的出产,国外的版画大有后来者居上的势头所以版画形式的插画虽然在现在,虽然不能再印刷上在有什么特别的优势,但是这种艺术形式仍然丝毫没有减少它内在的吸引力。在西方的版画插图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家们的艺术思想和精湛的绘画技能,还能直接的领略到丰富多样的版画形态表现。

三、书籍插画推动了版画的发展

版画对书籍插画不仅有着广度上的推广流行的作用,更是在深度上有着发展作用,从画面的构思、雕刻的技法、颜色的丰富、对书籍内容的反映上,都有着质的变化。版画对书籍插画的发展也使得自身向创作版画逐步前进。

书籍插画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隋唐时期,从那时起单色雕印就开始在书籍等领域推广运行,后来经过各朝发展,宋朝常见采用刷捺套印的多色纸币,元朝时就有了版上刷多色套印的《金刚经注》了。明代的画家与名刻手众多,引领了一场各种流派异彩纷呈、风格各异的风潮。而且这时期的画家和刻手的联系紧密,画家在做画的时候会考虑到制版的特点来调整自己的用笔线条,而刻手也在雕刻时尽力来保留画家的笔法风格。

《十竹斋笺谱》和《十竹斋书画谱》是由明末的胡正言所作。他用饾版和拱花两种新技法把版画艺术推到了一个新高度。这两本书将木板雕版的版画脱离了狭义上的附属于书籍的插图,更是走向了一种和文字有着同等重要性地位的绘画艺术,甚至可以独立于文学之外,这样的具有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木刻形式。熟练运用了多色多版套印的技术,忠实的呈现出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气韵风采,画面细腻明晰,在内容上很多画幅都是采用的简单的物件来表达一定的象征意义,以这种简洁明了而又富有装饰性的表现方式处理画面,给人更加有哲理意境深远的感觉。

西方版画从15世纪摆脱了初期木版画的粗糙幼稚的形态以后,木版画和铜版画的创作上更是都显示出了质的飞跃,基本上采用明暗来塑造形体,恰好的发挥了素描能变现细微光线变化、强烈立体感的特性,使得版画业名家辈出。从人物的表现,题材的选取,雕刻的技术等方面都已经开始成熟起来。细密精致、柔和流畅的线条将素描对光线的捕捉的感觉表现的十分到位。而后又在原本的技术基础上,不断创新,变化出了美柔汀制版法、飞尘法、浅雕线法等技术,来配合越来越丰富多样的复制效果的要求。版画技艺的提高也使得书籍插画的画面效果更加丰富。如丢勒的《启示录》木刻版画组图,用《圣经》里的故事讽刺了当时的统治势力。

四、结语

本文简单的梳理了版画和书籍插画的联系和发展,简论了东西方初期版画对书籍插画的重要作用,从书籍数量、涉及面上的推进,到质变的技艺、表现形式的发展。但由于参考文献及资料的有限性,一些要素并未做细致的研究,如:后期版画对书籍插画的影响、书籍版画发展现状等等。希望以后有机会再进行具体详细的阐述。

注释:

①陈琦.刀刻圣手与绘画巨匠[M].南京:美术出版社,2008:256.

②齐凤阁.20世纪中国版画文献[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222.

③张天星.版画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02.

④祝重寿.中国古代木版插图不宜称作“版画”[J].装饰,2002(06):50-51.

⑤徐海鸥.插画艺术[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0.

⑥张天星.谈中国版画的渊源与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7(05):48-51.

⑦张奠宇.西方版画史[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