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西方艺术在各自的发展中呈现着自己独有的风格面貌,西方艺术在发展中秉承着理性科学的思想,重色彩、神性。而中国传统艺术在发展中重视主观思想,多追求形神兼备,诗书画印相结合,来传达一种和谐美和抒发一种主观情绪。艺术是人的思想精神反映的产物,离不开人的意识形态,而人的意识形态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艺术,从而有了中西方艺术的不同。
关键词:中国;西方;绘画;建筑
艺术是艺术家通过外物的刺激对其抽象的思想物化的艺术行为,换句话说也就是其意识、其文化底蕴、其思想抉择、其价值观等艺术家本身的文化思想的反映。那么中西方艺术的不同由艺术家反映出来,中西艺术家所接受的美学思想不同,这就是中西方艺术在思想方面的差异。这样我们就可以从文化的源头上来解释中西方艺术发展中的不同,首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思想的核心,儒家美学的观念讲究“中和之美”,也就是和谐。“而中西古人由于各自民族历史和文化环境的不同,对和谐的理解又是各不相同的[1]。”中国艺术多讲究抒发宣泄内心的情感,来彰显文人内心的理想愿望与自然的相互融合,而西方多为客观的描述世界,并带有宗教意识。中国的哲学思想以中庸谦和为主,主张天人合一、物我相融,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和谐。而西方的哲学多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感,也就是理性,重视事物的客观认识,多强调人文主义,强调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并以此为主要精神,从文艺复兴开始到西方社会的工业现代化的成功,人文主义可谓是西方艺术中的基本精神。而西方的艺术中又是具有神性的,多有宗教色彩,美的理式,我们可以从艺术的起源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中的理论中看到。
要认识“美”,应先从人世间个别的美的事物开始,逐渐提升到最高境界的美,好像升梯,逐步上进,从一个美形体到两个美形体,从两个美形体到全体的美形体,再从美的形体到美的行为制度,从美的行为制度到美的学问知识,最后从各种美的学问知识一直到只以美本身为对象的那种学问,然后才能彻悟美的本体[2]。
中国的传统艺术以儒家美学和庄子道家为基础,儒家文化主张以宗法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来衡量,“如果说儒家的审美理想是植根于社会人伦中的情与理的统一,那么道家的审美理想则是依附于大自然世界的心与物的统一[3]。”中国传统艺术是含蓄的,内敛的。儒家入世,道家出世。道家主张崇尚自然高远,儒家重视礼法人伦,无论道家思想还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艺术中都反映一个“意”字。在西方艺术中,以印象派为例,印象派的画家追求光的变化,对光的主观和客观的科学分析,甚至对形的抛弃(莫奈),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客观的表现。而反观中国艺术,这种对客观事物的分析和表现是不多的。中国古代艺术强调“意”,“以法自然的人与天为基础,以中和之美为核心,以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特色。从哲学基础到基本风格再到价值取向,这句话很好地分析了中国美学对艺术的影响[4]。”这就是不同哲学指导思想引导下所产生的艺术不同。
一、中西绘画艺术发展中的不同
文化差异导致了中国绘画以水墨为主,西方以油画为代表,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在内心的感受,绘画重写意,书法写胸臆。西方绘画艺术注重理性,重写实。
(一)哲学思想方面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模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重伦理意境。
(二)工具材料方面
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多用毛笔,墨汁,宣纸等,从毛笔的构造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含蓄,并不像铅笔那样具有攻击性也不像油画笔那样涩硬、画刀的锋利,而是一种柔软的姿态,在无形似有形及有形似无形之间来抒写心中的愤慨,直抒胸臆。毛笔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艺术符号,试想古代文人手握毛笔在宣纸间进行游曳,罗兰·巴尔特曾有这样的描述:“笔杆摇曳,在虚空之中穿梭回荡,画出一道道长廊,空谷传音——笔锋在纸上不即不离地舒展编织,挥出一股劲力,不单透散在纸面,想怕不再只是一个平面,而是一张网,让文意从中穿绣往来[5]。”西画是指区别于中国传统绘画体系的西方绘画,包括油画、水彩、水粉、版画、铅笔画等许多画种,油画色彩多用油调和或曾有蛋画调和,材料上的简洁和复杂可以看出中西方对待事物上的感性和理性、随性和严谨的不同。
(三)表现内容,题材选择
中国画在题材上多表现人物山水画、花鸟画、风俗画。西方绘画多表现肖像、静物、风景,中国画的表现内容与社会风气、环境相适应,并且书画同源,作者喜欢在画中题诗盖印,让诗书画相结合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中国画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降、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东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的有折扇、团扇等。中国画的表现内容多“把玩”,多是文人才子的“游戏”。西方绘画多表现宗教思想,宏大的宗教故事题材和理性客观的肖像画,静谥并追求客观的风景画。西方绘画多选择表现现实社会,象征性地显示上帝的美与神圣力量的对象,多选择神话故事,而中国画多“超然”较少反映历史题材。
(四)透视和构图
西方绘画多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多讲究散点透视。西方绘画运用自然科学原理,理性地支配绘画,运用解剖学、光学、透视学。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我们可以从画中看到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原理在画中的应用。在这幅画中我们可以从人体结构的完美表现来看解剖学的运用,从背后的风景画的延伸看出透视以及光照在人物身上所出现的明暗区分。而从《最后的晚餐》我们也可以看出运用透视学的空间、体积来表现内容。中国画在透视构图上采用散点透视,如《清明上河图》,这幅作品选用鸟瞰式构图法,我们可以从图上找到多个视点。散点构图法在图画中常被作者采用,又例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郭熙的《早春图》,等等。而从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到焦点透视的运用。中国画中构图手法最传神的是空白虚实,“留白”所传达的是一种意有所留,意境之外的传神。西方绘画以几何学为基础,以符号黄金分割法的长方形构图为主,最基本形式是水平线和垂直线,再加入曲线、斜线等。
(五)意境
西方绘画多注重客观表现事物,多具有写实的特点,但中国画多表现写意。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笔墨简练,形象传神,传达给人一种洒脱豁达的诗仙形象,通过笔墨和线条传达给观者;而从《倒牛奶的女仆》中我们可以从光影、色彩、明暗、空间这些客观方面来分析出作者传达出的朴素、和谐、静谥的美。而中国画中所传达的意境崇尚自然秩序的道家思想,正如苏轼所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我们从中国画风景中很难找到人物为主题,明清小品画更是花鸟鱼虫,几乎没有人的位置。在中国画中,可以传达作者愿望的就是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中国画以佛、儒、道为精神指导,直抒心中逸气,而西方则更注重崇拜自然,表现现实,以求真求美作为艺术的两大目标。中西绘画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画的多重意境,以形传神,以形写意,而西方绘画多追求理性,所以应在绘画意境特性的表达上相互融合,以促进现代艺术的发展。
二、中西方建筑艺术发展中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就是园林艺术,中国园林艺术多诗情画意,自然质朴。而西方园林多秩序,中国的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的和谐,追求意境,结构严谨对称,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西方的建筑注重个体,追求外在的形式美,体现了对大自然的改造。
(一)建筑材料的不同
古代西方建筑多以砖石为主要建筑材料,属于砖石结构系统。而我国古典建筑是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系统。从材料上可以看出中西方建筑的不同,这也是建筑背后哲学文化思想的不同。
(二)造型上
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明显雕刻化的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平面与三度的形体。而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富于意境的画面,传达“天人合一”的思想,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可以说,西方建筑的理念性集中体现在一个“实”上,中国建筑的幻想性集中体现在一个“空”上。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是模仿的产物。希腊建筑中的不同柱式就是对不同性别的人体分析性;中国人则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的领悟和感受,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或表现出这种领悟或感受,即具有很强的写意性。中国人也讲究逼真与论证,须以写意性的“传神”为前提。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很有“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激情和心理感染力。
其实,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别在于两个地方的文化不同,也就是哲学思想上面的不同,这个不同和绘画艺术是想通的,研究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就要先从中西方美学思想入手,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抓住问题。
吴冠中先生说:“我曾将中、西方杰出的绘画作品,比作哑巴夫妻,虽语言有阻却深深相爱。”在这个信息传播发达的现代社会,中西方艺术相互贯通有助于更好的艺术作品的产生。我们应从古今中外优秀的艺术文化中吸收、交融并实现创新,不能一味地模仿也不能一味地拒绝,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这些文化发展中的异同,只有为我所用,中国艺术才会充满活力、更加丰富多彩。
注释:
[1][3]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3:23,27.
[2][古希腊]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朱光潜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273.
[4]引用《中国美学思想书》
[5][法国]罗兰·巴尔特.符号帝国[M].孙乃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王瑶,曲阜师范大学2014级美术研究生。研究方向:美术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