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放
城市景观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社会面貌、经济水平、文明程度以及外宣形象。城市景观设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通过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系统规划,可以使城市环境兼具应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并能保证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城市规划建设、城市景观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广州景观设计的历史沿革,不同时代的演变
广州是南方第一大都市,背山面海,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城市景观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变化的轨迹。早在宋代,广州已经具有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雏形,城市格局与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呼应;到明清时,广州依托山水相连的六脉渠廊道,形成了“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优美景观;进入 21世纪,景观设计的范围有了新的拓展,设计的手段有了提升和优化,景观设计的技术水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目前,广州正在开展一系列生态培育工程,通过构建“蓝脉绿网”的城市景观格局,促进城市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广州景观设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广州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形态演变过程中,总体上尊重历史,融合自然,创造出了集聚历史性、文化性、生活性、地域性于一体的城市意象 [1]。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从更多角度对城市景观进行审视,凸显出广州城市景观中的一些问题:
(一)城市景观规划缺乏系统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广州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不断加大,打破了城市景观规划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形成了不合理的建筑布局。城市绿地被侵占,城市的绿地、廊道等自然环境被隔断,致使城市景观之间的连续性被打断。
(二)城市景观的功能性较差。景观设计应从功能出发,做到以人为本。而目前大多数景观设计师都是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创作的,对实用层面的考虑则不够周详和严谨,导致广州市区很多景观的观赏性很好,但是功能性、实用性还需要得到更多关注。
(三)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广州市区的自然景观的设计思路已经逐步从过去的创造模式转变为自然
模式,逐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但是,滨河廊道的设计还缺乏连续性,绿地分布零乱,城市景观呈现破碎化、异质化、
形状复杂化等特征。
(四)人文景观缺少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全球化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促进了我国城市景观的高速发展,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目前景观设计行业内普遍推崇外来文化,而忽视了广州的历史、地域文化以及新时期的国情市情,结果失去了城市的个性特征和景观的灵魂。
以上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景观设计的割裂性特征。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景观被人为地分割成小版块的个体,不具备长期性和整体性,与大时代和大环境存在一定的脱节,从而导致了各种问题。广州的城市景观设计需要在继承历史和自然的优势基础上,不断吸纳先进的设计理念,顺应山水的肌理,体现时代的需求,才能更好地适应广州的城市发展。(图 1)
三、广州景观设计的创意转向
俞孔坚先生认为,景观必须尊重人的生活、工作和休闲方式,要使尘世景观体现出的人工与自然、文化与生态、历史与现代、时间与空间等要素的和谐共生。[2]这正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对于广州景观设计的创新创意也有着借鉴意义。(图 2)
(一)统筹规划,体现景观设计的系统性。广州城市景观设计应在把控好整体性和系统性,在设计中要考虑到城市的整体形象。城市中的自然景观应具有连续性,并与人文景观遥相呼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以珠江沿岸的景观设计为例,应考虑到水、岸、绿化带、滨河建筑等要素在内的多重景观的互相影响,才能体现出高品质的滨河景观。(图 3)
(二)以人为本,追求审美和功能的平衡。景观设计最核心的理念既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互动,通过种种创意实现审美与功能的和谐统一。在当今城市面貌趋于雷同的现状下,从审美观的角度来打造城市景观特色十分必要。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生存环境变得恶化,城市景观的设计无法绕过功能性的实现这一方面。因此,审美和功能的平衡性是未来景观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
(三)尊重自然,体现城市环境的生态性。广州可以通过绿色长廊、河滨休憩带、环城森林带等将建筑与自然融合一体,真正地组成一个有机的城市绿色生态系统,营造出具有岭南特色的绿色景观,逐步形成森林城市、绿色城市、生态城市。[3](图 4)
(四)体现人文内涵和时代精神。广州拥有博大精深的岭南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海洋地域文化,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人文资源。在现代建筑群中可以充分运用岭南地方元素,既能适应现代城市生活、又充满城市文化特色。将海洋地域元素应用到城市景观中,在活动广场、商业区、休憩区等设计中嵌入海洋元素,既从功能上满足功能性要求,又丰富了城市景观结构。城市景观设计还应与时俱进,抓住“海丝之路”建设的契机,在设想和理念上体现“海丝之路”的精神,为广州创造更加鲜活的视觉空间,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形象。
四、小结
构成城市景观的要素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景观设计的思维也应是不断开拓创新的,科学地传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现时代精神,有机融合世界文化,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真正实现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景观的创新、创意、创作。
注释:
[1] 李百浩,黄亚平.历史 ·风景 ·街市 ·生活——广州传统城市中轴线概念城市设计[J].城市规划, 2003, 27(3).
[2] 张华,肖战洪.打造最精美的“城市名片”营建最亮丽的“城市景观”广州策动城市景观盛会[N].房地产导刊, 2002(19).
[3] 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广州日报,2015.12.14.
参考文献
1.杨宏烈.广州增.公园历史文化遗产景观的再生重构[J].建筑与环境, 2015(2)
2.吴晓松.构筑城市景观体系,塑造广州新形象[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S2)
3.梁曦亮.浅谈广州城市道路绿化设计思路的转变和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4.林海平.浅谈海珠湿地公园建设对广州城市景观生态系统的作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13(20)
5.张杰.浅谈广州城市绿色景观系统的构筑[J].魅力中国, 2008(2)
6.胡灵娟.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
7.汪峰.新地域主义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07, 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