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教育这一课题,在我国尚未得到充分研究和实践。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大多是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热心程度、观念和能力,对小学生、中学生或社区青少年提供一些有关青春发育成长的知识。有的称“德育”,有的称“生命教育”,有的笼统称“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教育应包含狭义和广义的层面。从狭上说,青春期教育主要是性教育,要讲生命的孕育和诞生的基本知识,青春发育的生理规律,青春体貌的变化,性欲望、性吸引、性冲动和性宣泄的生理与心理现象,性的安全健康和身心保护的知识,还要讲预防意外怀孕、预防性病、艾滋病、反对滥用毒品等知识。从广义上说,青春期教育作为人生教育,它还应当传授性的价值观念、性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责任,性的法律界限与防止性暴力等知识;教导人际交往特别是两性交往的知识与技能,帮助青少年学习关于两性之间的友情、爱情、择偶、婚姻准备、生活技能等人生课程,懂得性别社会化、性别差异与性别角色、两性尊重与平等的基本概念,它涉及社会人文科学的广泛领域。
为什么我们要倡导广义的青春期教育并付诸实施?这也许与我本人作为一名社会学者和社会工作实践者的痛切感受有关。这些年来,社会科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我用婚姻失败率大幅上升的统计数据和许多悲情故事做出了见仁见智的解释,令社会公众困惑不已。我的兴趣不在于统计数字与悲剧情节,而在于探究:为什么那许多始于自由择偶、结合于浪漫爱情的现代婚姻会纷纷陷入困境?为什么某些已饱尝失败之苦的男女再度跨入婚姻后还会重复先前的不幸?我尝试过近10年的婚姻咨询(部分是为了收集我的研究实例),我感到,对那些陷入不幸的婚姻来说,大多很难从道德、法律或医学上去寻找原因和救治办法。“性格不合”“感情不和”“没有共同语言”“性生活不和谐”之类的说法是当事者们惯用的解释。然而,认真追溯他们的成长经历、婚前交往和婚后生活,可以发现,在“感情”“性生活”的背后,有些“远期”的隐患早已潜伏下来,其中不乏在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即青春期留下的阴影。在我做咨询的20世纪90年代,许多中年夫妻来求助。他们的婚姻经历大同小异:绝大多数人在婚前未曾获得过任何关于性别差异、婚姻准备、夫妻生活的知识;有的在婚前几年没有交过异性朋友,第一个投入谁的怀抱就和谁认定了婚嫁关系;还有那些因性生活失谐而导致的夫妻冲突,“婚外情”乃至暴力伤害的事例,也无不表明夫妻一方或双方的性与婚姻观念偏误和人生准备的欠缺。
那么,究竟现代男女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两性交往、友情爱情、婚姻家庭以及男女平等及生活技能这类人生的必修课呢?答案当然不应是“等到结婚之后”吧。其实,两性开始自然吸引和交友的青春期,就是学习婚姻准备课程的最佳时期。由于父母与孩子关系的亲密性和自然性,家庭气氛的随和性,所以家庭应成为孩子学习性知识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应成为孩子性教育和人生教育的第一任和主要的老师;父母有义务帮助孩子接受社会的主流性价值观,并将价值观视为孩子健康成长过程的重要部分。
(陈一筠 青少年心理教育专家,中国性学会青少年性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