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霞
摘 要:20世纪5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科技发展政策,使台地区科技实力得到快速提升,为台湾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其中台湾科技智库的咨询、反馈、诊断、预测功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论文总结、分析了台湾科技智库的类型及特点,提出构建多元科技智库体系、密切结合实际需求、培养专业化智库人才队伍、扩大科技政策研究视野等建议。
关键词:台湾 科技智库 启示
中图分类号:G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03(a)-0001-03
1 台湾科技智库的类型
科技智库能为政府科技决策提供具前瞻性的科技政策研究分析信息,提供政府制订长期发展政策与策略依据,更好地发挥推动科技发展的作用。台湾专门从事科技政策研究的机构大致可分为官方研究机构、大学的研究所或研究中心及财团法人设立的研究机构或基金会3种类型。
1.1 官方研究机构
台湾科技发展采取整体综合规划和分工负责的原则,在总统府下有中央研究院,是台湾法定的最高研究机构;行政院下有科学委员会及各相关部会署(教育部、经济部、交通部、原子能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卫生署、环保署等)。行政院科学委员会是科技发展专责机构,行政院设置科技顾问组,聘请岛内著名科学家、国际知名与有经验的科技专家学者,担任科技顾问,作为行政院院长综理科技事务的幕僚单位,定期召开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就科技发展政策方向与重要计划的执行,提出建议与备供咨询。为取得产、官、学、研对科技发展共识,自1978年起每4年召开一次科技会议,每次均依据会议结论,编撰《科学技术发展计划》,经行政院核定后,作为各部会署拟订科技政策及推动科技发展的依据。
1.2 大学研究机构
大学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之一,具有智力密集、学科综合交叉和国际学术交流广泛的优势。同时,大学培养的毕业生多,社会辐射面广,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影响大。台湾的大学设立了许多研究所,主要从事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同时培养专业人才。如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是台湾重要的科技智库之一,针对台湾科技政策中心进行长期性、整合性、系统化、深入的研究分析与评估工作,提供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科技政策的施政参考依据。从2003年起该中心接受国科会委托执行“科技政策与国家竞争力”研究计划,系统地协助政府相关部会研拟科技政策相关策略规划,完成了第一部《科学技术白皮书》。台湾政治大学科技管理与智慧财产研究所(以下简称科智所)承担组织多项跨校、跨领域、跨学院的整合研究计划,包括:台湾创新系统与创新动态调查、创新与创造力研究、创造力与创新衡量指标、组织内与组织间创新平台与机制、美欧日知识产权案例评析等。该所还积极推动校际、国际、两岸交流合作,与工业技术研究院、麻省理工学院、北京大学、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发行学术期刊《智慧财产评论》等,建构岛内外智慧财产相关学术咨询及意见交流的平台。
1.3 财团法人设立的研究机构
财团法人(不分红、非营利、社会化服务)的民间组织是非营利科技组织中的软科学机构,这些机构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个人、企业或社会的捐助,从而保持了其独立性和公正性,在政府的决策咨询和一些重大社会、政治经济、军事问题中作为政府的外脑发挥着无可代替的作用。如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STPI)的前身是成立于1974年的台湾实验研究院科学技术资料中心(STIC),2005年1月转型纳入台湾“国家”实验研究院。该中心配合国科会推动台湾科技发展任务的需要,加强科技政策的研究工作,为台湾当局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信息。近年来,中心的工作以多元的方式协助政府推动科技发展,在政策规划方面,参与台湾科技发展重要活动,包括:协助编撰台湾科学技术白皮书(2011—2014年)、协助举办台湾科技会议、协助编撰科学发展计划(2013—2016年)。在政策研究方面,致力于实证研究工作,通过相关数据的获取,建立科技前瞻数据库,掌握各国科技发展及政策走向,以适应重要前瞻研究议题或技术发展需求;建立政策指标数据库,分析了解各国重要指标的国际发展地位与趋势;建立台湾高科技人力资源库,掌握科技人才现状;结合科技文献与专利资料,探索科技研究与成果运用的关联性并进行国际比较。此外,在政策执行方面,该中心还协助政府进行科技计划审议与管理,提升国家研发资源的应用效益。总之,STIC在科技前瞻、科技人才、优势技术发展、产学合作、科技产业转型等重要发展议题,提供政府必要的信息并持续协助推动相关事务,有效拓展及发挥整体影响力。
2 台湾科技智库研究资源系统建构及研究成果开发管理
2.1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优化配置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机构
高质量的研究成果首先要占有和掌握全面而准确的资料信息,这是研究的基础。台湾以规划、预算、组织、指挥、协调的系统方式,对科技信息资源和服务机构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其高效利用,构成了既有分工又有合作的体系。20世纪70年代以来,台湾相继成立了“技术资料中心”以及各种专业科技资料服务单位。台湾各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科技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情报服务,主要包括智库、电子服务、出版品、政府简报等内容丰富的产业情报信息;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为用户提供结合区域产、学、研及政府资源的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开展研讨活动、图书与资讯服务、在线咨询服务等。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STPI)以搜集、处理、分析及提供科技信息,促进台湾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为宗旨的公益性信息服务机构,是台湾最重要的科技信息服务机构之一,对台湾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发挥重要作用。中心持续维运台湾地区学术电子信息资源共享联盟推展、文献传递服务系统推展、促进产学合作与研究成果扩散及信息平台与安全维运环境建置。在学术电子信息资源共享联盟推展方面,该中心建立的科技网不仅汇集了岛内外学术会议、研究计划、科技报告、电子期刊、书目数据库等资源,还协同350家图书馆组成全台湾唯一、全省范围的馆际合作系统。它建立的政府研究信息系统(GRB)成为台湾唯一的省市及各地方当局信息服务的窗口,为上百个机关单位提供计划管理、信息检索和统计服务。
2.2 推动“实践型”的科技政策研究真正发挥辅助政府转型的效能
台湾科技智库侧重于现实的可行性,研究成果快速为业务主管机关所参考采纳。随着台湾科技政策研究的日趋专业化,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关于科技政策的专著、译著、刊物,发表了大批学术文章,客观上丰富了该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基础,在理论探讨层面已趋向成熟。发行和传播出版物既是智库扩大影响的主要方式,也是其收入的来源之一。如台湾大学科技政策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的《前瞻政策与产业发展论坛》,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STPI)的《科学发展月刊》、《国研科技》等,2005年起STPI承接由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自1983年起逐年编纂《科学技术年鉴》,就每年度科技政策、产官学研科研成果与科技发展配合措施等做整体叙述,以提供政府掌握科技发展趋势及厘定政策参考,并增进国内外社会各界对台湾科技发展的了解。这些研究成果对解决科技发展的具体问题和指导科技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 台湾科技智库的特点
3.1 高度的独立性
作为科技智库要求专业、客观、独立性和公信力,与大陆较为明显的官方色彩相比,在台湾科技智库大多官方色彩极淡。财团法人的民间组织由于没有营利压力,因而该类组织不仅能够实现完全自主管理,实现管理者和研究者关心国家大事和社会发展的理想,通过咨询和发表研究成果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事务,而且它还能够关注并研究那些营利性企业组织不关心的、潜在的、公益的重大问题,能够关注并研究那些因某些原因而被政府遗忘、不便出面、照顾不过来或者有意回避的问题,有效发挥参谋作用,使自己的工作更具现实性和成效,而同时又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影响,最大限度地保持研究工作的客观性和独立性[1]。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对创新体系建设的日益重视,台湾地区官方在财力和政策上对非营利科技组织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强。
3.2 灵活完善的用人机制
科技智库人员的研究思维特别注重全球视野,因而人才队伍构成也要注重全球化,才能产生相对较大的国际影响力。如1979年台湾成立了“科技顾问组”,除聘请台湾自己的专家外,重点聘请外籍顾问,所聘请的外藉顾问都具有科技专业及丰富行政经验。如第一任首席顾问海格第博士,是美国德州仪器公司的创办人及董事长,也曾任美国总统的科学顾问。第二任首席顾问是赛驰博士,他曾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长,是国际公认的科技领导人才。顾问们不但在自己专业领域方面提供许多宝贵意见,而且对岛内整个科技的发展环境也提出许多影响重大的建议。财团法人国家实验研究院科技政策研究与信息中心在建构专家智库上,依据科技政策研究领域,邀请国内邀请具丰硕经验的岛内外学有专精的资深研究人员、专家参与进行意见交流,以扩大政策范畴的广度与深度,并且达到凝聚共识的目的。
3.3 密切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台湾地区与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英国、荷兰、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和一些东欧国家都有着较密切的科技合作。如“国科会”与加拿大国家研究理事会开展了各种合作研究项目和举行双边专题研讨会,加强与各界、各领域专家的联系,学会还由理事长主持召开每月一次的形势研究会,经常邀请政府首脑来参加,共同探讨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相关的问题,由此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专门设立国际合作组和科技论坛组,根据中心研究工作需要,配合科技政策研究计划,积极寻求与建立国际合作对象与渠道,每年举办“科技政策与国家竞争力研讨会”,广邀岛内外科技政策领域的研究单位、专家、学者参与,并作为研究成果交流的重要平台。
4 启示
在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中,作为政府思想库和智囊团的智库蓬勃发展,科技智库和组织不断完善。当前大陆科技智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部委,各省、市、地区及大学设立的研究机构,此外还有不少的民间研究机构,他们或参与政府政策的形成,或为政府决策提供相关依据,或为社会发展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不仅成为影响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力量,也成了国家“软实力”提升的重要标志。但是大陆科技智库在隶属管理体制、财务筹资机制、用人制度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障碍,台湾科技智库的发展及管理经验值得汲取与借鉴。
4.1 科技智库体系的多元性
现代科技智库的特点是保持研究的独立性,不带偏见,它们是站在政府与科技界之间,既用大量事实数据向政府提出建议、咨询以至批评,又向科技界展示技术创新的新视野。比较台湾科技智库的组成,大陆有较为明显的官方色彩,大陆科技智库大多依附政府机构而建立,具有官方或半官方的背景,普遍采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行政依附性强,大部分智库仍然依赖政府财政拨款或政府立项课题,由于其生存发展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影响,更多承担了对政策维护和解释功能,也因此常受到国内外学者对其独立性的质疑。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是长期以来党和政府执政过程中一直坚持的路线,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广泛征求社会各阶层专业人士的意见,以组织化形式体现出来的民间智库,无疑是重要来源之一。但与官方智库产生的重要影响相比,民间智库无论是影响力还是数量都还十分有限。促进民间智库发展,不仅具有社会意义,更有益于政府科学决策。智库的多元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要让基于不同立场和目标的智库进行充分的交流和交锋,以提高中国智库“产出”的水平和“产品”质量,也必将大大助益于政府决策的公正、有效和准确。政府应出台更有利于民间智库发展的政策、构建促进其发展的多渠道经费和信息来源,营造有利于智库机构发展良好外部环境。
4.2 研究内容的前瞻性和针对性
当前随着建立国家创新体系,走创新型国家之路,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技智库的研究内容已从单纯的科技政策走向与产业政策、财政金融政策、教育政策等相融合的广阔领域,研究重点逐步转移到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等方面。作为智库,其研究与咨询只有为政府主管、企业提供可靠可信、前瞻务实、可操作性强的决策依据,研究成果才能得到承认并实现价值。所以在工作中要密切结合实际需求,坚持研究的前瞻性、战略性、开放性、务实性,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研究和咨询实力。为此,科技智库要及时了解科技政策研究的走向,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大量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政府提供更加及时、科学、前瞻性的研究成果,支撑政府决策,促进决策科学化,充分发挥决策咨询研究工作的智库作用。
4.3 智库人才队伍培养的系统性
智库的核心是研究,人才是决定智库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选拔、配备、使用、考核、培训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决定了智库的竞争力和成就。科技政策的研究涉及各个领域如科技、经济、社会、法律、文化等,要求研究人员必须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要采取继续深造、培训、进修等措施,提升科研人员科研素质和研究水平,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坚实的后备人才队伍。同时,要建立多平台的人才共享机制。智库需要聚集一批在不同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比如大学的知名学者和专家、企业界的精英、政府卸任的官员、其他著名智库的人才等等,要按照加强智力引进,引社会之智为我所用,汇集各方面人才。促进研究人员的流动。台湾科技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具有政府部门的相关工作经历,其他国家和地区也通过“旋转门”建立智库的人才储备和培养机制,即智库的研究人员有机会进入政府机构,而重要官员离职后又常常进入智库,成为研究人员。这种“旋转门”机制有利于强化智库决策研究和咨询服务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对智库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科研团队建设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关键,要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着力营造吸引人才和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创造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条件,培养出富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团队。
4.4 研究视野的广泛性
科技政策研究属于上游基础科学与技术开发的阶段,其执行必须与下游产业政策相呼应,才能具体落实并扩散研究的效益,因此,特别强调与外界研究机构的协力合作。科技智库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术网络,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学术活动为载体保持并发展同政府部门、其他研究机构和企业的广泛联系,促进研究人员之间的联系,形成资源共享、开放式的研究平台。近年来,国际智库的运营也体现为合作机制上的国际资源整合,要加强科技政策研究的国际合作,进一步提高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使科技政策的研究走开放型、国际化的道路。可通过召开国际论坛、研讨会、联合研究、人员交流等方式实现合作,充分整合智库资源,达到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目的,不断扩大科技政策的研究视野,从而为政府制定出适应科技发展实际要求、符合科技发展正确方向的科技政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过聚荣.港台地区非营利科技组织的演变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6):76-79.
[2] 童正容,张良强.台湾地区科技智库发展现状及对大陆科技智库建设的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15):32-36.
[3] 万劲波.国家科技智库建设发展态势及建议[N].中国科学报,201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