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远
摘 要:新课程标准对听力教学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新课标英语教材的基础上,充分理解听力的意义及能力要求,帮助学生克服几个影响听力的障碍,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要想提高英语听力教学的效果,教师就必须明确并克服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设计听力教学的各个环节。
关键词:高中英语;听力教学
一、高中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主要问题
1.教学设计单调,教法单一,气氛沉闷。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受高考升学率、工作及社会压力等的影响,很多教师的听力课堂教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他们认为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通过多做高考模拟试题就可以达到。于是大部分的听力课都会采用较单一的教学模式:放录音—做练习—对答案,教学活动的设计基本上以选择题为主。这种单调而又机械的听力课如同走过场,与其说是在进行听力教学,不如说是在进行听力测试。这只能把学生培养成考试机器,片面提高其对信息的筛选和细节的分析能力,但对于语言的推断或揣摩说话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的把握作用不大,使得听力学习丧失了在语言能力方面的交际功能。课堂的学习氛围自然是沉闷,毫无生气。
2.忽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忙于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对学生进行听力学习策略的有效指导。英语教学过于强调大脑的理性和认知功能,忽视了非理性方面的发展,造成情感空白,由此导致相当部分学生英语学习的失败。这种倾向在语言教学中表现为过分强调语言学习的认知因素,忽视情感态度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久而久之,有利于学习的积极情感因素如动机、兴趣、自信等逐渐失去,消极情感因素如焦虑、内向、害羞、胆怯、缺乏动机和兴趣、怕困难等不断增加。学生在听力学习中的消极情感因素的增加势必会影响到说、读、写方面的学习,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是极为不利的。
二、提高高中英语听力的训练方法
1.建立高中英语课堂听力教学常规。
在高中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的从“听”入手,在英语环境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首先,在课堂上,让学生听录音然后规范性的模仿,有必要的时候老师可以适当为其示范。对于学生来说,听力能力培养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听音、辨音能力。[3]掌握好了单词发音,语调的特点,以及英美发音上的不同,听力就奠定了一个比较好的基础;其次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基本掌握文章大意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文章出现的关键词,用英文解释或肢体语言,让学生作出猜测。对于比较重要的句型或者难点理解,老师可以反复播放或者借助其他教学媒体,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听力内容。
2.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
听力训练过程中,使用什么样的材料至关重要。英语老师应当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首先,听力材料应该紧扣教材,高中课本里的文章涉及面广、语言地道、文笔流畅,极大地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为了加强他们对这些内容的掌握,同时提高他们对这类题材的听力能力,所以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与课本接轨的听力材料。这样一是对文章内容的扩充,也能减少听力联系的盲目性,还能让学生增加成就感。
3.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听力中去。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例如让语音语调比较好的学生朗读听力材料,还可以分角色带入感情的朗读,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也对于那些语音不够好的学生,有一个促进作用,吸引他们参与到其中来,从而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4.注重语言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
不同的民族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因文化的差异,往往会因一些理解和表达的不同,使交际者由于缺乏对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背景文化的了解而产生某些误会,甚至于“文化休克”。文化差异与语言差异之间存在着互为映照的关系。认识文化差异是分析语言的基础。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绝不仅仅是让其掌握正确的语法形式和一定的数量的词汇,还必须使他们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文化的学习与语言的学习是密不可分的,文化上的差异直接体现在目的语的语言中以及和目的语国家人民的交往中。就词汇而言,学生可能了解词的意义,但由于不熟悉其文化背景而不能理解它的内涵,了解其外延则较为困难。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观念和生活经验的差异,在交往中常常存在理解上的障碍,所以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注重两种文化上的差异的对比和学习,将会促进学生语言知识和交际能力的提高。
听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影响听力理解的因素很多,要想提高听力理解的能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以学定教,帮助学生克服听力中的种种难题,还应多钻研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努力寻求一条扎实有效的教学路子,使学生的英语听力理解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舒白梅.现代外语教育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英]马丁·韦德尔,[中]刘润清.外语教学与学习——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顾曰国.英语教学法(上)[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