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咏静
我国当前进入“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成为其中的“短板”。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现代农业技术及管理经验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再加之国内农户兼业化、务农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业发展也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抬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补贴效应减弱的困境,这使得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业劳动者。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爱国、尚农、勤勉、诚信”这八个字犹如一声春雷,惊醒梦中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们应立即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行动起来,“转观念、调结构、扩产量、创效益”,用现代农业的思想武装头脑,转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加入到新型职业农民教育的队伍中来。
一、转变观念,调整结构
让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地响应国家对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改变传统的种植模式,积极地参与到“发展农业现代化、保障国家粮食、蔬菜安全、深化农村体制改革”的建设中来。积极地为社会输送“有机、绿色、环保”的放心蔬菜,提高蔬菜品质,让自己的钱包鼓起来,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新,带动力强,极具创造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二、整理思维,贯彻落实
我们聘请的各条农业战线上的专家学者给农民传授了很多的农业种植关键技术,普及了诸多关于涉农方面的知识。比如:如何选种、播种;如何施肥、田间管理;如何进行病虫害防治;怎样鉴定种子、农药真伪及法律法规;如何搞好自身健康卫生及产品质量安全;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以及我们国家蔬菜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等等一系列知识。
三、与时俱进,全面开花
为积极响应习总书记“农村要强、富、美”的三个要求,我们一定会带动农民及时转变观念,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质,改进耕作模式,马上行动起来,让新型种植模式全面开花。为了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千方百计的不遗余力的帮助。
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创新培训模式,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效性
1.理论授课+观摩交流+实践操作模式。
通过专家的教学计划,依托“果树”“蔬菜”“大田”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基地,依据主导产业生产需求,定期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理论学习、观摩交流和实践技能操作的培训。重点掌握新技术、新观念以及法律法规和惠农政策知识。
2.农民与专家互动模。
为便于协调生产与学习的关系,提高学习培训直观性和时效性采取分产业分期办专题,职业农民与农业专家面对面探讨生产管理技术、市场、品牌等问题,进行现场指导,搭建专家与农民的交流互动平台,便于新型职业农民及时获得专家的建议和对策信息,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3.田间教学培训模式。
把培训课堂开设在田间,通过现场演示和参观考察,提高实训实效。为提高培育效果,建立了跟踪指导服务平台,让学员学有榜样、看有示范;为学员们交流互动提供方便;建立了跟踪回访服务信息反馈记录,极大激发了培训学员的学习热情。
4.培育农业合作组织,优先提供科技服务。
支持建设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强村大社、产业联盟;大力培育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成长成熟,提高整体发展的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开展技术管理服务的优势,联合协作、扶弱帮困、提供服务、率先领跑。同时,优先提供科技服务。对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实行“一对一”对口帮扶,各涉农单位优先选派专业对口的科技人员进村入户、联户结对开展技术指导服务。
5.优化培育环境生态,积极推行免费培训。
积极优化培育环境,为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切实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在接受培训学习方面向职业农民乱收费。积极推行免费培训。通过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职业技能计划”,对新型职业农民实行职业技能免费培训全面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广泛征集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生产、销售和服务环节“冒尖”的“土专家、田秀才”,组成实践技能讲授组,以现身说法,与农民心贴心交流教学,增强新型职业农民学习本领、提升技能的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其关键在人”。所以,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重要意义,它不仅是新形势下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助推器,又是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四化同步”的重要引擎,也是培育新型经营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同时是适应经济新常态、落实中央文件精神的具体体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必然要求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新型职业农民是农业转型的要求和农民转变的结果。没有新型职业农民,就没有现代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