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蕊
摘 要:要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一、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创造性的意义
(1)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语言本身就有严格的规范性,同时,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随着交往的需要,会表达出丰富多样的语言样式。有时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达出来。
(2)阅读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学创作,小学生作文就是儿童的语言创作。
(3)新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中,关于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而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从目前小学阅读教学的实践来看,阅读教学的创造性还很不够。
(1)表现在学生学习方面主要是:学生的思维不够活跃,课堂提问很少,提问的思路不开阔;学生的答问重复的多;学生的作文受“小八股”束缚,如开头总述、中间重点写一两件事、最后表达中心思想。当然,开始是可以这样训练的,但到高年级,必须放开。
(2)教学方法机械死板。如不少教师采用鹦鹉学舌的方法,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而不能做到教一句,学三句。同时,目前在教学中,往往以一种教学模式去套教材,课课是一种模式,这样就显得机械死板。
(3)受教学参考资料的束缚太大,如考试都要以教学参考资料上的要求做标准,否则即给扣分。因此教师教学不敢有半点灵活。
(4)更主要的是缺乏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民主环境。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个人看法,有的老师不但不支持,反而批评好表现个人。这种做法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性语言训练
阅读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不能脱离创造性语言训练;要在创造性语言训练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有时以训练创造思维为主,发展学生语言的创造性;有时以创造性的语言训练为主,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二者总是统一的。有人总是把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割裂开,那是不正确的。下面谈谈以发展创造思维为主的语言训练。
1.丰富表象与发展学生语言的形象性。
表象是形象思维的组成部分,是指人过去感知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形象。表象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运动等来获得,而视觉表象最具有鲜明、多样性和灵活性。表象是可以储存的,它是想象的材料。儿童的表象积累多了,就会促进其思维、尤其是形象思维的发展。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都很重视儿童的观察活动,其目的就是为积累表象,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在方法上多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孩子的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会获得大量的表象。如春天到了,引导儿童观察花草树木。要求把看到的说出来或写下来。有的老师引导孩子认识柳树:柳条长长的,是绿色的,在风中摇摆着。他就可以说一句话:“绿色的柳条在春风中摇摆。”或“柳树的长长的绿色柳条,在风中飘摇。”又如,儿童看见桃花,数数五个花瓣儿,一串串的,粉红色,有香味。这时在语言调节下,就会说出:“桃花开了,粉红色的,每朵有五个花瓣,一串串的,太美了,我还闻到一阵阵的香味呢。”这些观察结果的表述,会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2.发展想象与创造性的语言训练。
法国思想家狄镇罗普说过:“想象,这是一种特质,没有了它,一个人既不能成为诗人,也不能成为哲学家、有机智的人、有理性的生物,也就不成其为人。”这句话看来似乎过分,但确实是真理。如果学生的想象力差表现在阅读中,往往对课文的情景理解不具体。表现在说话、作文中就不会具体生动。想象力丰富的学生,会浮想联翩,思维活跃,创造力强,学习生动活泼。
儿童想象力的发展,最初一般具有复制或再现的性质,逐步发展其独立性和创造性,创造性成分会日益增多。由于儿童的知识的限制,其想象的逻辑性和概括水平不会很高。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儿童的想象呢?儿童想象的发展主要靠生动如画的语言。口头语言通过声音传导意义,由听觉接受;书面语言通过文字传导意义由视觉接受。不论是由听觉还是由视觉接受的信息,对语言所体现的景物、事物、人物,要能实现其具体效果,是需要通过学生的想象才能实现的。因此在教学中的一般做法:
(1)充分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象。在引导学生阅读时,一方面唤起学生的表象和联想,边读边想象课文所写的人物、人的具体情境,把课文所写的在头脑中形成画面;一方面要学习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鲜明、具体生动的语言,写出了这个画面。
(2)揭示关键词句的内涵,唤起学生的想象。有的词句不是一看即明白,必须将词句内涵揭示出来,使学生理解该词句的比喻之义、含蓄之义、言外之义,以唤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
3.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1)鼓励质疑,激发求异思维和创造意识。有人说,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这话是千真万确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发问,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向广阔又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2)教师要善于设计多种形式、多层次、多答案的练习。鼓励学生动脑筋说自己的话,不要人云亦云,别人说了,你就不要重复。日久天长,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就会得到发展。
要提高阅读教学创造性,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具有创造意识。如果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就会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会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语言训练项目,会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拓宽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如果教师具有创造意识和民主意识,就会去创设一种适合发展学生创造性的师生和谐的民主环境。因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性是需要多多鼓励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提问、回答问题中的一些创造性的火花,及时给予鼓励,给以表达的机会,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能做到以上两点,学生的创造能力自然会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