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兰兰
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除了意愿画以外,基本模式是这样的:限定题目、出示范画、教师讲解,然后幼儿作画,结果谁画得最像范画,谁往往就会得到最多的夸奖。幼儿已经习惯了这种模式,并产生了依赖性,甚至不看范画就想不出平日最熟悉的东西是什么样子。在颜色的选择上,也受限于固定的模式:天一定是蓝的,树一定是绿的,太阳一定是红的……这样一来,所有幼儿的画都是大同小异,没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幼儿的创造力也被扼杀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规定,要让幼儿“能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需要做到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不能太在意幼儿的创造结果。
那么,如何在幼儿园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呢?
一、教师应注意对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
教学中促进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有的来自于教师本身创造性素质,也有来自家长和幼儿方面的。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创造性教育的实施者——教师。应当首先增强对教师自身创造性素质的培养。幼儿大都喜欢摹仿教师,他们常有意无意地采取与教师相似的行动,从而学到教师的某些行为和思维方式。创造型的教师在教法,倾向于采取“建设性的行为”来发展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有必要加强教师创造性素质的培养,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表现创造力的机会。如在一次绘画课上,让幼儿画小朋友坐滑梯的场景。我在示范画上添加了太阳公公、小草、小花等。有一名小朋友没有按照我的画法做,却将太阳公公的胡须画得很长很长,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们顺着太阳公公的长胡须滑上滑下,一个个的幼儿栩栩如生。我问这个小朋友为什么要这样画,小朋友说:“这多有趣呀!”当即我在全班幼儿面前表扬和鼓励了这名幼儿。此后,这个小朋友画画的劲头更大了,总是能想出好多新颖、独特又极富童趣的作品。
二、兴趣是创造的基础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趣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心灵?”没有兴趣,创造则无从谈起,因此,要充分发挥幼儿创造性,首先必须使幼儿产生兴趣,包括对活动本身的兴趣和创造的兴趣。
为了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创造良好的学习情景,给儿童带来新异,新奇的感觉。环境会使儿童以积极的心态进入新知识的探索中,尝试不同的教学形式在儿童美术教学中带来的新奇,刺激的情感体验。如大班绘画《脸谱》,我用一段京剧的唱段加以情境烘托,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接着让他们欣赏各种各样的脸谱,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发其探索的,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
三、运用贴进幼儿生活的素材,提升幼儿的创造力
要丰富幼儿美术活动的素材,就要在动态、形状、颜色方面提高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帮助孩子发现寻找生活中形形色色有趣的形状和大千世界中造型的美感,让孩子看到一个事物就能归纳出它的主要形状组合,并认识其主要色调。只有学会观察,才能更好地感受美,并把它表现出来。
我之前一直以蜡笔画等绘画形式,多多少少地束缚了幼儿的创造力和表现力。材料的更新是其艺术升华的一个突破点。我有意识地让孩子尝试使用不同的材料,如油画棒、水彩笔、、棉签、水粉、色卡纸、各种豆子种子,甚至于废旧物分别进行印画、刻画、棉签画、剪贴画以及手工制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肯定幼儿的作品,使之有信心
当那一幅幅充满童趣的画面展现在眼前的时候,去欣赏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但在这个时候,往往也会发生一些让孩子倍受打击的事情。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评价一件作品往往会与“像”“不像”联系在一起,若是前者便是好的,加以赞扬;若是后者便是不太好的,就会加以质疑,有的家长在欣赏孩子的作品时,甚至还会加以指责,“你画的是什么呀?”“看你的这些线乱成什么样!”“你看别人的画多好,多整齐!
这样的评价,让幼儿好不容易长出的想象翅膀被折断,培养起来的绘画兴趣也缩了回去。总之,我们应坚持在美术教学中把培养幼儿创造精神放在首位,从孩子发展的角度去看问题,让幼儿在创作中插上想象的翅膀,按自己的意愿来表现,努力拓展他们的创造了,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孩子们的创造潜能。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把普通的东西点化成智慧和美的艺术品,才可以让孩子们在属于自己的绘画空间里自由想象、大胆创造,画出一片真正属于孩子自己的天空,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大千世界。
参考文献:
[1]孙桂芹.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幼儿创造能力[J].好家长.2010年第2期.
[3]王琳.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J].现代特殊教育.200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