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虹
摘要:文章对2016年全国新课标理科综合(I)化学试题进行了评析。该套试题在命制过程中注意知识的基础性与考查知识全面性结合,在继承中有所发展;强化了实验的考查,彰显了化学的魅力;理论联系实际,体现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实现了素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凸显了信息素养。
关键词:全国高考;基础知识;联系实际;信息素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07—007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i.issn.1008—0546.2016.07.028
我国正在进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之紧密联系的高考试题对中学化学教学而言具有鲜明的导向性。2016年全国高校招生考试新课标I卷化学学科试题体现了立德树人的基本思想,以宣扬化学科学的正能量为主线,以突出化学实验特色为主旨,以展现科学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为特色,进一步诠释“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不仅考查了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还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考查巧妙融人其中。
一、试题特点分析
1.基础性与全面性结合,继承中有发展
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从内容看,依然注重试题内容的基础性与覆盖核心知识的全面性相结合,适当关注了不同知识的融合。
从表格中所列内容不难发现,试题类型及考查的内容与往年大致相当,均为中学化学教学的基础知识和核心知识,且覆盖面比较广,如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电化学、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背景的基础计算、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工业流程问题等,这种传承性的特点对于中学化学教学的导向性是非常明确的,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备考。但是在此过程中,试题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力图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展现学生的不同的思维。
例如,第13题,同样是考查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但命题方式进行了创新,以框图的方式给出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学生需要结合题目中的给出的物质的性质、从框图中读出的信息对物质种类、元素种类做出准确的判断。
再如,第26题、28题这两道题,我们发现题目在考查这些元素时,并没有定位在氨气、氮氧化物、二氧化氯等物质的性质和制备上,而更多地涉及到了应用氧化还原反应等原理实现同种元素不同化合价的物质之间的转化,最终达到环境保护、污水处理等目的,使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得以体现,这中间突出体现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给了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就是不仅要关注每种物质的性质,还要关注到含同种元素但是化合价不同的物质间的转化。这给我们的教学明确了一个方向,就是在讲解物质性质的基础上,要努力引导学生构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同时学会从多个角度去研究物质、研究反应,如物质的氧化性和还原性、物质的酸碱性、物质的制备等,真正使我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二、强化实验考查,彰显化学魅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我们研究化学物质、学习物质性质、感受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的重要手段。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强化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彰显了化学实验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试卷中的实验内容广泛涉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化学实验现象的分析与表达、实验原理的分析和描述、物质的制备和性质、化学实验仪器的组装、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等,这些内容恰恰都是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反复强调的。我们也看到,像26题这样的题目,是通过对实验内容的考查试图展现学生深层次的思维状况,学生必须真正完成过类似的实验、真正理解实验原理、每一个实验装置的作用、每一步操作的目的才能正确做出解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在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让学生在理解实验原理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完成实验,并且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得出相关的实验结论,这样才能体现化学实验的价值。
三、联系实际。感受化学有用
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在命制过程中,以知识为载体,关注与生产、生活和社会、科技等领域的紧密结合,宣扬了化学为人类社会文明作出的突出贡献,较好地发挥了高考的育人功能。见下表1分析。
这些内容涉及生产、生活、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它们出现在试题中,体现了应用化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一方面考查了相关的化学知识,如电解原理、蛋白质的性质、氮氧化物与氨气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对工业生产流程的理解和分析、有机物的性质及合成路线的分析,另一方面在答题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宣扬了化学科学的应用价值,突出体现化学有用,对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四、素材呈现方式多样化,凸显信息素养
试题中的素材呈现方式的多样化是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的又一个特色。试卷中多次出现装置图、转化关系图、表格、曲线图等形式,学生需要在理解题目含义的基础上,准确获取这些图形中的信息,将其与所学知识结合在一起才能准确解答试题。
素材的多种呈现方式使得试卷整体设计生动活泼,对于学生而言,在解答题目时需要认真阅读表格、转化关系图、装置图中的各种信息,将这些信息与各个模块的知识紧密结合在一起,分析、推理、归纳,最终用合理的语言将他们准确表达出来。在当今社会我们倡导终身学习,而接受、吸收、整合信息是终身学习不可或缺的一种重要的能力,这次试题的命制恰恰凸显了这种能力。
二、几点思考
1.掌握核心知识,提升学科能力
结合2016年全国新课标I卷化学试题,我们看到高考试题的命制具有传承性,每年的试题都在大力考查核心知识的基础上适当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像以阿伏加德罗常数为背景的试题、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物质结构与性质、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基本营养物质、电化学等内容是化学学习中的经典知识和核心知识,我们必须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同时要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力求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例如,在实验装置的连接中,绝不可轻易给出结论,要让学生尝试去连接,并解释为什么这样连接?如果不这样连接会怎么样?再如,学习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要引导学生建构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性质等。
2.联系实际,关注应用价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有义务向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介绍生产、生活、国防、科技等各个领域的新成就,尤其是与化学有关的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感受化学的魅力。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代酿酒技术、古代冶铁技术等,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近现代侯德榜制碱法、人工合成的结晶牛胰岛素、以屠呦呦为代表的科学家们提炼的青蒿素等,都是我国科学家为世界做出的贡献,凝聚着历代科学家们的心血,象征着我国化学科学事业的发展。教学过程中可以以这些内容为载体,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更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