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助力乡村发展

2016-05-14 00:10沈立
环境 2016年7期
关键词:村庄环境农业

沈立

过去污水横流的臭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白色的管网以及崭新的人工湿地,得益于此,村庄迎来了生态农业、文化旅游的发展。

随着农村治水的战役在各处打响,乡村环境不断提升,不少过往“寂寂无闻”的古旧农村也迎来了各自的“春天”。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与谋划下,走出一条水环境治理与产业齐头并进的绿色发展之路。

环境升级助力旅游发展

顺着田边小路走去,两侧整齐划一地种植着两排笔直的杉树,一直通往记者此行的第一站:位于珠海市斗门区的南门村。

汽车驶过村边的小桥,只见碧绿的小溪从桥下横穿而过,隐约还能看见大鱼小鱼在清澈的水中畅游嬉戏。小溪两侧清一色的水上人家,白色的管网从家家户户延伸而出,汇聚在一起,最后通往桥边的一座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过去,这里曾是一条无人问津的臭水沟,水边的居民把生活污水直排溪中,溪水污浊不堪。”珠海市斗门区环境保护局副局长冯悦有告诉记者说:“直至近年来,村子建起了污水处理设施,也铺设了雨污分流的管网,村子的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还迎来了周边城市慕名而来的观光旅客。”

往村子深处漫步,豁然发现,藏于烂漫田野,是一袭三进三间、四合式格局的古屋旧祠……龙舟脊、蚝壳墙、硬山搁檩式梁架,说不完的古老故事,遵循了千百年的习俗,无不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此处名为菉猗堂,相传南宋末代皇族隐居于次。近年来,祠堂更是恢复了传承宋代的皇族祭礼,成为中国古典皇族礼仪活动的演示地。2015年,南门村的赵氏家族祭礼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冯悦有向记者介绍说。

离开南门村,沿着环村小道而行,记者又来到了一村之隔的另一处美景:“接霞庄”。经过村庄外围独有的“护庄河”,一条贯穿其中、宽约4.5米的石板街近在眼前。村庄的中央,是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崇基堂”,“文馆”、“武馆”、“马房”、“暖阁”环绕四周,又有亭台楼榭、荷池幽径、曲桥廉船,又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靓丽村庄。

原来,近年斗门为了形成农村、文化、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格局,致力打造出“中国最美乡村集聚群”,在当地莲洲镇、白蕉镇北部地区的生态乡村群落,以“全域景区化”的理念整合片区的乡村田园特色,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汁原味的沙田水乡、生态乡村特色风貌;以“聚落开发”、“一村一品”的开发理念,形成桃源赏花、水乡戏渔、农园享田三大主题乡村体验旅游产品。

十里莲江、御温泉、灯笼沙、斗门明清古街、接霞庄、菉猗堂……一处处乡村美景逐渐广为人知。2015年,斗门吸引了超过500万的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全年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37亿元,十余条村居、近万个农民尝到了乡村旅游带来的硕果。

“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乡村环境的大幅改善。”冯悦有表示说,近年以来,斗门区把“生态村创建”“新农村建设”“生态补偿试点”等工作作为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的突破口,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统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方面提高集中处理覆盖率,另一方面采取分散式处理与集中式处理相结合,当地乡村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环境改善迎来生态农企

一座、两座、三座……小小的村庄,竟然建起了七座绿油油的人工湿地,用厌氧的方式处理村中的生活污水;硬底化的水泥路旁,是一座座崭新的平房……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这个位于长宁镇上的松树岗村里,记者仿佛看到了广东新农村建设的一张立体概念图。

“通过农村环境整治以及新农村示范片建设,过去污水横流的臭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澈的河水、白色的管网以及崭新的人工湿地,真正实现了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松树岗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松树岗村村委书记告诉记者说:“得益于此,村庄迎来了生态农企,走上了绿色发展的道路。”

步入松树岗村刚刚建起的生态农业园,映入眼帘是一片波斯菊花海。顺着绿树环绕的栈道深入,一座座白色的农棚,整齐划一地分布四周,棚内则种植着各式瓜菜、水果。

记者走进其中一个种植彩椒的生态农棚,黄澄澄的彩椒沿着架子生长,挂满枝头。在高约2米的架子中行走,仿佛置身隧道,不仅美观,采摘起来也十分方便。

“这样的立体种植方式,我们称其为空中田园。通过土壤改良和有机肥管理,运用该模式种植的蔬果亩产最高能达到传统种植模式的两倍以上。”农业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整个种植的过程当中,完全不使用农药、激素、化肥、转基因工程技术,更没有抗生素残留、重金属污染。对于病虫害,农棚外设置诱导区,种植供害虫食用的蔬果,同时采用防虫网、粘虫板、捕虫灯等物理防治方式进行防治。

“有别于传统农业的种植模式,生机立体农业不仅强调生态的循环,更重视运用科技方法促进生态环境的机能活化,让土壤先健康、灌溉水源健康、使用肥料健康、种植环境健康,让种出来的蔬果也跟着健康。”农业园负责人表示说。

为什么这样的“高科技”农业会落户在松树岗这样一个传统农村?原来,自2015年开始,松树岗村以推进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为契机,把环境改善和产业发展放在首位,实现了产村融合。为此,该县整合片区生态资源和特色资源,进一步引进高效农业、高能农业,帮助村民增产致富。

据介绍,目前松树岗村引进了台湾生机科技的立体农业示范园,园区主推有机立体芽苗菜、有机蔬果、CNT自然农法等现代化农业。目前该园区一期工程已投入使用,后续工程仍在不断完善中,园区建成后,将集生产、加工、科研、培训、销售、观光于一体。

“目前我们的农业园还处在初级阶段,但也开发出几套有效的盈利模式。”农业园负责人告诉记者,农棚的蔬果主要通过会员制的形式进行统一销售;只要是有意向的人,均可以承包起这里的农棚,由园区管理,营利再进行分成;业主若是有土地,也可以采用加盟形式,由他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经验。

“农业示范园的落户,成了松树岗村的一张‘新名片,不少家住城区的旅客慕名而来,享受亲手种植、采摘瓜果的乐趣,也为当地“农家乐”带来了一定的收入。”村委书记对记者说:“现在农村环境改善了,村民也靠着农业园的地租增加了收入,真可谓一举两得。”

美丽乡村盘活文化艺术

中国梦、岳母刺字、三顾茅庐……沿着村道一路行走,一幅幅唯美的画面穿越古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跃然墙上;水车桃园、小桥流水、古朴人家……一座座别致的建筑物穿插其中,让人眼前一亮。“博罗县文联”“博罗县摄影家协会”“博田文学社”……一面面文化协会的牌匾随处可见,见证着这里的繁荣。

到了晚上,路灯与彩灯相映成趣,村道上徜徉着散步的人。在房子内,青年们正举行着各式文化活动,或练习乐器、唱歌起舞,或会友聊天、交流心得。商人、艺术家、市民赏画喝茶、小酌听歌。

这样的美景在哪里?答曰惠州博罗观背村。

然而,初来乍到的人可能不知道,就在两年多以前,这里仍是一个人烟稀少、即将被遗忘的破旧村落。

“过去,由于村庄房屋年久失修、残破不堪,大量村民选择迁移,老村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加上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的进入,环保意识薄弱,造成村庄环境差、秩序乱的窘境。”观背村村委书记郑礼超告诉记者说。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观背村有如今一番繁荣的景象,得益于当地农村改造的“三步曲”。第一步是开展“美丽乡村”行动,通过清水治污、绿满家园等行动让观背村焕然一新,并通过壁画美化村庄,培育文化氛围;第二步是利用闲置旧房,改造成有品位的文化驿站,引进各界文化团体;第三步是利用文化品牌将村庄打造成一个艺术氛围浓郁、人气鼎盛的社交式创意生活村。

“村庄的品位提升了,天蓝水清的环境和浓郁的文化风情,吸引来当地文化团体和协会的主动来电,要来观背村考察洽谈,有意落户。”郑礼超介绍,最先进驻观背村的是博罗县手有余香志愿者协会,接着是“桃李满天下”、惠州市东坡文化协会、创享家企业家沙龙,随后茶馆、驴吧等三十多家文化团体和民间协会也纷纷进驻。村庄的旧房子成了“抢手货”。村民纷纷与原来的旧租户解除租赁合同,逐步转租给这些文化团体。

如今,观背村的脚步仍未停歇,村里又在谋划着新的举措: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规划,计划建设文化创意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同时还将打造一个中国画家工作室,形成文化部落,争取成为博罗的一个文化符号。

“我希望将来有一天,观背村能成为城市中心地带、值得人们花上一天去发呆的地方。”郑礼超说道。文化融合,既留住了乡愁,又盘活了村庄。“观背模式”唱响了当地生活改善、农民增收、村庄繁荣三部曲。“但无论如何,农村环境的改善是第一步,没有美丽的环境,筑巢引凤也将是一纸空谈。”

猜你喜欢
村庄环境农业
初 春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环境清洁工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村庄在哪里
漫观环境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农业科学
论环境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