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在宣南地区的早期革命地点

2016-05-14 23:41鹿璐
北京档案 2016年7期
关键词:赵世炎陶然亭印刷厂

鹿璐

宣南地区地处北京的南部,是马克思主义在北京传播的重要基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发祥地之一,直到今天在这里还留存有见证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为中国的救亡图存、谋求发展而不懈奋斗的许多印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让我们一起去寻找留存在宣南的那些红色印迹,去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去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陶然亭公园慈悲庵

陶然亭公园是宣南地区著名的公园,公园建于新中国成立之后,是一所现代公园,在公园湖心岛西南坐落着一座建于元代的古庙——慈悲庵。据档案史料记载,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于庵内西部建亭,名陶然,取自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的诗句。陶然亭为中国四大历史名亭,现在的陶然亭公园也是因此地的陶然亭而得名。陶然亭自建成起就颇得文人墨客青睐,是他们荟集赋咏,春日郊游之地,曾留下许多传诵一时的诗篇,陶然亭也成为京郊文人的必游之地。

陶然亭从清代后期开始逐渐荒芜,人烟稀少,也因此正好易于避人耳目,使之成为近代革命志士秘密集会的场所,在这里留下了许多革命者的足迹。戊戌变法中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曾在此计议变法维新。辛亥革命前后的一段时期,秋瑾、章太炎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五四运动前后,许多革命者亦来此地秘密活动。

1921年七八月间,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不久,作为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的李大钊要为刚刚建立的北京地方中共党组织选择一个秘密工作的场所。李大钊分析各方面条件后,选定了陶然亭。原因是这里比较偏僻,往来行人较少易于隐蔽。当时陶然亭一带十分荒凉,周围坟冢很多,如果以上坟为掩护不易引起敌人的怀疑。而此时,少年中国学会的会员陈愚生的夫人刚好新安葬于陶然亭,于是李大钊通过陈愚生租赁了慈悲庵后院的两间南房,表面上说是陈愚生要住在这里为夫人守墓,实际上是在此建立党的秘密机关,联络同志,举行秘密会议。从1921年8月至1923年间,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高君宇等,都曾在此地进行秘密革命活动。从此,慈悲庵的这两间平凡的僧房,成为了革命先驱们风云际会的地方。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慈悲庵的大门口,有一棵槐树。1920年,毛泽东为了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来到北京,联络在京的湖南乡亲一同向政府请愿。1月18日,毛泽东曾经到陶然亭,与在京的“辅社”成员罗章龙、邓中夏等在慈悲庵内,共同商讨如何开展驱除湖南军阀张敬尧的斗争活动,会后大家在这棵大槐树前合影,留下了珍贵影像。1950年底,毛泽东由罗瑞卿陪同,来陶然亭故地重游。他看到慈悲庵前的老槐树,抚今追昔,感慨万千。毛泽东指示说:“陶然亭是燕京名胜,这个名字要保留。”1952年,北京市卫生工程局组织了7000名工作人员,清理扩展了景区环境,并以“陶然亭”命名了这座新中国成立后北京市开辟的首家公园。

慈悲庵1980年经修缮后对外开放,被辟为博物馆,与毛泽东合影的老槐树已非原树,而是1979年选近似株形补栽的。现在慈悲庵中辟有李大钊纪念室、周恩来纪念室、陶然亭史陈列室、陶然亭出土文物陈列室等,主要介绍陶然亭的历史及革命志士在陶然亭的革命活动。

广安西里鲜为人知的红色“地下印刷厂”

广安西里在广安门内大街的北侧,这是一条非常普通的胡同,谁曾想到就是在这样普通的胡同中,19世纪20年代,李大钊亲自筹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印刷厂”——昌华印刷厂。

昌华印刷厂位于广安西里5号,这是胡同中一座再普通不过的院落了。如果不是事先知道小院的历史,谁能想到80多年前小院中还藏着“红色”印刷厂。1923年6月,中共中央根据北方革命形势的需要,决定派李大钊为中共中央驻北京委员,成立中共北京区执行委员会,负责领导北方地区的建党工作和开展工、农、兵运动。当时革命形式发展迅速,李大钊等中共北京地方领导人认识到必须加强对党员和革命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为此,1924年4月27日,中共北京区委创办了机关刊物——《政治生活》。1925年2月,为了及时出版党的刊物,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指导工农群众运动,加强党在北方广大地区群众中的宣传工作,中共北方区委决定筹办党在北京的“地下印刷厂”。李大钊亲自参加了印刷厂机构、人员、经费的筹划安排。当时,身为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组织部长的陈乔年也积极参与了印刷厂的筹建工作。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这座“地下印刷厂”便以昌华印刷局的公开字号在广安西里5号(旧门牌8号)开业了,由刘明任厂长,招募工人30多名。印刷厂的主要任务是秘密印刷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向导》和北京区委的机关刊物《政治生活》,以及一些党的传单、标语,以配合政治斗争的需要。印刷厂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查,白天印刷一些公开的稿件书籍等做做样子,到了夜里才秘密印刷党的刊物和革命宣传品。由于有严密的保护措施,印刷厂曾多次躲过警察和特务的查问。不过,最终还是引起了敌人的怀疑,为了免遭敌人破坏,印刷厂不得不搬迁到花枝胡同11号,厂名也改为“明星印刷局”。

昌华印刷厂的建立,有力地帮助了党组织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强化了革命思想战线的力量。

潼川会馆和叙州会馆

宣南地区会馆众多,因会馆内大多是本乡本土的乡亲们居住在一起,彼此比较熟悉易于开展工作,再加上会馆中人员成分比较复杂便于掩护,因此北京地区中共党组织早期的一些活动地点多选择于此。潼川会馆和叙州会馆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

潼川会馆在北半截胡同20号,19世纪90年代菜市口大街改造时将北半截胡同的北段全部拆除,潼川会馆也因此而被拆除了。因此,现在我们已经无法看到潼川会馆的模样,只能根据史料的记载。据档案史料记载,潼川会馆在北半截胡同的路东,会馆占地很大,大约占了北半截胡同四分之一的地方。整座会馆坐东朝西,是一个很大的三合院,有房35间。会馆正门两旁有雕着石狮的上马石,门楣挂有楷书“潼川会馆”的蓝底金字匾额。正门内有巨大的彩影壁。潼川会馆内庭院宽敞,建筑优美,厅堂、回廊、月亮门、八角亭等建筑无不显示出建造者与众不同的匠心。会馆内原有许多用太湖石垒成的假山,20世纪50年代中期移置中山公园内。潼川会馆原为清乾隆年间四川籍官员孟邵的私宅,经多年转换,于清嘉庆年间辟为会馆,接待四川省或四川潼川籍来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当时在北京的中共党员中,有大批潼川籍的中共党员,如:贺诚、左道之、谭卫根、王蕴中、左治生、谭襄城、蒋瑞琪、杨蕴璞等人都在潼川会馆居住。

这些潼川籍的党员在李大钊、蔡和森、王荷波等人的领导下以潼川会馆为秘密据点进行革命斗争,使这座会馆逐渐成为中共北方局的重要活动地点。此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25年陈毅曾居住在潼川会馆,陈毅素有儒将之称,他不仅可以带兵打仗,闲来还会写写小说,陈毅的小说《归来的儿子》就是在潼川会馆里修改完成的。

1925年,居住在潼川会馆的党员贺诚、左道之、谭卫根、王蕴中等人,在馆内建立起进步青年组织——梓光社,并创办了《梓光》杂志。《梓光》杂志于1925年冬出刊,在中共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的领导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青年中产生了较大影响。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10月18日,反动政府查封了《梓光》杂志,逮捕梓光社成员。梓光社成员被迫纷纷转移至外地,梓光社解散,中共北方局亦遭到严重破坏。中共党员王蕴中因未及时逃走被军警逮捕于潼川会馆内,他在狱中受尽酷刑,英勇不屈,最后与被捕的中共北方局书记王荷波等18人一起英勇就义。

潼川会馆秘密据点遭到破坏后,党组织迅速转移,在后铁厂胡同的四川叙州会馆继续坚持革命活动,叙州会馆是宣南地区党组织的又一重要活动地点。据档案史料记载,叙州会馆位于后铁厂胡同。后铁厂胡同在宣武门东河沿以南,呈南北走向,北起宣武门东河沿街,南至前铁厂胡同,西侧与香儿胡同相通。明代这里称“铁厂”,据说明末清初这里曾经开设铁砂厂,故而得名。1965年称为后铁厂胡同。叙州会馆又称四川叙州府馆,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会馆坐南朝北,初仅一院一园,清咸丰二年,张启辰集资将叙州会馆扩建成三进院落,主要建筑在南北中线上,建有敬贤堂,祭祀叙州先贤。

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领导人赵世炎,一直在叙州会馆从事秘密活动。赵世炎于1915至1919年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中学就读,住在叙州会馆。赵世炎是师大附中学生运动的重要组织者,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少年中国学会”。尔后,他在师大附中发起组织了少年学会,创办并主编《少年》半月刊和《工读》半月刊,当时叙州会馆作为赵世炎对外通讯联络和进行革命活动的场所。1920年赵世炎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与周恩来等人一起创建了中共旅欧支部。1924年赵世炎自法国回京,出任中共北京地委书记,他与孙炳文、任锐等人将叙州会馆作为中共北京地委一个秘密活动场所。潼川会馆的党组织被破坏之后,赵世炎等人仍坚持在叙州会馆内开展党的活动,并使这里成为党组织的又一重要活动地点。

随着在宣南地区探访党组织活动地点不断深入,笔者发现随着城市的变迁,很多党组织的活动地点已经消失。但是如果能在像潼川会馆、叙州会馆这些重要的地点树立石碑或其他标志,将革命事迹篆刻其上,使后人知道在这里曾经有一群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们在白色恐怖时期坚持革命、坚持理想信念、坚持斗争,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为后人赢得了幸福的生活,这对后人也是一种革命教育。

猜你喜欢
赵世炎陶然亭印刷厂
替竞争对手跑生意
陶然亭的童年回忆
赵世炎入党时间考
北京地铁4号线陶然亭站西南口遭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