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林
余映潮老师讲记叙文,多事一人,借助多种写作手法,让人物个性更鲜明。
鲁迅先生单就肖像写人物,入木三分,揭示精神世界,增强艺术魅力。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一句话就勾画出了孔乙己独特的身份和社会地位。他“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可以看出他生活潦倒,营养不足,且又经常被打。犹如鲁迅在《高老夫子》中写高老杆肩膀一扇一扇的走路的姿势,“像木匠牵着的钻子似的”;在《故乡》中,写豆腐西施是“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鲁迅先生还用起绰号的方法来概括肖像特征,如“红鼻子老拱”是一个酒徒,“雪花膏”是个心灵空虚的纨绔公子,“红眼睛阿义”是个贪婪残暴的牢头。
那么鲁迅本人呢?是否也会在极尽详细之能事的肖像描写中,体现他的风骨。陈丹青说:“不论有罪还是无罪,一个人的相貌是无辜的。”
三联书店出版过两册抗战照片集,里面有抗战时期的陈公博、林柏生、丁默邨押赴公堂,负罪临刑的照片——即便在丧尽颜面的时刻,他们一个个都还是书生文人的本色。同样的时刻,周作人在被押赴法庭时,仍穿件干净的长衫,瘦得一点点小,仍是那样的斯文从容。如果是单纯的肖像描写,是否这些人留给后人的印象就会伟岸许多呢?
书册中的鲁迅永远是直立的头发,浓密的胡须,右手拿着烟斗。我倒认为鲁迅先生这张脸非常的不买账,又非常的无所谓,一脸的清苦、刚直、坦然;但鲁迅先生的模样配他的文学,配他的脾气,配他的命运,配他的地位与声明。在五四运动后留下鲁迅先生这张脸摆在世界文豪群像中,不丢我们民族的脸。而且鲁迅现在非得那么矮小,那么瘦弱,穿件长衫,一副无所谓的样子站在那里。他要是长得跟萧伯纳一般高大,像巴尔扎克那么壮硕,便是致命的错误。他要是也留着于右任那样的长胡子,或者沈钧儒那样的光脑袋,古风倒是古风,但毕竟有旧族遗老的气息,不像他,鲁迅先生的模样,长得正好像他自己。鲁迅先生的相貌就得这样去臆想,一切详实的描述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联合国秘书长见周恩来,叹其风貌,说是在他面前,我们西方人还是野蛮人。无论是真心还是辞令,都传递出总理骨子里的儒雅凝练,谋略胆识。是那种被贝托鲁奇形容为“高贵的消极”的气质,实在是西方人所不及的。这就好比中国画的墨色,可以将西方的油彩给比下去。同样的,鲁迅先生的相貌去和西方文豪的模样摆在一起比比看,真是文气逼人,然而一点也不嚣张。
所以说写人物,画神韵不一而足,肖像描写的“精”与“不精”都是好的。
(内蒙古赤峰市第四中学;024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