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军
内容摘要:小学节段提及诗词审美和培养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大有为时过早和不自量力之嫌。其实不然!诗词潜移默化的熏陶力是润物无声的,是不分年龄节段的。诗词美的再现需要小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审美经验。从学校教育要培育“真、善、美”真正的人的角度来看,培养小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并非拔苗助长,反而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诗词审美 审美兴趣 审美经验 审美能力 自我创作欲
纵观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不难发现:作为文学四大形式之一的诗歌(古体诗、近体诗、现代诗)已悄无声息地大篇幅出现于教材,并逐级递增式、如影随形般涌入小学生视野。客观公正的说,这的确是语文课程改革以来取得的一大功绩。正因为我国诗歌(尤其是唐诗宋词)鹤立鸡群于世界文学艺术殿堂,它的无可替代性与无与伦比性也就理所当然地造就了诗词大篇幅编入教材的大趋势,对它的学习甚至成为一股热。究其原因:一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二是为了传承国学精华;三是为了提高全民文化积淀及素质修养;四是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文化复兴。由此可见诗词教学所肩负的使命,小学语文教师绝不能等闲视之。但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认为:小学节段学习诗词只要小学生背会写会就万事大吉。殊不知,诗词学习的关键之处在于一个“悟”字。感悟诗词的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修辞美、格律美,体悟诗人创设的情境美、意境美,领悟诗词所蕴含的哲理美,领略诗(词)人的人格美。悟了这些“美”才有可能读懂诗词、读懂诗词人、学会诗词,学活诗词。恰恰这些都离不开个人审美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和审美经验的积累。故此,小学生培养诗词审美能力是学习诗词所必需的。以下就如何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做以浅显论述:
一.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就应当重视量的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完全可以把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看作是“邯郸学步”过程中的一种量的积累。小学生没必要细研深究诗词(当然小学生细研深究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只要跟着教师对具体的诗词篇章去赏、去悟、去感、即可。教育者只要在具体的诗词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审美,具体化到如何培养学生的“美感”这一简单问题上,时不时地去引导学生发现美,久而久之,小学生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审美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1]恰好,入选教材的诗词是“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由是,对小学生进行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重视量的积累就非常有必要的了。
二.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具体操作策略
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教育者集中精力解决这些问题:如何让小学生学会欣赏诗词?如何让小学生体悟诗词之美?如何指导小学生在诗词学习中获得并积累审美经验?笔者认为做到“三悟”就能解决以上问题。所谓“三悟”即:1.在自读自悟(初悟)中培养小学生的诗感。2.借助教学媒体在多感官参与中领略(二悟)诗词诸多美。(如音乐美、绘画美、修辞美等)3.在对诗词内容梳理挖掘的过程中体悟(三悟)境界美。
当然,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三悟”可由浅入深同时进行,甚至教师可更据自己的教学习惯更改次序或糅合在一起使用。(我就糅合起来用)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中杜甫《绝句》诗“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为例(常态课):教学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划好节奏多读几遍古诗,读着、读着学生就会很自然地感到:朗朗上口,很好记,有一种愉悦的感觉,这就是一种“美感”(诗感)。进而指导学生从诗的节奏上来看(二、三节奏)音乐感强;从韵脚来看押ang韵,给人一种享受感;从句式来看对仗工整,给人一种无懈可击的完美感觉。再读本诗指导学生粗浅理解,学生很轻松地便感受到一幅春意盎然的画卷跃入脑海:和煦的春风吹拂下草味花香扑鼻而来;久冻的泥土融化了,燕子撒欢低徊又要开始“啄春泥”的劳作;沙滩暖和程度足以令鸳鸯成双成对的安谧休憩。这是一幅多么自然、恬静、安适、悠闲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如此景象都要归功于“迟日”(春天),如此江山诗人只用了一个“丽”字,其神韵堪称妙绝!的确,“诗句终极给人的东西,都是言辞无法触及的,那种梦幻般的清晰、透明的视像,不知我在何处的感觉,让人欲说不能,只有一个‘好字。”[2]纵然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也能发自内心说出“好”字。
又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语文天地四中辛弃疾《西江月》词“明月别枝惊雀(视觉),清风半夜鸣蝉(听觉)。稻花香里说丰年(联想+嗅觉+幻觉),听取蛙声一片(听觉)。七八个星天外(视觉),两三点雨山前(触觉)。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视觉)”为例(使用课件授课):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幻灯片或动漫展现优美的画卷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可以配乐朗诵给学生以听觉冲击;可以具体到词句中分别对号入座词人的感官角度变化(视觉、听觉、触觉等的变化)。借助课件理清这些之后,一幅别具生机、趣味横生的画面映入学生脑海:明月的静与喜鹊的惊飞之动巧妙结合;蝉叫声和蛙声相映成趣;两三点雨跌落触碰词人时,词人所产生的惊觉(词人沉醉于如此美景不能自拔被两三点雨所惊扰);路转溪桥忽然看见茅店的惊喜(不用再担心淋雨了)……学生一下沉醉于词景、词境(无我之境),不由自主对词人由衷赞叹。因为人的不同阶段对于诗词的接受能力和审美能力是具有不同表现的,所以我们在培养小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不能违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无限拔高。
三.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不可忽视教师“自我创作欲”的熏陶
长期投身诗词教学,语文教师都有一种无可名状的被诗词内在美所感染的“身不由己”的尝试诗词创作的欲望冲动,暂且称之为“自我创作欲”。笔者认为:教师“自我创作欲”的强弱跟自己所积累诗词的程度及对自己所教授教材中诗词的理解程度成正比。教学之余,教师若能偶尔给学生展示一下自己的诗词作品,未尝不能对学生的诗词审美能力的提升起到熏陶作用。如,在教学完杜甫的《绝句》后,利用课后辅导的剩余时间我展示了自己写的《春日偶成》:“飞燕一声窜云池,斜雨两点打青枝。柳杨急拨栖线禽,风雨相织绘春时。”又如,在教学辛弃疾的《西江月》后,同样利用闲暇时间我展示了自己写的《浪淘沙》:“惊枕晓梦残,香腮泪斑。听却雁鸣湿红叹。只是丝雨斜连天,把酒强欢。∕拂了迷离眼,愁肠无限。忍看杏林花蝶恋。莫把归鸿缚云边,离长聚短。”整个展示过程学生非常感兴趣,尽管老师的作品是无法与教材中的诗词媲美,可是小学生还是认为自己的老师“很棒”。甚至个别学生也跃跃欲试。应为他们至少是能够感受到老师所作诗词中的节奏美与押韵美的。故而,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切不可忽视教师“自我创作欲”的熏陶作用。
总之,不断积累诗词审美经验的过程是一个伴随学生学习生涯始终的过程(活到老学到老的过程)。诗词审美能力的培养需要立足具体诗词本身,面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去点滴扣取。小学节段是个人审美能力形成的雏形期,切不可等闲视之。只要教育者树立培养小学生诗词审美能力的意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锲而不舍地去指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相信学生的审美经验将越积愈多,学生的审美能力将逐步形成、提升并得到适度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
[2]《美学》M朱立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6.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