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尚端
儒家思想渗透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哲学、道德、伦理、教育、民俗礼仪等领域,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方法论。 南阳自古就有宛城、南都、帝乡之称,儒家思想无不浸润在南阳人的血脉中,融化在其脑海中,成为思维定势,反映在生活方式上。
请帖,南阳方言叫帖、写帖、下帖、送帖。红纸长7寸,宽5寸,长方形。请人代写,自右至左,央人提前送达。
一是为儿、孙或兄、弟完婚。二是过十二岁生日。三是姑娘三天回门(归宁)请唢呐班。四是庙观寺院、祠堂二月二、三月三请戏班。五是民间唢呐艺人、铁匠、铜匠、银匠、画匠、木工、医生、先生、方士,凡有婚丧嫁娶之事,皆提前下帖。这些民俗事象已不存在多年,笔者仅择其时至如今在民间还非常盛行的请帖实例作以采录:
一、婴儿出生12天送米面帖:谨定于×月×日洁治汤饼,候光,眷,×××鞠躬。
二、男家结婚请期书,方言叫送好:
1.谨择于×月×日为子完婚大吉,敬呈,添姻(平辈称眷弟,比对方辈分高者称眷生,晚辈称眷晚,低两辈者称眷再晚),如果是平辈可称添姻,眷弟×××鞠躬。
2.男方结婚请期书四幅简自右至左:敬呈,贵府,李老亲翁大人阁下知,谨择于×月×日为子完婚大吉,添姻弟×××鞠躬,迎送人羊牛两相事宜,光前,裕后。
三、女家应婚允期书,方言叫回帖:回李老亲翁大人阁下,谨遵台命,添姻弟×××鞠躬。
四、送亲帖:初登龙门,叩安,添姻,×××鞠躬。
五、离娘帖:刻下一卮,移玉,分袂,×门×氏拜。如对方辈分高者称端肃拜,平辈称整容拜,比自己辈分低者称裣衽拜。
六、送饭帖:谨具菲仪、敬祈、餪敬,添姻弟×××拜。餪,婚三日而宴为之餪。
任何事情都有一般和个别之分,没有千篇一律之事、之物、之理(礼),如在农村有招父养子、入赘、招亲、倒插门、前撇后代者,给下帖之事的称谓带来不少麻烦和不愉快,但上述之事不具有社会性、民俗性。
通过以上12岁生日和结婚帖式内容的采录、简述,笔者只是采取了某一方、某一人的写法与习惯,就一县、一乡、一村、一地而言,则大同小异。但有一个总纲始终贯穿其中,那就是:追求文气、典雅、尊重、诚恳、和谐、吉利、合情合理(礼),双方乐意接受为宜,而其中蕴含着历史、掌故,一字、一词,则释其意者,具有文字、音韵、形式之美的美学意蕴,又是短小精悍的文学体裁。
帖,《辞源》:“1.古代未有纸,写字用竹木或布帛。写在布帛上的叫帖,写在竹木上的叫检(简)。2.用简短言词书写的柬帖。如军帖、牙帖、名帖、请帖等。”至于说用红纸书写请帖之事,则涉及到造纸、印染的问题。但从逻辑思维的角度去分析:上行下效,从宫廷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富商大贾、地方豪绅、平民百姓,纵向发展,其中有模仿、加工、润色、舍取、提炼,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制其宜,约定俗成。尽管它有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之封建思想意识的成分,那是时代的造就,历史、政治的积淀,但它已成了客观存在的民俗事象。
至今,在南阳民俗礼仪中,打发姑娘、过十二岁生日、结婚,必须下请帖,否则为不敬,甚至会断来往,不亲戚,可见请帖在民俗中的恭谨性、严肃性和意识的文化渗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