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庆利
摘 要:课堂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场所,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从课堂抓起。所谓高效课堂,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时间有限的课堂上能够尽快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并能够有效利用。本文提出,建构高效课堂,首先要做的就是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积极性,为高效课堂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第二,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能力是高效课堂有序进行的保障;第三,学习知识要及时配合实践来完成,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最佳方式,并且可以反馈给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构建高效课堂 学生兴趣 教师能力 实践反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的课堂,因此新课程改革应时之需,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念和教学方式,高效课堂应运而生。高效课堂要从两方面做起,即教师和学生。第一,改变传统课堂“一言堂”的模式,做到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的双主体教学,使学生在单位时长内学到更多的知识。第二,教师应做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并且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使自己有能力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第三,理论学习要与实践结合起来,用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学习,并把检验结果反馈给课堂。
一、转变课堂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做好学问的前提,教师和班主任要想带好一个班集体,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培养兴趣,在笔者看来有三个方法可以一试。
一是任务激发法,即在学习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以任务为中心,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作完成任务,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有助于培养兴趣。二是兴趣小组学习法,即根据学生的兴趣需要进行分组,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提升学生学习的动力。例如汽修专业的学生,有的喜欢研究发动机,有的喜欢研究底盘,有的喜欢汽车维护,还有的喜欢汽修一体化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兴趣,引导其向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发展。三是现场实践教学法。一味地讲解或讨论研究都不如现场进行一次操练,因此教师可以适时组织学生到实践场地去上课,这样教师讲解起来就比较直观,学生听起来也比较切实可感,最重要的是学生对实践现场的兴趣非常浓厚。只有把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起来,才能开启高效课堂的模式,这是基础中的基础,是构建课堂高效的第一步。
2.整合教学方式,实行工学一体化六步法
之所以要进行新课改,当然是因为传统课程模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要,所以要进行改革与创新。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这就要求课堂不再是“一言堂”,教师要做的就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所谓组织,就是分组编排,要做到组组之间竞争,组员之间互促。所谓引导,就是教师不再是课堂中唯一的主导力量,而是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汽修专业为例,笔者学校实行的是“工学一体化六步法”,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价。资讯和计划是在课前做好的,就是把课上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任务的步骤确定下来,做好课上所需工具材料的准备,学生自己先做好自主探究。课上学习分为四步。第一步是决策,即师生共同决定计划的可行性与否,因为学生已在课下完成基本的任务,所以可以确定学习的步骤是否可行。如果计划未通过则当场进行调整,如果计划可行就实施。第二步是实施,即对计划好的任务和步骤开始学习。学生根据课下对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在课上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例如车上发动机的拆装测量展示。第三步是检查,小组合作完成后上台或者到实践场地进行讲解演示,其他小组同学参与交流和质疑问答。第四步是评价,师生总结与评价活动小组的展示情况,指出该组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需要完善的不足之处。
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了,就不再昏昏沉沉,有了积极性,就有了向学的心性。兴趣是慢慢培养起来的,只要长久坚持,以学生为本,课堂氛围就会越来越好,学生愿意学,教师更愿意教。
二、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1.扎实全面的知识功底
借用古人的一句话,“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当代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给学生一瓢水,自己要成为一个泉眼。这要求教师本身不仅要有足够的知识,更要有活的知识、新的知识。因此,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给自己“充电”,与时俱进,并且知识功底要扎实、内容要全面,随时随地都可以快速准确地为学生解答疑难。
2.灵活有效的管理能力
在课堂上,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管理能力,那么合作探究、演示等环节就会在“吵闹”中度过,不用说高效,连低效都很有困难,甚至就会成为“无效”“负效课堂”。要想使课堂有序进行,并且达到高效率,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最佳任务量,教师必须有适当适度的课堂管理能力,这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3.机智适时的指导能力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教师的指导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假如教师的指导超前的话,就会出现学生不爱思考不动脑筋的情况,只是依赖于教师,这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可是,如果学生遇到思考了很久也不会的问题,教师又迟迟不去引导,又会使学生丧失求知的积极性。所以,最好的指导时机就是孔子所言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样,学生既能积极思考,学到知识,又能保持向学的积极性。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观察能力,能洞悉学生的状态和自学的程度,以此来进行指导。
三、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馈课堂
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用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如果很快就能用到实践当中,这会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并且一种知识的获得与否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这样,学生们会知道哪些知识学会了并且会用了,而哪些知识又是模糊不清的,需要上课时与小组讨论或是咨询教师。长此以往,学生们就会对课堂有一种亲切感,喜欢上课,继而会认真对待课堂,这样课堂效率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还是以汽修专业的学生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轮番上课,即一节或两节理论课就去实践场地进行操练,使课堂上的知识完成内化。因为汽修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必须亲身体验,才能变死知识为活知识。即:课堂—检验—实践—反馈—课堂。
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学习过程,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教师的有效组织是保障。这样就使课堂的学习在实践当中得到检验,并且实践可以把学习的结果反馈给学生和教师,以便加强下次上课的针对性,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李淑芳.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上),2010(2).[2]玄小松.谈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J].新课程(中学),? 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