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其实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各项基本功的训练。在各项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而进行习作训练则是难点、重点。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学生多数习作的内容是空话、大话、套话。
一、“蹲下”:以心发现心
现实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把儿童当作“准成人”看待,小学习作教学要求一直高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相当严重地脱离儿童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能力。长期的习作教学实践经验提示着我们:教师在教学习作时必须“蹲下来看儿童世界”,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才能从主观上善待学生的习作,也只有当教师把自己摆放在了学生的位置上看待所看到的事物时,才能真正认识到学生的需求。
(一)“蹲下”了,我们才能与学生靠得“近”
“近”,就是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接近,了解学生的思维,再结合学生的学习、劳动、锻炼、活动和生活来指导,让学生写自己比较熟悉的人或事;或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中,挖掘每一点细微的感受。教授《我的老师》时,我先与学生在一起“玩”:“玩”沙袋、“玩”皮筋……学生兴趣盎然。同时,我还与学生进行比赛,让他们观察我比赛时的动作、神态等方面的表现。“玩”过后,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讨论:
师:谁在活动中做得最好?
生:老师!
师:那么我是怎么做的?当时你有什么感受?
这时学生的手臂举得高高的,他们一个个将活动中观察到的老师的形象说得细致、具体,他们变得有话可说,个个都想一吐为快。当大部分学生了解了我的所作所为之后,我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说观察到的其他老师教学中的细节。有的学生说到老师带病坚持上课;有的说老师认真批改作业;有的说老师到学生家中为生病的学生补课……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用文字表达出来,有些学生写“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讲解保健知识”;有的写“老师组织一次‘我这样护理生病的同学的中队活动”;有的写“老师与同学共同商讨做什么样的作业最有效”;还有的学生写了一件老师上课迟到的事……
事实证明:教师只有“蹲下”(同学生一起“玩”),才能看到学生的心理,才能知道学生的思想情感,也才能激发他们“动手写”的欲望。
(二)“蹲下”了,我们才能了解学生的“新”
“新”就是新鲜,不俗气,有时代气息。在我们的学生习作里,大多数是一个模式:“让座位”“帮助别人推车子”“清洁工冒严寒、酷暑工作”“雨中打伞”等等,写来写去老一套。其实,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很多,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特级教师袁浩有这样一节令人难忘的看图作文课,他“蹲下”后了解到了学生的“新”:
录音机里飞出悦耳的琴声、笛声、歌声……悠扬、婉转。投影屏幕上出现森林里鲜花盛开的草坪,一群小动物正聚在草坪上举行音乐会,有小兔、小猴、小花猫、大公鸡、小狐狸……金黄色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们揉亮了惺忪的眼睛。(孩子们兴奋了)
师:你认识他们吗?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记得他们过去的故事吧?
生:那是赛跑时输给乌龟的兔子小白。
生:那是下山后掰了玉米又摘桃子的小猴。
生:那是小花猫,我读过他“钓鱼”的故事。
……
师:那么,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谁?他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想对你这位好朋友说些什么吗?
生:我想对小兔说:“上次赛跑中,你因为骄傲输给了乌龟。今天,你笛子吹得可真不赖!这是你虚心学习,刻苦练习的结果。小兔,我真为你的进步高兴!”
生:我想对小猫说:“小猫咪咪,你小喇叭吹得真好听。你不再是过去那个跟妈妈学钓鱼时三心二意的小花猫了。看你吹喇叭的那股神气劲,是不是在庆祝胜利啊!”
……
从袁浩老师的课堂教学上可以得知:有的学生想象到的是事物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的最佳联想;有的选择了能够以情动人的材料;有的选择了富有时代特点而又具有个性的材料……
(三)“蹲下”了,我们才能发现学生的“趣”
“趣”,就是儿童情趣。小学生的习作,只有充满儿童情趣,才是好习作。“蹲下”,留心他们的生活,教师才会发觉:小学生幼稚、好奇、求异,而且富有童趣。在紧张的学习之余,他们有的喜欢与小动物一起玩耍,有的喜欢收集各类卡片,有的喜欢唱歌、听音乐,还有的则喜欢踢足球……他们热爱生活,感到生活是充实的、多姿多彩的,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习作材料。比如在描写《猫》这种类型的习作时,小学生可能会写出《馋嘴的小猫咪》《娇宝宝小猫咪》《爱睡觉的小猫》《好斗的小猫》等内容。
二、“站起”:添枝加叶显神采
习作是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表现,是一种带有综合性的实践练习。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技能,通过习作练习可以吸收到自己语言里,转化为习作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强调:“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我们建议在对学生收集素材的评价时采用观察法进行过程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搜集方法,并逐步引导其运用合适、经济的搜集方法。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研究习作训练的重点和步骤,有的放矢地“站起”指导。
(一)“回归自然”——表达真情实感
特级教师斯霞老师曾经说过:“孩子和大人毕竟是不同的,孩子天真活泼,有他自己的想法,有他自己的语言,孩子用自己的话写出来的习作,没有空话、假话、套话,读起来就感到亲切有味,甚至有时候老师自己也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这就是孩子的习作特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建议”中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比如,钟士成老师对学生进行作文片段训练时,就是让他们从日常生活感受最深的内容入手。
钟士成“今天天气真冷”教学片断:
(冬天的一天)
师:同学们,这会儿有什么感觉?
生:很冷!
师:真冷。是坐在教室里才感觉到冷的吗?
生:不是,我们在上学的路上就感觉到冷啦!
师:天真的冷极了。你们是从哪些景物看出来的?请有顺序地告诉大家。
生:我看见河边的草地上铺了一层霜。
生:我看见落光了叶子的树枝在寒风中簌簌地发抖,听见电线在空中呜呜地叫,好像在说:真冷啊!
……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我们从自然景物可以看出天气冷,从人们的神情、衣着、动作可不可以看出天气冷呢?
生:早晨,我还在被窝里,邻居家的大哥哥就出去跑步了。
生:卖菜的农民伯伯天刚亮就去菜园割菜再担到城里去卖。
生:老师不怕严寒,常常备课、改作业到深夜。
……
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发挥了自身“向导”“教练”“裁判”的作用,使得学生对事物的感情流露在字里行间,或在描述之中,或在习作结尾处。
(二)“收放自如”——引发奇思异想
习作创新的源头是奇思异想,思别人没有思的,想别人没有想的,这就是创造想象。运用好想象也并不容易,关键在于对生活的认识和观察。对生活的观察面越广,认识越深刻,表象越丰富,想象也就越强。特级教师滕照蓉在进行看图写童话的指导课中,就是实施了“收放自如”的教学思想:
(出示图画:图上画了桃树、小河、一只花鹿、一只猴子、还有一间房子。)
师:谁能想出聪明的办法,帮助花鹿摘到桃子?
生:花鹿过了河,摘不到桃子。他见周围有许多石头,便把石头垒起来,站在石头上摘到了桃子。
生:花鹿见摘不到桃子,就捡了几个小石头,往上丢,把桃子打了下来。
生:花鹿来到树下,前脚紧紧抱住桃树,使劲摇着,把桃子摇了下来。
生:花鹿带着一把刀,把桃树砍倒摘桃子吃。
师:把桃树砍倒,是不是聪明的花鹿?
生:那是愚蠢的花鹿。
师:把树砍倒了,以后就没有桃子吃了,这个办法不聪明。
生:花鹿回到房子里,取了一架木梯,他带着木梯过了河,再把木梯架到树上,爬上去摘桃子。
当学生的思路逐渐打开以后,教师再适时提出习作的具体要求,规范学生习作应当写什么,应当怎样写才更好,这就是“收”;让学生放手写自己认识到的、想到要表达的事物,怎样认识的就怎样写,这就是“放”,即“放胆习作”“放手习作”,“收”“放”自如,才能引发学生的奇思异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