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浅谈

2016-05-14 14:40陈昊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孔乙己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陈昊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是新课改的具体要求。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那么,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新型人才呢?

一、创设氛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指发明或发现的一种新方式,并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疑问犹如一把钥匙,能启开学生的创新思维。

那么,怎样才能顺应学生的情感因素呢?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首先是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的氛围。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需要有一个自由探索、平等讨论的民主氛围。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产生的。如我在教析《背影》一文时,就运用了录音,给学生以声乐的体味;运用了师生共同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动态的体验;还运用了语言表述的方式,给学生以真诚的感受。

二、巧设疑问,引导创新思维

设疑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教学内容创新因素的前提。如何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是在课堂上巧设疑问,多方位、多角度设计各种思考题。

在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我精心设计各种不同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计,重在培养学生的多种创造性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分散思维能力、跳跃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可见疑问在创新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教师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波澜。“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如学生每天每节课都喜欢提问,善于提问,便能达到“于无疑处设疑,方是进矣”的地步。如学生对“头悬梁、锥刺股”质疑:少睡觉就能学好吗?我对此指出:该成语不是指不注意睡眠,而是指一种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作为学生,应有,但不是蛮干,刻苦与科学用脑并不矛盾,即要将勤奋与科学的方法结合。

此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还让学生自己去为所学课文设疑,自己去析疑,自己去解疑。这样,一堂课下来,就形成了一种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全面合作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互相设疑,互相启发,互相讨论乃至争论,使思维由集中而发散,又由发散而集中,学生的个人思维在集中的智能中得到了发展。如我在教学《故乡》时,首先要求学生去设疑课文中的问题,再带着这些问题去讨论、去争论,最后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促进争论,鼓励创造新思维

在教学中,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对于这种情况,我在语文课堂上是积极促进、大加鼓励的,充分允许学生各抒己见,以引起争论,产生共鸣。争论时要以理服人,要摆事实,讲道理,要表述清楚,有说服力。其次,教师给学生制定争论的规定:或小组对抗争论或个人自由争论,或选举主持人或是不用主持人,争论发言时或以男女为序或以座位为序。这样,能使争论时课堂上真正做到“开放”而不“乱放”。再次,争论时,要求学生注意倾听,认真听清别人的发言,分析别人意见的对错,以便随时修正和补充。这么一来,争论时既能“说”,而且能“评”,从而既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敢于求异,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发出不同的声音。这是激发思考、培养思维的好方法。课堂上鼓励学生求异,首先培养了学生的“不安分”精神,不能只满足于别人的答案或自己已有的结果,使学生敢于挑战,对学生的创见给予赞赏,对学生的异议给予尊重理解,对学生的误解满腔热诚地予以纠正。这样,课堂就起到了培养学生敢于求异、敢于标新的作用。此外,我在语文教学中,还特地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求异训练机会。在训练中,不以自己的思想代替学生的思维,不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学生的思维模式,而是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从正面想了再从反面想,从一个角度想了再从另一个角度去想,从一个结果想了再从另一个结果去想。这样,学生们求异的火花得到了迸发。如我在教析《孔乙己》时,就允许学生去争论,“孔乙己打成这样,你怎样为他去主持公道?”“孔乙己身材高大,如果他勤劳动,结果又会是怎样?”

“孔乙己读过书,在那时的社会里,读书人并不多,但为什么当时就不给他一点生存的空间?难道孔乙己就派不上一丁点儿用场?”“当今社会的‘进学之路,也有很多人走不通,会不会出现新时代的孔乙己?”在争论中,学生的发言是众说纷纭的,有时可能会是千奇百怪,但我在课堂上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教师的支持,学生就会认为老师尊重了他们的一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通过这样的争论,学生明白了许多深刻的道理,创造性思维从中得到了质的拓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氛围的创建,疑问的巧设,争论的促进,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宽容、鼓励及期盼,从而能转化为学生的自信和对知识的渴求。这就使得学生在一堂语文课上处于轻松、愉悦的情境之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思想活跃,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教育”的目标就有可能达到。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彩香实验中学。

猜你喜欢
孔乙己创新教育思维能力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孔乙己(下)
孔乙己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促进应用型本科院校发展
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