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2016-05-14 13:22黄桂香
中外医学研究 2016年7期
关键词:应用价值

黄桂香

【摘要】 目的:探究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2例肝肿瘤患者,对其进行究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平扫低密度检出47例,高密度检出4例,其检出率为82.26%,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率91.94%,门静脉期检出率88.71%,平衡期检出率为77.42%,延迟期检出率为82.26%;本组62例患者进行平扫时,检出率为82.26%,综合多期增强扫描检出率为96.77%,仅有2例患者没有被检出,对比不同的扫描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可有效提高肝肿瘤检出率,其对肝脏肿瘤的定位、定性及血管走向更加确定,为手术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不过临床上还是要以组织活检为确诊方式。

【关键词】 双层螺旋CT; 肝肿瘤; 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35.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7-003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7.019

肝肿瘤是指发生在肝脏部位的肿瘤病变,肝脏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且肿瘤类型繁多,一旦发病大多为恶性肿瘤(多为转移性肿瘤),良性肿瘤少见[1]。人体中最大的实体性器官便是肝脏,机体的主要代谢功能均是依靠肝脏进行,此外,肝脏对机体供应丰富的血液。临床上诊断肝脏肿瘤主要是以影像学检查和超声检查为主,随着CT增强扫描成功检出越来越多,被得到广泛应用[2]。为探究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在肝肿瘤的应用价值,现将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2年

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门诊2012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62例肝肿瘤患者,均经过试验室检查、超声检查及病理检查等进行确诊。其中男45例,女17例,年龄37~78岁,平均(65.39±6.84)岁。有慢性肝病史(乙型肝炎、肝硬化)34例,试验室检查甲胎蛋白阳性26例。所有患者的病理类型分为原发性肝癌28例、肝血管瘤21例、肝腺癌8例、肝透明细胞癌3例及原发性肝血管肉瘤2例。

1.2 方法

1.2.1 成像方法 患者入院后告知要做双层螺旋CT(美国GE公司生产的Hispead Dual双层螺旋CT机)检查,在检查前12 h要禁食,为保证胃部充盈,在进入检查室前可喝许些温开水,剂量为800 ml。进入检查室告知患者躺在检查床上,采取的体位是仰卧位,进而对界定的区域(自膈肌顶部到双肾下极)进行平扫,扫描参数:分为扫描厚度(5~10 mm)和螺距(0.954);而后穿刺肘正中静脉,使用高压注射器将对比剂(80~100 ml碘海醇)经静脉注入,速度为2.5~3 ml/s,注射造影剂后在多时相进行扫描,这些时间段分别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其具体时间分别为2~25 s、50~55 s、2~3 min及5~7 min,在对其进行增强扫描时嘱患者屏气,完成检查后恢复正常呼吸。

1.2.2 图像后处理 采用原始数据,依据临床需要,对图像进行整修,包括薄层图像重建、矢冠状重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扫描各期表现情况比较

平扫低密度检出47例,高密度检出4例,其检出率为82.26%,增强扫描动脉期检出率91.94%,门静脉期检出率88.71%,平衡期检出率为77.42%,延迟期检出率为82.26%,详见表1。

2.2 不同扫描方式检出率比较

本组62例患者进行平扫时,检出率为82.26%,综合多期增强扫描总检出率为96.77%,仅有2例患者没有被检出,对比不同的扫描方式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768,P<0.05),详见表2。

2.3 增强扫描各期类型及后处理分析

在进行不同扫描时相强化程度是具有一定差异的,明显强化以动脉期为主,轻度增强以门静脉期和延迟期为主,在扫描时,动脉期周围呈现出轻度、不均匀或者均匀的强化情况,而延迟期和门静脉期时不显著强化。根据原发性肝血管肉瘤来讲,在进行CT平扫时患者表现为比较低密度的改变,在进行增强扫描时1例患者是以动脉期强化为主的,其CT表现为周边强化,中心絮状或者呈斑点状,1例患者没有显著强化,门静脉期时具有融合充填的情况,在延迟期时具有融合并充填,其坏死部位没有强化,也无充填。综合后处理,能够显著见到肿瘤侵犯供血血管及周围组织,同时能够班别是否具有癌栓的存在。

3 讨论

肝脏肿瘤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病毒肝炎、长期饮酒、不良饮食习惯等有关。它的临床表现早期并不明显,当出现症状时大多已是晚期,主要是肝区疼痛,也是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呈现胀痛或者刺激性疼痛,同时患者肝区疼痛的部位往往和病变的地方具有紧密联系,如果是右上腹疼痛的话,一般为右肝发生病变,左肝病变常被认为是“胃疼”[3];消化道症状可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其他疾病也有,并不具备特异性,不易引起重视;乏力、消瘦在疾病的早期并不会出现明显的乏力、消瘦现象,但随着疾病的恶化,会越来越明显,越来越严重;发热一般多为低热。基于肝肿瘤的疾病特征,还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为好,尽可能的延迟患者的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对于该疾病的诊断,目前以超声和影像学检查为主,影像学检查以CT检查为主,传统的CT检查在诊断肝肿瘤这方面还不是很理想,双层螺旋CT具有较快的扫描速度,还将纵轴分辨率大大提高,在临床上广泛使用[4]。

3.1 双层螺旋CT优点

与常规CT相比,双层螺旋CT具有的特点:(1)整个器官或一个部位一次屏息下的溶剂扫描,不会产生病灶的遗漏;(2)单位时候内扫描速度明显提高,减少了运动伪影,提高了造影剂的利用率;(3)可随意的、回顾地重建,不受间隔大小的约束,想重建几次都行,不受次数的限制[5]。

3.2 螺旋CT多期扫描在肝肿瘤的表现

(1)原发性肝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肝脏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病率较高,且术后复发率也较高。肝癌分为小肝癌、结节型、巨块型及弥漫型[6]。小肝癌平扫表现:大多数小肝癌表现较为典型,平扫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动脉期呈高密度、门静脉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延迟期为低密度;还有部分小肝癌表现不典型,可表现为各期都是低密度,也可表现为动脉期是等密度,也可表现为各期都是高密度;增强表现:肝脏和肿瘤间密度差对比在动脉期表现最为明显,延迟期次之,门静脉最差;结节型及巨块型肝癌:多有典型的肝癌表现,平扫表现:动脉期大多有明显的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密度减低多呈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增强表现:多血供CT上动脉期肿瘤内有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动脉血管增粗,肿瘤内血管呈放射状、斑驳状、花瓣样或团状强化,门静脉期也有强化,延迟期密度减退;少血供CT上动脉期肿瘤轻度强化或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仍减退;混合性血供:动脉期肿瘤内部分强化明显,部分强化不明显,可能是由于肿瘤内血供分布及丰富程度不同;弥漫型肝癌:无论平扫或是增强均表现为肝脏密度明显不均和结节肝硬化极易混淆,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整个肝脏显示无数大小相仿的低密度小结节[7]。(2)肝血管瘤:平扫时呈现出低密度影,边界较为清晰,在进行多期扫描时能够对着患者血管瘤直径发生改变,如果其直径>3 cm,其主要是以动脉期点状或者门静脉期结节状强化为主,在延迟期时呈现为略高的密度影或者为等密度,如果直径在3 cm以内者,动脉期呈现为结节状强化。(3)肝转移瘤:对其的诊断还是较为容易的,一般多具有原发肿瘤疾病史,常规CT平扫时主要是低密度影为主,或者合并钙化的情况,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主要是呈现牛眼征,在门静脉期时其强化为环形,动脉期呈现为低密度影无强化的情况。(4)肝母细胞瘤:主要是以小儿居多,也是小儿原发性肝脏肿瘤的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在进行平扫时主要是类似圆形的等密度或者低密度影,在进行多期增强扫描时只有延迟期出现等密度应或者略低密度影,其他各期均是强化高密度影。(5)肝脓肿:目前还是比较少见的,但是为避免误诊还是要给予重视,在进行CT平扫时呈现为低密度影,多期扫描时液化区或者中央坏死区没有强化。(6)肝局灶性结节增生:比较少见,在进行平扫时具有稍低的密度影,多期增强扫描时在动脉期其强化比较显著,门静脉期具有稍高密度影或等密度,在延迟期时呈现为低密度影[8]。

综上所述,双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及其后处理技术具有扫描速度快,检出率高等特点,临床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

[1]张虎,秦东京,曹新山,等.弥散加权成像与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癌检测的比较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720-1723.

[2]李建军,胡道予,汤浩,等.肝细胞肝癌CT动脉期强化特点与肿瘤病理分化关系的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2,27(1):61-64.

[3]石安斌,龙娟,杨秋云,等.肝癌多期动态CT强化特点与PTEN表达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10(2):129-130,192.

[4]王贵生,高建华,赵帅,等.肝脏增强扫描门静脉期能谱CT与传统多层螺旋CT辐射剂量和图像质量的比较[J].中华放射学杂志,2013,47(4):340-343.

[5]游兴攀,杨柳,彭吉明,等.螺旋CT多期扫描对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学,2013,42(16):1830-1832.

[6]唐浩,邹丹凤,陈卫国,等.肝脏少见原发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2,27(2):182-185.

[7]张伟,王兰荣,薛鹏,等.原发性肝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4,33(5):734-738.

[8]陈娟,刘慧,张秀萍,等.CT双期增强扫描在肝脏FNH和肝腺瘤中的诊断价值[J].医学临床研究,2013,30(5):902-904.

(收稿日期:2015-11-23)

猜你喜欢
应用价值
企业金融管理应用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