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

2016-05-14 12:51张志刚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16年7期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

张志刚

摘 要: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是将一系列新技术组装起来应用于玉米生产、栽培的全过程,从而提高玉米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玉米稳产、高产和优产的一整套综合耕作体系。

关键词:农业生产;优质玉米;全程机械化;培肥地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S233.7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4031/j.cnki.njwx.2016.07.022

0 引言

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的应用,采用了一系列的农机新技术,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有效地增强了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了产量,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了节本增效。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推广面积将迅速扩大。随着该项技术转化成现实生产力会产生巨大效益。

1 技术优势

(1)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增强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增加土壤腐殖质含量,培肥地力;暄土层加深,为玉米根系生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促使其发育壮大,充分吸收土壤水分和养分供给植株生长,使玉米果穗秃尖小、籽粒饱满、水分低、成熟度好,在提高玉米产量的同时提高玉米品质。生产出的玉米易出售而且价格高。

(2)有效解决犁底层不断加厚;减少大风扬沙,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掠夺性生产,保持土壤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还能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将“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药剂除草”、“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深松深追肥”和“机械收获”等一系列农机新技术应用于玉米生产全过程,增强作物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2 技术内容

2.1 技术原理

通过将一系列农机新技术组装起来应用于玉米生产栽培的全过程,从而增强玉米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玉米稳产、高产和优产,同时实现土地种养结合,投入、产出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主要技术: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药剂灭草、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机械深松侧深追肥和机械收获等农机新技术。

主要创新点:第一,改均匀垄种植为宽窄行平作;第二,改翻、耕、铲控制杂草为机械喷洒除草剂控制杂草;第三,改浅耕浅施肥为深松深追肥;第四,改人工防治病虫害为机械喷药防治病虫害;第五,改人工低留茬收获为机械高留茬收获或人工高留茬收获。

技术流程是:机械化综合整地-整地后镇压-机械精量播种-播种后镇压-田间管理-机械收获。

2.2 实施步骤

2.2.1 机械化综合整地

第一年种植地块,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多功能整地机(拆下起垄部件)进行全面灭茬、旋耕,旋耕深度16 cm,根茬长度不超过5 cm,土壤细碎、平整。第二年种植地块,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多功能整地机(拆下起垄部件)只对上一年的宽行进行旋耕或不整地。旋耕深度16 cm,土壤细碎、平整。

2.2.2 整地后镇压

第一年种植地块,整地后采用中、小型拖拉机配带木铹子和“V”型镇压器进行前面捞平后面镇压作业。第二年种植地块,整地后采用中、小型拖拉机配带改制的“V”型镇压器进行镇压。

2.2.3 机械精量播种

第一年种植地块,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专用六行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镇压后3~4 cm,播种株距:半株距,每穴一粒种。第二年种植地块,整地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专用六行精量播种机进行播种;未整地的,采用中型拖拉机配带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自行研制的两行旋耕播种机进行播种。播种深度:镇压后3~4 cm,播种株距:半株距,每穴一粒种。

2.2.4 播种后镇压

第一年种植地块,采用中、小型拖拉机配带“V”型镇压器或苗带镇压器进行镇压。第二年种植地块,采用中、小型拖拉机配带改制的“V”型镇压器或苗带镇压器进行镇压。

2.2.5 田间管理

喷除草剂:采用中、小型拖拉机配带喷杆式喷药机进行作业;喷杀虫剂:采用专用或改制的喷药机进行作业;深松侧深追肥:采用大型拖拉机配带“梯型”框架式深松机或“鹅掌”式深松机进行深松作业,同时深松侧深施肥。深松深度:35~40 cm,施肥深度10~12 cm。

2.2.6 机械收获

采用专用玉米收获机进行收获作业或人工高留茬收获。

3 技术实施效果

3.1 技术的创造性和先进性

第一,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第二,防风、固土,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抑制扬沙、浮尘等现象的发生,保护生态环境;第三,有效接纳天然降水,加快雨水入渗速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径流,提高水份利用率;第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率,减少化肥投入量;第五,增产、增收、节本增效,可实现土地种养结合,投入、产出良性循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由于一系列农机新技术的使用和耕作方式的改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第一,减少化肥的使用,有利于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第二,减少了作业环节,大大减少机车进地次数,减少油料消耗,节约了能源。第三,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水分利用率,节约水资源。第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培肥地力,实现土地种养结合,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五,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从事到其它产业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效益。

3.3 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过程中,应用了“机械综合整地”、“机械精量播种”、“机械药剂灭草”、“机械深松深追肥”和“机械收获”等一系列农机新技术,降低了地表径流,大大减少水分流失和土壤流失,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减少化肥对水质和空气的污染;减少机车排放对大气的污染;减少大风扬沙,抑制沙尘暴,保护生态环境,因此,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4 结论

优质玉米机械化栽培技术是将一系列单项先进成熟的农机化增产新技术科学地组合配套而形成的一整套综合的耕作技术体系。应用于玉米的生产、栽培的全过程,从而提高玉米的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机械化的贡献率,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最终实现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该项技术的实施是传统耕作方式的革命,实现了玉米机械化生产。特别是实施了苗期行间深松技术,在蓄水、保墒、防止水土流失方面贡献突出。土壤深松是工程技术中最为有效的蓄水措施,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扩大根系生活领域,促进根系向纵深发展,在创造适于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上取得了新成果。该技术先进、可行,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农业可持续发展全程机械化农业生产
玉米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研究
小麦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配套技术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咸宁市水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规程
杂交中稻一种两收全程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
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效应分析
新形势下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山西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
先进国家绿色生态农业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