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祛湿通调营卫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肢体麻木疗效观察

2016-05-14 10:10刘海平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6年7期
关键词:疗效观察

刘海平

摘要:目的观察活血祛湿通调营卫法治疗缺血性卒中患者肢体麻木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以自拟口服中药汤剂治疗。2组均以14d为1个疗程,观察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肢体麻木变化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5%,治疗组肢体麻木变化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 1);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差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 5)。结论活血祛湿通调营卫法治疗能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后患者肢体麻木。

关键词:活血祛湿通调营卫;缺血性卒中;肢体麻木;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55.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41-02

肢体麻木是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常见的伴随症状之一,其主要特征是患侧肢体麻木,尤以末端为甚,症状轻重不一,虽然对患者运动功能无影响,但给患者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轻者影响日常生活功能,重者自觉痛苦难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麻木患者更易发生焦虑和抑郁,肢体的麻木常随负性情绪的出现而加重[1]。临床中较难恢复,西医治疗疗效较差,是较为难治症状之一。临床中笔者采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肢体麻木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均系本院往院缺血性卒中后肢体麻木8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有颅脑CT或MRI检查证实,同时存在偏身肢体麻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平均年龄(58.75±3.78)岁,平均病程(12.95±0.61)d。对照组男2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7.08±3.94)岁;平均病程(15.65±0.56)d。2组性别、年龄、病程及感觉障碍评分等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1.2.1纳入标准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2]:全部经CT和MRI确诊;中医诊断标准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订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除中风病主症外,兼肢体麻木,舌质暗淡或红,苔白或白腻,脉弦细或滑,脉涩或见脉浮。

1.2.2排除标准神志昏迷或生命体征不平稳,合并严重的心、肺、肝、肾疾病及精神病患者;合并高热、急慢性感染疾病、贫血、严重营养不良;有精神疾病史;不配合治疗或中途中断治疗者。非脑血管病所致的肢体麻木。

2治疗方法

2.1对照组予吸氧 卧床、保持呼吸道通畅及西医常规治疗,即清除自由基、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营养脑细胞及必要时降颅压治疗,持续2周。

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活血祛湿通调营卫为法自拟口服汤剂加减:麻黄5 g,桂枝10 g,当归10 g,人参15 g,川芎10 g,当归10 g,赤白芍各15 g,干姜10 g,石膏20 g,防风10 g,防己15 g,甘松15 g,威灵仙15 g,炙甘草10 g,生姜20 g,大枣20 g。汗出甚者去麻黄,加黄芪15 g;上肢麻木重者,加用桑枝30 g,姜黄10 g;下肢麻木重者加用川牛膝15 g;兼身体疼痛者,加用独活10 g;麻木甚者加用蜈蚣10 g或乌梢蛇15 g;由本院煎药室代煎,煎汁200 mL,温服,1次100 mL,1日2次,连续服用2周为1个疗程。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

3.1.1临床疗效参照1995 年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患者肢体麻木感完全消失;显效:患者肢体麻木明显减轻,已不影响正常生活和康复功能训练;有效:患者肢体麻木感有所减轻,但仍影响正常生活;无效:患者肢体麻木感如前。

3.1.2感觉障碍评定积分参照感觉障碍评定积分表(改进Fugl—Meyer及Lindmark评价法),共计42分,其中浅感觉(痛、温、触觉)最高积分20分,本体觉(位置觉、运动觉)最高积分16分,皮层觉(2点辨别觉、实体觉)最高积分6分[4]。

3.2治疗结果

3.2.12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3.2.22组感觉障碍评分比较见表2。

4讨论

肢体麻木症常见于缺血性卒中患者,缺血性卒中肢体麻木在中医辨病为麻木,多因气虚不运,血虚不荣,风湿痹阻、痰瘀阻滞导致气血不通、皮肉经脉失养而致;清代林珮琴《类证治裁》中描述了麻木的病机:“盖麻虽不关痛痒,只气虚而风痰凑之,如风翔浪沸。木则肌肉顽痹,湿痰挟败血,阻滞阳气,不能偏运,为病较甚,俱分久暂治之”,由此可知,中风后肢体麻木主要是由于痰湿瘀血阻滞经络,加之复感风寒湿之邪,导致营卫失和,气血不畅,最终引起肢体麻木,《素问·痹论》曰“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故为不仁”;故笔者治疗麻木以活血祛湿通调营卫为法。

笔者所用上方乃在临床中总结出来的,李东垣曾云:“麻木,气不行也,补肺中之气。是湿痰死血。”《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故本方予人参为君药,甘温能补脾肺之气,使气旺则血行,气行则水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强健,则气血充足,四肢得以禀水谷之气而肌肉得以荣养;麻黄、桂枝、干姜、石膏为臣药;麻黄、桂枝振奋阳气,《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且麻黄、生姜行气分,宣肃肺气,祛风开腠理;且合防风能开表泄闭,疏通经络而驱风邪外出;因“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素问·痿论》曰“脾主身之肌肉”,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温通升宣之力强;石膏辛寒质重而具沉降之性,能清热宣肺,两药合用,使脾升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且石膏辛寒可清泄里气不宣之郁热,又可缓方中诸药过于温燥;佐以防风、防己祛风湿,《素问·痿论》云:“有渐与湿……肌肉濡泽,痹而不仁”威灵仙祛风除湿,消痰水通经络,合麻黄、桂枝以散筋脉骨节之风寒湿,通调营卫;《医学衷中参西录》曰:“气血虚者,其经络多瘀滞……加以通血之品,以化其瘀滞,则偏枯、痿废者自愈”,故以芍药、川芎、当归调气血,入血分以活血化瘀行滞以资“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加用甘松味甘性温,气味芳香能开脾郁,善于理气醒脾,以防诸药碍脾;当代名医朱良春老先生用药经验中曾提及此药:甘松温而不热,甘而不壅,香而不燥,微辛能通,故兼温中理气之长,且以其芳香之气,大可醒脾;上述药物为佐药;方中甘草调和诸药,生姜、大枣和中,共为使药;上述药物共奏祛风散寒除湿,益气化痰活血,宣通表里之效,同时并不会引起明显的热象。

临床观察表明本方治疗缺血性卒中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只要辩证明晰,本方治疗缺血性卒中后肢体麻木,有确切疗效。临床中可对其配伍用量及剂型方面进一步探索其规律,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将本方加减应用拓展到缺血性脑卒中所致肢体麻木治疗领域,值得做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徐慧霞.肢体麻木主诉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负面情绪的影响和治疗指导[J].医学信息,2012,25(12):56-57.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1.

[3]ZY/T001.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4]周智梁,杨家荣.刺血疗法治疗脑血管疾病偏身感觉障碍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5):6-7.

(收稿日期:2016-05-05)

猜你喜欢
疗效观察
颈骨康胶囊治疗颈椎病70例疗效观察
一期手术治疗直肠肛管周围脓肿67例疗效观察
卤米松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
扁炎软膏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研究
葡萄糖酸钙静脉滴注辅助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效果观察
不同时段烫熨疗法预防肛肠术后尿潴留的护理观察
细针钻孔减压术联合活血养骨汤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疗效观察
针药结合治疗偏头痛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