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维中
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巧妙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问题教学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一缕新鲜的空气。但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问题从何而来?问题设计如何优化?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一、问题从何而来
问题来自学生预习。问题教学的关键是问题的提出,最高境界应该是问题由学生提出,并且由学生解决,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通过设置巧妙的情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预习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师在布置预习时能要求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会增强教学针对性。但来自学生的问题,有的过于琐碎,有的属于无效问题。因此,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问题直接作为引领教学过程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加工和整合。
问题来自教师预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备课就是备问题,以具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驾驭课堂,展开教学。值得注意的是,用来引导学生学习活动的问题,一定要来自文本,来自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另外,还要基于学情设计问题。《致橡树》入选多种版本的初中教材,也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面对高中学生如果仍然提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表达的感情主旨是什么?”等针对初中生的过于浅表化的问题,可能无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如果改为这样的问题:《致橡树》真的是爱情诗吗?仅仅是爱情诗吗?将会在更高的平台上激活学生的思维,燃起学生品读诗歌的热情。
问题来自课堂生成。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可能提出教师不可预料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教学问题,能激发出学生智慧的火花,需要教师用心去捕捉,以此生成精彩的教学内容,形成课堂亮点。特级教师李仁甫在教学《拿来主义》时,有学生认为大宅子来源表述有问题,“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鲁迅难道认可鼓励将‘骗‘抢来的‘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的行径?”对此,李老师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机会,经过讨论,学生明白了“阴功”对下文“或合法继承”“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铺垫作用,“骗来”“抢来”没有什么后果就是“祖上阴功”在起作用,“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中对“骗”“抢”的嘲讽,最终归结为“姑且”的目的是要突出写作意图——只谈“得了一所大宅子”的人应该如何对待这所“大宅子”。
二、问题设计如何优化
1.设问要找准切入点。阅读教学效率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课堂设问的艺术。设问是否有效,关键是看能否找到最佳切入点。找准设问的切入点,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全面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不同的文本的特点,或从文章的“眼睛”和“灵魂”的课题设问,或从重点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关键句设问,架设起教学最便捷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智慧的大门。
教学柳宗元的《愚溪诗序》时,我首先让学生思考:在225个字的文章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用了27个“愚”字,你能发现“愚”字背后的意蕴吗?学生先把“愚”字进行分类,然后通过讨论明确:这里的“愚”是柳宗元不同流俗、桀骜不驯的代名词,是作者以正话反说之手法向龌龊政治投掷的一把反抗利剑。“愚”字氤氲着作者郁结于胸的不平之气,其真意在于抒发沉沉的郁愤之情。
2.设问要具有牵引力。问题设计应避免零碎的、随意的、浅层次的问题,要关注问题与问题之间的逻辑关系,对文章信息筛选提炼、优化组合,对琐碎的问题梳理分类,组合出富有思维张力的主问题,一线串珠地整体带动文本理解与品读。主问题设计要有“三力”:文本内容和教学过程的内在牵引力,形成一个教学板块的支撑力,吸引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主问题的设计往往是紧扣目标,着眼整体,涵盖面大,探讨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容易陷入无所适从的茫然状态。教师应适时给学生设置台阶,提供支架,降低难度,以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一位老师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可以透过林黛玉的“看”和“听”把握典型环境、分析人物形象吗?针对这一涵盖面较大的问题,教师巧妙地设置了几个支架:①林黛玉进贾府看到了什么?看出了什么?②林黛玉进贾府听到了什么?听出了什么?③在林黛玉眼里,贾府由内而外展现出哪些特点?④在贾府众人眼里,林黛玉又是怎样的一个人?主要人物形象贾母、贾宝玉的性格特点各是什么?主问题统领下的小问题,更好地架设起了课堂预设与生成间的桥梁,确保了教学进程的顺畅。
3.设问要关注细节处。有效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金钥匙。但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深入研读文本,特别是要关注文本细节,哪怕是文中的一处暗示、一个标点,要从细节中读出作者,读出作品人物形象,读出文本丰富意蕴。一位教师教学《祝福》时提问,小说中“‘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单独成段,为什么要用‘仍然一词?”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兴趣,引发了热烈讨论。学生的发言尤为精彩:“在‘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社会里,寡妇再嫁当然不能容忍,所以尽管鲁镇的人们都知道祥林嫂已经改嫁贺老六,但人们不认可也不愿认可她改嫁的事实,自然不会叫她贺六嫂,而仍然叫她祥林嫂,以维护他们心中保守、僵化的封建贞洁思想。”正是这样的细节,激发了学生思考,兴趣盎然地理解了文本的内容。
4.设问要讲究适切性。朱则光老师说:“学生的学情永远是教师教的原始出发点,一切为了学生,应当成为教师的课堂生命姿态。”因此,设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起点状态或能力,要把教师的阅读思路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过程,把教师的阅读感悟转化为学生的内化体会。而现实情况是,有的设问难度存在或低或高现象,问题过于简单会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太难又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因此,教师设问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凭空设想,要从学情出发,让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和启动学生思维。
三、问题如何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精心设计问题链。阅读教学中设问的主要目的,是要驱动学生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引领学生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应呈现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和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顺序的“问题链”。“问题链”能够保持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深刻性,在这个环环相扣的链条上,问题的难度、深度、广度要快慢适度地向前递进,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小步子、缓坡度地前行,学习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逐步向更高层次和更高广阔的领域发展。
教学《想北平》时,我抓住文章的结尾句“真想念北平呀!”以“想”字为重点,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想北平?作者到底想念北平的什么?作者又是怎样去想念北平的?环环相扣的三个问题意在帮助学生弄清作者想念北平的原因,抓住了文章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只选择普通北京人那些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来写的目的,理解作者的平民意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衬托对比、比喻、反复等艺术手法运用的妙处和效果。
精心选择设问形式。要想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设计一些辅助性的问题,来拓宽思维的宽度,掘进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如要想引导学生放下现有的答案另辟蹊径,全面思考,教师可以更深层次的追问 “为什么这样回答” “还有别的答案吗”“请说明理由”;要想引导学生辨别、比较、权衡现有答案,获取更精准理解,可以采用选择问“为什么不是这个,而是那个,哪一个更好”; 还可以是假设问,“如果你想的是这样,那么就会怎样”;还可以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错误认识进行反问,步步进逼,使学生幡然醒悟,达到化错为正的目的。等等。
总之,语文老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断提高自己的设问水平,让富有思维驱动力的问题成为撬动阅读教学成功的支点。
[作者通联:江苏灌南县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