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指引了新航向。江阴作为全省、全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必须深刻领会和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力建设“强富美高”新江阴的总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强市、创新驱动、改革开放、城乡统筹、绿色发展、民生优先“六大战略”,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促进各项事业取得新突破,再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产业强市战略,着力实现转型升级新突破
产业是经济的命脉,是决定城市地位的關键因素。按照各级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要求,紧紧扭住产业发展这个龙头,坚持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统筹存量与增量两个方面,抓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两条主线,促进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提升,全力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质效位居苏南前列。
着力做强实体经济。江阴强,强在实体经济,强在工业经济。支持大企业集团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通过国资合作、兼并重组、股权投资等形式,增强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千亿级企业集团和本土跨国公司。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加快进行装备更新、新品开发、信息化改造,打造一批拥有核心技术、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认真落实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降低企业负担,进一步优化企业谋发展、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推进产业升级换代是一个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大力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优化全市域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发展。引导企业沉下心来专注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逐步实现智能化、服务化、高端化、绿色化生产制造。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示范和重大产业项目带动作用,牢牢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以企业强促进产业强,以产业强支撑经济强,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无论是当前稳增长还是长期增后劲,项目都是主抓手、主动力。进一步创新项目招引模式,转变招商思路,探索构建全球化招商新体制,努力实现人才、技术、资金、项目“打包引进”,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抢抓“一带一路”掀起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带来的新机遇,着力招引一批与现有产业相匹配的重大产业项目。推动招商选资从依靠优惠政策向营造更优的综合环境转变,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及早落地开工,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筑区域发展新优势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灵魂。面对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发展动力加快转换的新形势,坚持把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创新贯穿于“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和社会创新活力,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发展方式,使创新这个推动发展的主引擎释放出更为强劲的动力。
加快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对全面提升江阴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水平建设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的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示范区政策资源优势,辐射带动各镇街、园区的科技创新,推动人才、资金、技术等创新要素在全市域合理流动、优化配置、高效组合,形成全市域协同创新效应,全面提升江阴的区域创新能力。
持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城市的后劲所在。坚持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聚焦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培育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主动对接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布局要求,分区域、分领域建设一批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鼓励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强化创意设计、产品开发、质量管理,努力打造更多名牌产品。更大力度招引高层次人才,积极培育契合产业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金融资本支撑体系。“江阴板块”是江阴的一张靓丽名片,目前全市有36家上市公司、37只上市股票、26家新三板挂牌企业。充分发挥上市公司再融资功能,通过增发配股等途径,加快企业新上项目、兼并重组、股权投资进程,努力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发展。加大后备企业上市力度,引导成熟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或债权融资。积极创新资本业务模式和产品,引导信贷类、小贷类产品等进入平台交易,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积极推行“互联网+金融”,大力培育互联网众筹平台、私募股权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引导民间资本有序进入实体经济。
大力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着力增强持续发展新动能
作为改革开放30年全国18个典型地区之一,江阴过去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当前和今后的发展仍然要靠改革开放。当前尤其要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全面深化各项改革,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并重,加快经济、城市、人才等各领域的国际化步伐,全面激发转型提升新动能、构筑区域竞争新优势。
深化各项体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三集中三到位”,继续清理规范中介服务项目,加强审批事项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提高审批服务效率。积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合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优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通过资本市场、债务重组等途径,最大限度盘活存量生产资源,释放新的生产力。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方式,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实现镇街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江阴外贸依存度高,稳增长必须稳外贸。以综合保税区获批为契机,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建设,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以开放倒逼改革,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引导企业融入国家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步伐,提高外贸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品牌建设水平和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扩大江阴产品国际市场占有率。支持本土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海外营销网络,提升江阴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扩大沿江港口优势。抢抓“长江经济带”建设契机,充分发挥江阴城市滨江、口岸优良、腹地宽广、两岸联动开发等优势,加快提升沿江开放园区品质能级。大力整合岸线资源,有序推進重大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完善港口服务功能,提高长江岸线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巩固区域性江海枢纽港地位。切实增强沿江产业、港口码头的辐射集散功能,重点发展车船制造、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仓储、中央商务区等现代服务业,通过港口发展带动城市开发开放。
大力实施城乡统筹战略,着力展现美丽宜居新面貌
城乡一体化水平是区域综合实力的象征、城市文明程度的标志。紧紧围绕“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目标,科学统筹城市建设和农村发展,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快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形成城乡互动发展、相得益彰的和谐景象。
提升功能品质。持续推进城市重点片区开发,完善路网体系,优化景观风貌,打造高品质商业综合体,不断提升城市品质能级。围绕“对内畅通、对外联通”的目标,全力推进城际铁路、快速道路、高等级航道等交通重点工程建设,打造现代化综合性交通体系。加快建设垃圾发电厂、备用水源地、污水主管网等公用事业项目,进一步完善公交、供水、供气、水利等城乡基础配套。控制主城区开发节奏,完善拆迁征收政策,探索多元化灵活安置,打通安置房、保障房和商品房转换通道,有效降低商品房库存率。
深化综合管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加强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强化镇村、社区管理职责,切实提高城市管理各个系统的运行效能。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推进老小区、城中村等改造治理,健全城区停车、户外广告、建筑垃圾等管理机制,依法处置私搭乱建违规违章行为,着力打造精细有序的市容环境。深化物业属地管理机制,推行物业标准化服务,提升小区物业管理水平。完善数字城管等平台建设,提升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群众对城市管理的参与度和满意率。
推进城乡一体。以推进“六个一体化”为重点,统筹城乡建设,促进城乡融合,积极构建更合理的镇村体系、空间布局、功能配套。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先导示范镇建设,通过项目示范、以点带面,加快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业强镇、商贸重镇和旅游名镇。加快推进新型社区和美丽村庄规划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科学引导农村居民向城镇及重点村、特色村集中,促进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大力实施绿色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生态环境新改善
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重要追求。江阴经济体量大、自然资源少、环境容量小,绿色发展尤为迫切,必须从生产和生活两头入手、治理和保护两手齐抓、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大力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生态治理结构,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加强源头管控。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努力实现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双提升”。加快发展绿色、循环、低碳经济,大力推进化工、电力、印染等高能耗行业节能降耗,严控燃煤消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扎实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引导企业用新装备、新工艺、新技术进行改造提升,从源头防治、过程控制中减少能源消耗、污染排放。高效利用资源,深入开展建筑、照明等领域节能工作,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集约发展水平。
加强环境治理。坚决落实国家、省市“大气十条”“水十条”等刚性要求,继续推进热电企业整合,加大重点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燃煤锅炉淘汰、机动车尾气及扬尘防治力度,稳步提升大气环境质量。大力实施全市污水厂网一体化整合,加快城区控源截污改造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深入推进城乡黑臭河道、畜禽养殖污染等综合整治,确保区域水质大幅改善。加快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推进固体废物、污泥等规范处置和综合利用,着力提升全市垃圾处置能力。
加强生态保护。严格落实生态补偿、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等制度,深化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污染第三方治理等环保体制改革,不断提高依法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力实施绿化美化、山体复绿、湿地保护等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着力构建城市绿色生态屏障。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环境建设、保护和管理工作,努力实现城乡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强化红线刚性执行和严格管控,健全环境行政执法与司法联动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大力实施民生优先战略,着力开创社会和谐新局面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收入水平提高,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内容更丰富、要求更高。坚持把民生需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导向,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做到生活水平与发展水平同步提升、民生改善与经济增长同步协调,让全市人民在共建共享中不断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
促进群众持续增收。坚持把促进富民增收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创新富民增收机制,不断提升群众生活水平。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着力做好高校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等群体就业工作,确保城乡居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大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落实工商注册便利化举措,帮扶更多群众自主创业,不断提高群众经营性收入。高度关注农村致富、农民增收,推进村级经济股份制改革,扎实开展经济薄弱村精准扶贫工作,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牢牢守住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这一底线,加大对困难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建立健全保障待遇长效增长机制,促进各类保障对象应保尽保,确保社会保障水平与江阴经济社会发展同步提升。
协调社会事业发展。扎实推进高水平省教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优化城乡学校布局,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深入推进医联体建设,加快实施医疗卫生重点工程,不断完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条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加快构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水平。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建设和开放力度,继续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责任编辑:钱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