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丽莎
作文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也是检验语文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长久以来,作文教学成为我们教学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小学生作文,就是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有意义的内容,用文字符号表达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使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不至于畏之如虎、厌之如蝇、愁之欲哭,最大限度地调动挖掘他们写文的兴趣、潜能,以己之笔顺畅写出令自己满意的美文来。现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一道来:
一、丰富生活,引导观察,启发联想
观察是写作的前提,是写作的基础。没有观察,就没有材料;没有材料,就写不出文章。教育家叶圣陶指出:“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如在“校园一角”的作文指导课上,我有意识地把全班学生领到学校操场的东南角——同学们非常熟悉、每日必到之地。我让学生观察:这操场小小的一隅都有什么,按顺序说一说。物明于眼前,学生极易说出。如果单纯地描绘这些事物,那就会枯燥乏味。我启发学生:你们喜不喜欢这儿,为什么?从这些事物给你带来的乐趣去想。学生有真切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夏日树荫下乘凉,秋天翩翩如黄碟的树叶,好友间用叶柄“抬杠”的游戏,云梯上你追我赶灵动如小猴,滑梯上与低年级小朋友的争抢……联想的闸门一旦打開,思绪就如泉涌一般。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诱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他们就像小厨师向我展示了鲜活的上好原料,只要稍加指点,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大菜”会呼之欲出。这次活动也使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校园生活的美好,学生时代的珍贵。课后学生的作文令我欣喜,那逼人的青春手笔使我目眩。
二、阅读为基,读写结合,培养能力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阅读是作文的基础。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云:“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着密切的关系”。
1.创设情境,读写迁移,激发想象
阅读教学中的文章大多是名家名篇,每篇文章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写法上都是作文教学的典型范例。怎样充分发挥范例的作用,就是要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例如,我教学《鸟的天堂》一文,训练重点是学习作者对事物动静态的描写。通过阅读分析,学生对动静态有了一定的认识,然后我又组织学生到儿童公园的民泽湖参观,学生思维活跃了,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读与写有机地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成果令人欣慰。
2.续补空白,激发想象,提升能力
在现行的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好的篇目读后总有意犹未尽之感。如果能借此引导学生据文想象,或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想象,不仅可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如学《穷人》一文后,问学生:桑娜和渔夫收养了西蒙的孩子,今后的生活会怎样?续写一个片断。这种片段的续写,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创造思维得到锻炼。
三、品生甘苦,写下水文,事半功倍
教师写下水文,就是动笔写要求学生写的文章。这样知写作之甘苦,能以切身体会有效指导学生写作。
下水文的具体内容、写作技巧等都要接近学生的认知、生活、写作水平,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引起他们的兴趣。一篇好作品,构思一定要精巧、奇特、新颖,有条有理,层层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构思出文章的段落层次、过渡、开头结尾的方法,详写略写的安排,表达方式的运用。如我写《游览森林动物园》下水文,按游览顺序,并以狗熊和猴子为叙述重点进行详写而构思,与学生写得多而乱,内容繁杂,详略不当进行对照,学生受到启迪,果断地挥起“大刀”去除那些不舍丢弃的内容、段落,而且学生的模仿力很强,我写文的幽默风格被他们学得淋漓尽致。一篇学生听起来熟悉亲切的下水文,极易被学生消化吸收,是学生学会布局谋篇的好办法。
四、发现光点,激生兴趣,促其进步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学生的写作更依赖于兴趣。我们一定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创设良好的写作心境,活跃他们的形象思维。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抓住小荷露出的尖尖角,精心栽培,可能会收获一朵朵美艳的荷花。对于班中写作有特色、有才情的孩子,我都会加倍爱护,即使只是偶尔露峥嵘,我也不放过。焉知今日的他(她)不是明日文坛上的星星。班中一名女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可一次写景作文,布局谋篇,遣词用语使我耳目一新,我就抓住这次机会在班中用柔美的声音朗读一遍并大加赞扬:简直要赶上老师了。这个孩子用欣喜、自豪的目光望着我。没想到这次事件成为她前进的动力,燃起了写作的热情之火,习作水平不断提高,学习成绩也随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