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曼珍
近年来,生命教育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台湾地区自1997年始在教育系统推行生命教育。2014年10月,我们“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高中名教师培养对象赴宝岛学习研修15天,参访12所中学,让我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的就是台湾的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化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台湾大学孙效智教授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人生三问:我为什么活着?我该怎么活着?我又如何能活出该活出的生命?这三个问题涉及人生终极目标的确立、通往目标之道路选择,以及知行合一的生命修养。高中生是一个特殊群体,正处在青春期,其主要精力用于学业,学习压力大,升学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对于这一群体,生命教育显得更为重要。
一、台湾高中生命教育实施特点
台湾生命教育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1996-1999年是萌芽期,1999-2002年进入百花齐放期,2002-2004年为整合共识期(刘乃华,2007)。目前已进入成熟期,在16年学校教育中已能得到一贯化、全程化、完整化实施。
1. 政府强力推动。台湾目前主管生命教育工作的最高行政机构为“教育部生命教育委员会”,下设四个工作小组,分别为研究、发展及评估组,课程与教学推广组,师资及人力培训组及宣传推广组(刘乃华,2007)。台湾“教育部”通过组织生命教育委员会,在10所高中及其他学段的学校设置生命教育中心等。2006年,台湾政府专门出台《“教育部”普通高中生命教育暂行课程纲要》,2008年又颁布《普通高级中学选修科目<生命教育>课程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台湾“教育部”还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生命教育专门科目及学分一览表”,对高中学校开课节数和学分作了一定的要求。
2. 实施模式稳固。可以用一个三角关系来概括,即政府制订政策、学校推动实施和民间团体从旁推动。政府主要负责制订政策、提供资源和评估督导;民间团体负责推广生命教育理念,着重家庭教育育社会教育的整合,连接生命教育与终身学习;学校教师和学者、教授、专家主要是研发课程与教材的主力。(徐岚、宋宸仪,2013)
3. 重视师资培训。台北市、高雄市、台湾大学、辅仁大学、台北师范学院、台湾生命教育学会等,拟定师资培训计划并按计划实施培训。他们分别开展了不同学科教育研习,举办了各种“生命教育研习班”“生命教育工作坊”“生命教育训练营”及“生命教育教师营”,其中,台湾生命教育学会针对高中生命教育类选修课程的师资需求,提出了《师资培育专门课程研发实验暨种子学校与种子师资培训计划》,设置了长达一年半的生命教育师资培训方案(左小文,2012;蔡勇强、孙建荣,2014)。台湾师资培训研究团体共规划生命教育师资培训26学分专门课程,详见文末。
台湾地区教育主管部门在生命教育师资培训上的具体做法是,指派和自愿报名相结合,集中对这些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形式多样,包括专题讲座、影片教学、参观成果、座谈会、分组研讨以及小组成长等。此外,还会通过生命教育课程进修、现场教学观摩、观看视听教学资料、制定技术手册等方式,加强师资培训。
4. 明确教育内容。根据《纲要》,高中选修课程共包括八门学科。台湾高中学校按《纲要》,从以上八门课程中选一至二门,以正式课程的方式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概论》科为基础课程、入门学科,其他七科则为进阶课程。每科2个学分,每周2节;若仅开课1个学分,可不上《教材纲要》中标有「◎」的项目。《纲要》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课时作了明确指导,同时以此监督各高中学校生命教育的实施。
5. 编写正规教材。现有不同版本的教材,如晓明版、得荣版、长老版等。其中,晓明版和得荣版教材六个取向的次类项目细目表罗列得非常详细:生理健康取向、生涯探索取向、生活适应取向、死亡教育取向、宗教哲理取向、道德伦理取向。六个取向至少有4-6个次类项目,内容安排细致、条理清楚、循序渐进。不同高中可以根据本校实际进行选择。
6. 实施方式多样。(1)专门开设的生命教育课程,可以是以学科形式、或以活动体验为主的、或以生活内容为本位的综合性的,或单一主题形式的生命教育课程(吴仁英,2011)。(2)学科渗透式的生命教育,即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3)将生命教育融入环境及与学生相关的人事物中,让学生在每一个领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都能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内化为自己的思想。
7. 教学方法灵活。生命教育在高中阶段选修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多采用讲演法、启发法、问题教学法、价值澄清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协同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而活动课程部分,教学方式则更加灵活多变,座谈、参观、访问、调查、演练、竞赛、辩论、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都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方式(李艳,2006)。生命教育以感动学生为根本,注重学生主体性,通过分享各种经验和情绪,引导学生探索生命的价值。因此,在高中生命教育还经常采用讲授法、欣赏讨论法、随机教学、模拟法、阅读指导法、亲身体验法、活动教学法、自我教学法等,其中体验式教学方法最受师生欢迎。推广和实施生命教育多年的台中市晓明女中,在体验活动的课程设计上,就曾出过三本著作,分别是《人生传奇》《生命传奇》和《成长——晓明人的成人礼》。这些著作均以体验和活动方式对生命教育进行设计。
8. 重视体验教育。参访的12所学校为我们安排了不同形式的高中生命教育体验:参与游戏,体验输赢;生涯教育资料参观与学习;观看地震影片,感受生死。晓明女中的钱主任为我们现场展示了一节课。在“人的生命来自海洋”的游戏中,他要求我们做鱼游水的动作,然后找同伴玩猜拳,赢的变成羊(双手放头上当羊角扮羊)。再找变成羊的同伴猜拳,赢的变成鸟(双臂展开作飞翔状)。再找已变成鸟的同伴猜拳,赢的变成人,回到座位上坐下。在此过程中,输的要退回原来的程序,当退回到最初的鱼时,继续找同是鱼的伙伴继续猜拳。这个活动告诉我们:输输赢赢就是人生;输赢无所畏,有得“动”才是真谛;人不可能一直赢,也不可能一直输;现实有时又是残酷的,要学会面对现实。
晓明女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三年一贯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高一开设有“自觉为人”“真我与假我”“良心的培养”“两性交往的伦理守则”“生死尊严”等。高二开设有“思考是智慧的开端”“大众传播的批判与利用”“生态与环境”“成年的意义”“认识老化与关怀长者”等。高三开设有“女性自觉与生涯追寻”“婚姻与道德”“生命伦理”“社会关怀与社会正义”等。生命教育课程既有主题课程、活动课程,也有仪式和体验。
二、对大陆生命教育的启示
大陆教育部对生命教育没有制定统一的政策,没有将其纳入正式的课程纲要,基本上是各地政府各自出台支持政策,但很多地方没有开展生命教育或没有开展系统的生命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更是没有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高中生生命教育内涵的三个层面为: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心他人;促进高中生生活和未来职业的和谐发展;激发高中生的潜能发展,促进其价值的自我实现(柯宏,2010)。这三个层面在大陆均难以实现。学生个人几乎把所有时间放在高中学习及高考准备上,无暇顾及其他,没法体会快乐和幸福,更没法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郭方强(2013)在江苏省启东市部分高中进行问卷调查发现:部分高中生没有正确认识生命;认为生命是一种负担或认为生命如草芥,无所谓;心理承受力差;对学校教育不信任,在遇到事情或生命困惑时,宁愿选择自我发泄或寻求家庭帮助也不会求助于学校。
2010年7月,大陆正式公布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学会生存生活”“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说明生命教育已上升为中国国家教育发展战略高度。然而,有关生命教育的教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培训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探索,有待形成完整、规范、科学的体系。
1. 政府强力推动,制定相关政策。成立负责管理生命教育的机构,制订推行和实施高中生命教育的政策,采取措施强力推行,负责机构开展督查,使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2. 规划学校教育途径,力求“三全”育人。学校必须思考和规划生命教育途径,力求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实施生命教育。重新进行课程设置,将生命教育列入开设课程,学校做好课程开课安排。重视学科教育整合,将生命教育渗透不同学科。灵活运用主题教学,结合学情设置不同主题。结合社会热点、结合学生出现的阶段性问题,设计不同的主题教学,力求达到全程育人。有效利用学校一切资源,全方位渗透生命教育。
3. 研读学习台湾教材,编写大陆高中生命教育教材。1997年,台湾“教育部”就委托实施伦理教育多年的台中市天主教晓明女子高级中学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修订、完善生命教育教材。这便是现在看到的“晓明版”高中生命教育教材,之后其他机构还编写了“得荣版”生命教育教材。大陆学校可认真研读这些教材,吸取其精华,结合大陆实际及当前学生学情编写教材。
4. 进行高中生命教育师资培育,培养优秀的专业教师。由于没有专业老师,大陆可以向台湾学习,把生物、心理健康、体育、政治等相关科目的教师,及其他对生命教育感兴趣的教师集中起来进行培训。要注意培训系统、科学规划,主要关注三方面:培训内容的规划,培训方式的规划,教学方法培训。
5. 社会学校社区家庭四位一体,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社会上的一切力量皆可成为、皆可用来进行生命教育,社会上人、事、物的表现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社区力量包括街道办事处、生活小区等的宣传和氛围,以及以社区为单位组织的生命教育活动。学校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实施更规范更有效。家庭是学生除在学校之外呆的最长时间的地方,家庭氛围、父母教育非常重要。四种教育各有所长,四方面的力量互相补充互相作用最为理想。
如果从以上五个方面协调一致地共同推进,及早指导学生,学生就能逐渐懂得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学会人生规划,懂得化解压力,从容面对考试,面对人生分水岭,走好人生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