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胜利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和谐发展教育”的办学理念。该办学理念把学校、教师和学生看成相互影响的系统,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创建和谐发展的学校文化,从而达到促进师生和谐发展的教育愿景。
1.营造和谐发展的环境文化
让墙壁会说话。学校根据校园特点,因地制宜地对学校环境进行整体设计,打造“六廊二墙一图”(六廊即校史长廊、科普教育长廊、心理健康教育长廊、运河文化长廊、学生才艺展示长廊、书香长廊;二墙即运河文化墙、弟子规美德文化墙;一图即潞河督运图)的校园文化布局,使学校环境焕然一新。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提高了自身素养。
让爱充满校园。在学校的管理上,学校领导牢固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思想,时刻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如学校投资建设饮水过滤系统,让师生喝上更纯净、健康的饮用水,同时,还把过滤掉的废水收集起来,用在新建的洗车房,方便教师洗车。在师生关系上,学校认为,教师先要亲其生,学生才能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每年教师节,教师都会自发开展“师生情,献爱心”捐款活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真情感染着每一个学生,教育效果达到了最大化。
2.打造和谐发展的教师文化
立足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对于年轻教师,通过岗前培训、推门课、帮学对子、限时答题、汇报课、新芽杯教学竞赛、入名师工作室、春华杯教学竞赛“八步曲”培养策略,促进他们尽快成长。通过上示范课、开展名师讲堂、建立名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专业示范和引领作用。学校通过多层次、多途径着力打造一支和谐发展的教师团队,为学校的发展赢得了先机。
倡导科研之风,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学校提出“校兴科研、科研兴校”的理念,以科研促进教师成长。学校鼓励教师从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题研究,以此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拓展教师成长的宽度。学校也鼓励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集结成文,加深教师发展的厚度。通过多年的教科研工作,学校涌现出一批科研型、学者型教师。
激发教师潜能,突破职业瓶颈。针对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瓶颈,学校通过开展高端培训,激发教师潜能,唤醒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学校邀请教育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各地学校参观访学,开阔视野。学校是北京教育学院“协同创新学校计划”项目学校,专家团队与学校教师对接,高层次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3.构建和谐发展的课程文化
学校打造了丰富且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与学校育人目标相一致。学校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与“和谐发展教育”办学理念的育人目标相一致,即培养全面与特长和谐发展、知识与能力和谐发展、学业与品德和谐发展、身体与心理和谐发展的运河人。学校通过三级课程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全面与特长的和谐发展,通过德育课程促进学生学业与品德、身体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特色突出。通州是运河的北起点,运河中学就坐落在通州大运河河畔。运河文化渊远流长,内涵丰富,学校利用得天独厚的地域资源优势,对运河文化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实践,开发了《运河文化读本》校本教材。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从而增强了建设家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与此同时,形成了以运河文化为特色,以学科拓展类、兴趣特长类、主题教育类为补充的较为完备的校本课程体系。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课程体系与当前教育领域课程改革的理念相一致,重视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把实践课程与教学课程、德育课程并列为学校三大类课程。德育课程形成了以实践为特色、以活动为载体的德育工作新思路,学校师生在实践中感悟人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使学校德育工作越来越富有魅力。
在“和谐发展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不断充实、深化学校文化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质,促进师生幸福成长。
编辑 汪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