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志愿服务课程开发初探

2016-05-14 10:08梁烜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6年7期
关键词:志愿活动学校

梁烜

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尽管很多中小学已经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但还未能形成长期、稳定、系统化的管理和保障机制。

首先,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持续性低。学校通常只是结合一些专项工作,偶尔组织学生开展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这样的活动每个学期可能只有1~2次,难以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单一。中小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往往是做一些比较简单的劳动,如清洁工作、给自行车打气、慰问老人等,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第三,学生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不高。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通常由少先队、团委、学校德育处或班主任组织,学科教师很少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生很少将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志愿服务当中,整体水平不高。开发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从时间、制度方面予以保障,促进志愿服务的持续开展,同时还可以通过课程的前期设计和课程实施中的专门培训,丰富志愿服务的内容,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促使学生对志愿服务精神的深入理解和内化。

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能够促进中小学志愿服务工作的常态、高效实施。因此,在中小学开设志愿服务课程对于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规范化和系列化是十分有必要的。

2.志愿服务课程开发的可行性

美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早已将“服务性学习”纳入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并且将学生参与服务性学习的情况作为毕业和升学的重要参考依据。这些国家在服务性学习开设方面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可供我们在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时参考。

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课程体系中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作为国家必修课程开设。社区服务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也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此外,在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当中,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包括一定比例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也为学校自主开发志愿服务课程提供了空间。

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开发是可行的。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是指学校和教师根据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结合中小学生的兴趣、知识与能力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设计出专门的课程,从而引导中小学生获得必要的志愿服务相关知识,为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支持和保障,调动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意识和能力。

1.课程目标设计

学校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志愿服务的内容设计志愿服务课程目标,不同学段、不同内容的课程,目标也有所不同。志愿服务课程的基本目标应包括志愿服务相关知识学习、志愿服务能力的提高,以及志愿服务精神的培养三个主要方面。其中,重点不在于传授志愿服务的相关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志愿服务,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志愿服务精神,提高志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2.课程内容设计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内容设计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和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志愿服务理论内容设计主要是指在课程中应采取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向中小学生介绍志愿服务的相关理论,例如志愿服务的内涵、意义与价值,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组织,参与志愿服务的基本要求和流程等。志愿服务实践项目设计主要是指根据中小学生特点和学校周边的资源情况,遴选适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活动方案,为学生搭建平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例如,学校可以跟所在社区合作,为学生创造在社区中进行助老、助残、助困、助学、保护社区环境、维护社区公共秩序等志愿活动的机会。学校还可以与周边的公益组织和公共机构合作,引导学生到敬老院、孤儿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处进行尊老、爱幼活动,或者是为广大公众提供各种服务。

3.课程实施途径设计

志愿服务课程既可以在国家课程中实施,也可以在地方课程中实施,还可以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设计课程实施的途径。国家课程中,对中小学开设包括社区服务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开设。为进一步弘扬2008年北京奥运会志愿服务精神,北京市将志愿服务作为特色地方课程开设,并且已编写出分别面向中、小学生的《践行志愿者》《学做志愿者》地方教材,为以课程形式推进志愿服务提供了有效支持。此外,有一些学校尝试将志愿服务课程作为校本选修课开设,开发出适合中小学生的多项志愿服务活动供学生选择,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对课程的实施予以保障。

4.课程评价设计

学校应建立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形成公平、合力、客观的评价机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激发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相互鼓励、相互促进。教师还应根据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表现以及与学生服务对象或相关单位的反馈进行综合评定,并将评价结果报送学校,记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目前,北京市已在初中和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增设“志愿服务”栏目,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与“志愿北京”网络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对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进行学校和社会权威相结合的方式认定。学校应充分利用电子平台,建立志愿服务记录电子档案,全程记录学生志愿服务情况,逐步建立完善的诚信体系和结果公示制度。

中小学志愿服务课程实施建议

志愿服务课程设计完成之后就要进入实施阶段。为确保志愿课程在中小学的有效实施,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学校参考。

1.探索三级课程整合实施

志愿服务课程在中小学可以独立实施,也可以采取三级课程整合的方式加以实施。在小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整合。在中学阶段,志愿服务课程可以与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课程整合。

2.完善安全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实效性和规范性,学校需要建立和完善中小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确保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人身安全。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志愿服务项目,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和学校还应事先做好安全预案,充分考虑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准备,避免不安全的状况出现。

3.建立志愿服务基地

建立中小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可以为志愿服务课程的开设提供有力保障。学校可以积极与社区、社会相关部门进行联系,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的志愿服务项目,不断扩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范围,拓展志愿服务的空间,并与相应的部门建立长期联系,使之成为学生志愿服务的基地,为学生的志愿服务提供支持。

4.合理使用志愿服务地方教材

为进一步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促使中小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常态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写了《中小学志愿服务手册》地方教材,倡导中小学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服务社会的各项活动中。学校在实施志愿服务课程时,可以结合地方教材中的内容开展志愿服务课程实践,探索学校志愿服务课程实施的有效经验和实践模式。

栏目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志愿活动学校
高考志愿被篡改,考生该何去何从?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志愿……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学校推介
如何防止高考志愿再遭篡改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