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微课资源扮靓数学课堂

2016-05-14 16:42张静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7期
关键词:数学素养微课小学数学

张静静

摘 要 就如何运用微课资源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提出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给小学数学教学以有益的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 小学数学;微课;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7-0066-02

1 前言

微课是在“微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新型教学媒体资源。微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冲击,为体现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优质平台。微课内容短小,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且内容单一,重难点突出。将微课引入课堂可以减少教师讲解环节,学生可以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微课为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保障。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引入微课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增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引入微课,打破了传统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视频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利用微课资源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效率,是摆在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1]。

2 展示趣味情境,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以一种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引发学生的兴趣与理性思考。微课内容集中,重难点突出,是教师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进行设计制作的,有利于学生对重难点的个个击破,在质疑与解疑中提升探究动力,完成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与建构。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从整数的概念扩展到分数概念,在学生的认知上是一个飞跃与扩展,这对于刚刚接触分数的小学生来说,是重点也是难点。如果只依靠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就很难完成这样一次由整数到分数的质的飞跃,因为学生还处在形象思维比较发达的阶段,单凭枯燥的讲解,学生理解有困难,很难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师把微课引入课堂,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开展。

首先,利用微课展示熊妈妈平均分饼的童话场景,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从平均分8个、4个、2个饼给2只小熊,直到平均分1个饼给两只小熊时,学生发现不能按常规的方法来分,只能每只小熊分一半饼,这时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及学习的动机。

其次,结合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分数各部分的名称,了解读法,让学生边写边理解,明确分数的分子、分母、分数线的含义。

最后,微课展示三个形状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画出每个图形的二分之一[2]。让学生了解把整体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微课视频中还提供了学生动手操作环节,学生间可以通过互动,在动手操作与动脑思考中,体会分数的含义及“平均分”的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堂引入微课,学生对于分数的意义有了清晰的认识,加深了理解。微课的动画效果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集中学生注意力,引领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直观形象演示,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形象思维阶段,对于一些稍微复杂抽象的问题往往感到比较棘手,会对问题产生畏难情绪。数学教学需要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激活学生思维,把数学问题形象化与直观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而微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有效理解与解决问题。如为了开拓学生的数学思维,在教学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这一内容时,教师展示这样一个题目:

某班学生上早操,小红从前面数是第5个,从后面数是第4个,从左面数是第6个,从右边数是第3个。问这个班在操场上有几人在做早操?

学生刚接触这样的问题,往往感到非常困难,不知从何入手。经过思考,仍有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来解决。教师用微课对做操学生的场面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通过演示,引导学生列出算式,最后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计算出操场上有64名学生在做早操的答案。利用微课使数学问题显得更简单、更形象,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3]。

4 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中都可以引入微课,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在课堂导入环节,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有趣味的问题,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主体部分可以运用微课帮助学生化解知识重点与难点;在课堂的结束部分运用微课可以吸引学生眼球,帮助学生巩固掌握课堂教学知识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适时利用微课来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有效增强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角”这一内容时,教师在课堂开始阶段运用微课进行导入,展示几个有趣的问题:你的身体有角吗?世界上如果没有角的存在,会是什么样子?教师也可以运用微课展示精美的几何建筑,让学生认识到角的魅力,激发学生对角的学习兴趣。再如在教学“混合运算”这节课的主体部分,教师运用微课展示混合运算的规则“先乘除后加减”的难点部分,形象的视频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高效学习。在本节课的结束部分,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本节课四则混合运算规则这个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巩固知识、深化知识。

5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动作操作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引入微课,节省了教师讲解的时间,为学生在观看微课后能够自主进行探究学习赢得了时间。微课的使用要与学生的探究学习有机结合起来。结合微课的学习,让学生操作探究,经历知识建构过程,这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如在教学“三角形”时,教师用微课展示问题情境:喜羊羊得到朋友赠给的三根精美金属条,想用三个金属条制作一面精美的镜子,可是无论如何拼接,也拼接不成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为喜羊羊解释一下这是为什么吗?学生对微课提的问题非常感兴趣,纷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木棒进行拼接操作,在动手中思考、探究,最后得出结论:其中两根金属条比较短,加在一起的长度小于或者等于第三根金属条长。这样,学生也就得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的规律。然后,教师让学生点击视频的答案按扭,探究结果与答案一致。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品尝到探究成功的愉悦。

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微课时间很短,可以给学生的探究学习留有更多的时间,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6 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现代媒体信息环境的发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促进了教学模式的改变,使“课堂”这个概念内涵得到拓展与延伸。利用微课,可以使课外生活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微课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抓住学生的课外预习环节,如学习“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教师将微课上传至个人网络空间或者学校教学资源网站,供学生在课外点击下载预习。在课堂学习本课时,教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运算定律,还能够正确利用定律来解决数学问题。课堂上教师可以集中学生在课外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在小组内进行探究交流,加以解决。这样使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此外,现在网络上具有比较丰富的微课资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点击下载进行学习,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

7 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微课资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微课创设教学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动力。同时,利用微课可以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得更加紧密,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黄薇.小学数学教学对于微课的应用分析[J].赤子,2015(14).

[2]张艳.微课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31):198-198.

[3]郑汛.抓住微浪潮,上好小学数学课[J].海峡科学,2015(7):88-90.

猜你喜欢
数学素养微课小学数学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初中数学教学之二三思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