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雁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经过近年的教研活动探索与实践,我们在努力寻求一种切合学科特点,能有效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有可操作性且具有实效的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
【关键词】锁定目标 集体备课 说课交流 课堂施教 课后评论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形式。要培养出合格的学生,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应抓好课堂常规教学的教改与教研。教改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切实可行,直接关系到教改教研活动能否收到实效,达到预期目标。学校应根据当前的教学现状及特点的需要,开展以提高教师专业素质为突破口,以教改专题为龙头,以听课交流为主要活动形式,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研活动。经过近几年探索与实践,我们寻求到一种切合学科特点,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可操作性强,具有实效的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它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一、锁定目标
教研活动都要有自己的目标方向。因此,对于各类研究课、实验课、公开课、观摩展示课等,事先都要确定研究主题。先让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及执教者本人,根据活动目标、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学生认知水平和执教者的个人教学风格,精心拟定出研究活动应达到的合理的、明确的目的和要求,有选择性地整理并打印成文,分发给所有参加活动的教师,为教学研究活动的目标锁定方向。
二、集体备课
要求与执教者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都分别按照上述确定的“目标定向”中的要求,各自独立备课,设计教案。对于这一环节,教研组应做到每学期开学初要根据教研安排相应制定出各自的活动计划,告知每位教师,对备课活动要做到定时间,定内容,定主讲人;对课堂教学做到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重难点,统一课堂练习与作业,统一单元检测的内容与时间。
三、说课交流
把参加集体备课的全体教师召集在一起,各自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说课,有针对性地交流和切磋,然后由执教者本人集中全体教师的优点,再度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样既培养锻炼了同科教师,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与个人的特点,特别是年轻教师更需要重点检查与帮助。
四、课堂施教
执教者根据修改后的教案进行课堂讲授。其教法应贯穿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并尽量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大课堂容量,激发学习兴趣。教研组教师可以利用听课时间进一步了解上课情况,并相互学习以利共同进步。这个环节是重要的,要求教课的与听课的都必须重视,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课后评论
根据执教者课堂施教的情况及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对照“目标定向”中所提出的目的与要求,教师们进行评议,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然后由教研组长综合大家的意见,写出新的教案。因为相互协作和会话促进大家互相提问,交流思考成果,起到相互纠正、相互补充及相互促进的作用。
六、展示观摩
对涌现出来的教坛新秀和优质课、优秀教案及教改实验成果,开展观摩展示活动,让大家都有一个学习进步的机会。
教研活动的组织形式,一环扣一环,其中后一环节是以前一环节为基础的,同时又对前一环节起着深化和发展的作用。教研活动具有显著的针对性,因此它适合于现在职业教育技能培训的课程及学科。
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开展教研活动可以发挥每个教师各自的优势,通过相互学习,共同研究,集思广益,把各人的长处化为全组的共同财富,从而迅速提高全组教师的思想素质和教学教研水平。
同时,由于教研活动资料的完善留存,也为今后确定新的研究课题提供了最原始和最翔实的资料,为新教师能快速上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与保障。如此的良性循环,起到了以教研促教学、以教研促教改的作用,从而可以使教学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及最优化,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七、存在问题
以上是教研活动中几项应该完成的工作以及实施的体会。但是在具体的教研活动过程中并不是这样的,多少都有些走过场的成分。
探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不重视,另一方面是教研活动没有明确和有效的题目及交流内容。教师不重视是因为觉得没有必要,这就需要进一步统一认识,让每一位教师能有所收获,也能考验教研活动的组织者。
交流不仅是教师之间的事,还有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等。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交流可获得新的体验,获得更好的效果。因此,要开展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在这些活动中鼓励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去讲,这样才不会使教研活动变成走过场,从而获得应有的效果。
在具体教研活动的实施中,每次都要有具体的目标,不一定要每周都搞。另外,为了提高每位教师的业务水平,除了在校内搞教研活动,还应走出去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这样可以使教師们发现自己的差距,又促进了各校之间的业务交流,使静态的教研活动变为动态的活动。
总之,教研活动的开展效果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重视。只有卓有成效的教研活动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否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学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廖其发.当代中国教育改革研究[R].讲座稿提纲,2002.
[3]陈昌平.数学教育比较与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4]丁尔升.中学教学课程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