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古代当个优雅的“坐”家

2016-05-14 19:41子不语
学生天地·初中 2016年7期
关键词:胡床坐姿臀部

子不语

古人重礼,不仅表现在官场和学校,也反映在人们的相互交往、待人接物、言谈举止和生活习惯之中。中国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甚至连举手、投足、站立、坐卧都有行为规范,比如“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魏晋以前,对于怎么坐讲究颇多,可谓数不胜数。那么,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呢?

“安坐”:古代最合礼仪的坐姿

安坐,是早期最体面的一种坐姿,即将膝跪地,小腿平置于地上,将臀部贴在脚后跟上。据考证,安坐源于神灵安置受祭的特殊姿势“尸坐”,是一种权威姿势,当时的贵族或者有身份的人在公开场合都是这么个坐法。

当然,同一个坐姿,也有不同的坐法。有关坐姿的理论,古人称之为“坐容”,是“容经”的组成部分。西汉贾谊在《新书》中专门写了《容经》一章,其中对“坐容”是这样要求的:“坐以经立之容,胻不差而足不跌,视平衡曰经坐,微俯视尊者之膝曰共坐,仰首视不出寻常之内曰肃坐,废首低肘曰卑坐。”意思就是:“身体挺直了坐下,小腿不要伸得一长一短,脚掌不要着地。两眼平视的,称为‘经坐;头微低,目光注视对面尊者的膝盖,为‘恭坐;低头,目光不超出身边数尺远,为‘肃坐;头完全低下来,甚至连手肘都下垂,则为‘卑坐。”因此,贾谊所说的“经坐”,其实就是常规的“安坐”,即“席地而坐”。

“箕踞”:古人最随便的坐姿

先秦时期,不会坐或是乱坐都属于不懂礼仪的行为。孔子的老朋友原壤就曾因乱坐而被孔子训斥了一通。一次,原壤张开两腿,坐等孔子,即“原壤夷俟”。据《论语·宪问》记载,孔子见后用拐杖敲打着原壤的小腿说道:“幼儿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实际上,秦汉以前,除了礼仪性质的坐外,还有不少生活化的坐法,在非公开场合有蹲踞、箕踞等姿势。蹲踞与箕踞相对舒适、自由,是古人较为随意的休息性姿势。

“蹲踞”是脚底和臀部着地,两膝上耸,也就是“蹲着坐”。那么“箕踞”是怎么个坐法呢?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称:“箕踞,则臀着席,而伸其脚于前。”就是两腿伸直拉开,呈八字状,看起来似簸箕。原壤的“夷”,应该就是这种坐姿。

根据河南安阳殷墟出土文物造型的分析,蹲踞、箕踞这两种比较生活化的坐法,其实是殷商时期东方夷人的坐法,与中原“文明”的安坐相比,自然显得原始。

“双手垂坐”:古代女性防“走光”坐姿

蹲踞、箕踞这两种坐法都容易暴露下体,两腿伸直拉开的箕踞尤易“走光”。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坐法到后来不只是“走光”和失礼的问题,如果有人这么坐着见人,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

那么,女性如何坐才不算失礼?从“女”字起源便可知道。“女”是一个象形字,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来看,就像女性的坐姿:两膝着地,臀部落在两脚上,双手相交下垂于前。“双手垂坐”可防止“走光”,与“女”字类似,“母”、“妾”也是这种坐姿,可以说这是当时女性最优雅的坐姿。

“垂足坐”:汉末最新潮的坐姿

床在现在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

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的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

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便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改为“交床”。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造出了专供其出游巡幸时坐的“逍遥座”。此后,交床不断改革,慢慢设计出了靠背、扶手,这便可以“倚”了,于是“椅子”出现了,交床也因此改名为“交椅”。

猜你喜欢
胡床坐姿臀部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丝绸之路上的胡床
对称
学生作业坐姿及台灯控制器
基于坐姿感应的智能视力保护台灯设计
手到病除
激活臀部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长跪”与谢罪无关
肌肉注射给药致臀部大出血1例